一觉醒来,天塌了!外卖将不再便宜了,不能白嫖了!市监总局约谈了京东、美团、饿了么
一觉醒来,天塌了!外卖将不再便宜了,不能白嫖了!市监总局约谈了京东、美团、饿了么三家外卖平台,让他们理性竞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最近点外卖的朋友可能都感觉到了,手机里那种“满20减15”、“0元喝奶茶”的券越来越少了。以前几块钱就能吃顿像样的饭,现在再点,价格上去了,满减也缩水了,很多人突然有点不适应:这外卖怎么不香了?其实这事背后,可不只是“羊毛少了”这么简单,而是整个外卖行业到了一个必须刹车、必须调整的时刻。国家都出手了,市监总局把美团、京东到家、饿了么三家平台一起约谈,点名要求他们理性竞争,别再搞那种“你卷我,我卷你,大家都亏钱”的烧钱游戏了。这波外卖大战,表面上看是消费者占了便宜,实际上没一个人是真正赢了。这一切得从几个月前说起,那时候京东、美团、饿了么三家平台展开了正面对决,谁也不想落下风。怎么抢用户最直接?撒钱。于是各种优惠券、满减、0元购像不要钱一样往外发。新用户下载就送首单,老用户也有每天领券,什么“满18减18”、“满25减20”,一打开软件,全是红包和折扣。很多人发现,不光比去店里吃便宜,甚至几块钱就能吃得饱。更有甚者,一分钱没花就把奶茶喝了、饭吃了。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能不出门就吃上热饭热菜,还不用付出什么代价,简直不要太爽。但是,这种看似“白捡”的好事,其实背后有人在埋单。首先最先顶不住的是商家,虽然订单暴涨,但利润却一天比一天薄。你以为这些补贴都是平台出的?错了,大部分优惠最后其实是由商户自己承担的。你用了个“满20减15”的券,很可能这15块里有10块是商家掏的。有的商家自己算过账,一份30块的外卖套餐,扣掉平台抽成、活动补贴、包装费,最后能落到自己手里的只有两三块钱,甚至还不如不接外卖。有人干脆关了外卖业务,说自己“越卖越亏”。再说骑手,以前送一单可能还能挣个七八块,现在三四块都算多的了。有的平台算法不断优化路线、压缩时间,让骑手跑得更快,但跑得再快,挣的还是那点钱。以前一天跑20单轻松,现在跑30单还要拼命,收入反而没提高。所以说,消费者吃得开心的时候,背后是一堆商家和骑手在“扛”。别以为平台是赢家,三大平台在这波补贴战里,烧的钱是以“亿”为单位往外撒。京东、美团、饿了么之间互相放话,都说不是自己挑起的,说自己本来不想卷,是被逼着卷进来的。美团还说了句实话:“大部分订单都是泡沫。”啥意思?意思是这些订单不是用户真的有刚需,而是因为看到有券才点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巨额补贴,用户压根不点这些外卖。烧钱买来的流量,看起来热闹,但留不住人,更赚不到钱。一旦优惠一停,用户立马跑,商家受不了退出,平台还得继续贴钱运营。久而久之,变成了一个看着繁荣、实则亏本的“空转市场”。看到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全都陷入内耗,监管部门终于出手了。7月中旬,市监总局约谈了这三家平台,明确说要“理性竞争、依法合规经营”。这不是第一次说,而是之前说了不听,这次算是点名批评了。重点提了三件事:别搞虚假宣传,比如“0元购”“天天白送”这些,不能长期当促销手段;不要把补贴压力甩给商家,商户也要生存;必须兼顾用户、商家、骑手和平台的共同利益,不能谁吃独食谁笑。简单来说,监管的意思就是:这场价格战,不能再继续搞了。很多人一听优惠少了,第一反应是心疼。但我们也得明白,长期靠补贴,不是正常的商业模式。谁也不可能永远靠贴钱留住顾客。真要让平台可持续发展,还得靠稳定的服务质量、合理的价格体系来留住人。而且补贴背后牺牲的是谁?是餐品质量、服务体验和一线劳动者的收入。你以为你点的是“便宜餐”,但商家为了保利润少放了几块肉;你觉得配送太慢了,但骑手实在跑不动了。长此以往,连最基础的“能吃、能送、能保证安全”都难了。如果你哪天发现你常吃的那家店外卖突然下架了,或者下单之后迟迟没人接单,那可就不是“便宜没了”那么简单了。说到底,外卖这事得讲个“平衡”:平台要赚钱,商家得活下去,骑手得有收入,消费者也要体验好。不能哪一方被压得喘不过气。未来外卖可能不会像之前那么便宜了,但也不会贵得离谱。该有的优惠活动还是会有,只不过更理性、更节制。我们也得调整心态,不再盯着“哪里便宜点哪里”,而是看哪家品质好、哪家靠谱。毕竟,吃进嘴里的,还是得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