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鬼露头了!央视曾公开表扬的中国顶级AI公司,携带技术转移到了国外,只是为了能获得美国投资,搬迁后却悲剧了!三个月前,央视镜头里,中国AI新秀Manus还是科技圈的“香饽饽”,这款号称能“干活”的AI智能体,动画一键生成、旅行路线秒规划,简直让科技迷们心动不已,可谁能想到短短130天,这匹黑马就从云端摔到谷底,团队裁员、核心技术打包“出海”,迁到新加坡后却陷入四面楚歌的窘境,先说说Manus有多火。几个月前,这款AI智能体刚问世,就被吹成“下一代AI的开山之作”,它不光会聊天,还能“做事”:想看个动画?它能自动生成;要出国玩?它能帮你规划行程,内测时邀请码在二手平台被炒到近10万块一个,官网流量爆棚直接“瘫痪”,公司估值更是飙到5亿美元,科技圈一片沸腾,大家都觉得,中国AI要靠Manus打个翻身仗了!可好景不长,三个月后剧情急转直下,中国团队120人,80人被裁,工位清空,中文社交账号直接注销,官网对国内IP直接“拉黑”,更夸张的是,核心团队带着代码连夜“飞”到新加坡,这操作活脱脱像一部科技版的“悬疑大片”。故事的转折点,藏在一纸投资协议里,美国风投看上了Manus,但条件很棘手:想拿可以,公司得迁到新加坡,接受美国的技术审查,还得优先用OpenAI的接口,AI研发烧钱如流水,Manus当时没找到稳定赚钱路子,面对这笔“救命钱”,只能硬着头皮答应,更别提新加坡还有个大诱惑,英伟达的GPU算力资源,这对AI公司来说,简直是“命根子”。可这选择是“救命”还是“送命”,新加坡的GPU租用费比国内贵40%,办公楼租金是国内3倍,核心员工月薪翻到8000-16000美元,成本直接暴涨4倍,更别提团队到了新加坡后,压根没搞定本地化运营,原本计划6月进军印尼市场,结果拖到9月还没影儿。再说产品本身。Manus刚出时,靠“饥饿营销”把邀请码炒上天,可真用起来,问题一大堆,自动生成的动画,帧率卡顿得像PPT;旅游攻略看着花哨,却连签证要求都能忘,更别提每月199美元的Pro订阅,和ChatGPT一个价,却没啥亮点,用户体验一拉胯,付费率不到5%,全球AI应用排名也只有36位,国内市场被竞品挤得没脾气,曾经的“天价神话”,到头来就是个营销泡沫。AI的命攥在数据手里,Manus的模型,85%的训练数据来自中国用户。可迁到新加坡后,用户基数直接缩水到中国的1/20,东南亚用户爱用轻量化的手机端应用,Manus那套复杂功能在小屏幕上根本玩不转,新用户留存率不到15%,没了数据的“滋养”,模型迭代速度变慢,任务准确率还下降了,这AI还怎么“进化”。到了新加坡,Manus的日子更不好过,40人的核心团队虽是技术大牛,但没本地运营经验,产品迟迟没法适配东南亚市场,7500万美元的美国投资虽然到手,但附带条件苛刻:每季度得交技术报告,等于把命脉捏在别人手里,这场“全球化”豪赌,愣是玩成了“两头不靠”的尴尬。如今的Manus,还在新加坡苦苦挣扎,AI赛道从来不是技术炫技的舞台,真正拼的是落地能力和市场耐力,Manus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AI企业的困境:技术得硬,资本得稳,市场得抓牢,否则再牛的“黑马”,也可能摔个鼻青脸肿。从央视的“明日之星”到新加坡的“流浪者”,Manus的130天像一场过山车,它给中国AI行业敲响了警钟:技术要服务市场,资本不能绑架未来,你觉得Manus还能翻身吗?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信息来源:第一财经--2025-07-16--《Manus爆火仨月远走他乡,AIAgent全球化困于合规与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