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央视也玩起了战略忽悠!实际上,在今年5月7日爆发的印巴空战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A射B导C锁”,歼-10CE战机完全凭借自身实力直接击败了阵风战机。 最开始传得最火的是个叫“A锁B射C导”的战术,听着特玄乎,说是地面防空系统先找目标,预警机调度,歼-10CE全程不开雷达,就像外卖骑手一样接指令扔导弹,整套下来跟未来战争似的。 央视还拿“订外卖”打比方,说得有鼻子有眼,我当时还真信了,觉得现在空战都进化到“团队协作碾压单机”了。 可越往后看越不对劲,英国《空军月刊》花了四个月调查,采访了两边的人,得出的结论跟这完全反过来——哪有什么复杂体系,就是歼-10CE自己本事硬。 人家说歼-10CE的雷达能看200多公里,挂的霹雳-15E导弹能打150公里开外,纯纯是靠超视距单挑赢了印度的阵风。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扒出“A锁B射C导”这词,最早可能是台湾一个电视节目的嘉宾说的,这下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再回头想想央视那套“体系作战”的说法,突然就明白了,这哪是在讲战术啊,分明是在玩“战略忽悠”。 你想啊,如果歼-10CE真能单挑赢阵风这种厉害角色,直接说出来固然能显实力,但要是故意把功劳归到整个作战系统上,效果反而更好。 一方面能把歼-10CE的真实实力藏起来,让对手琢磨怎么对付“看不见的体系”,而不是针对单机;另一方面,这也是在给军火生意铺路啊. 你看,要赢就得买全套,光要歼-10CE不够,还得配红旗-9B防空系统、空警预警机,这不比单卖飞机赚得多? 其实细琢磨一下,5月7日那场空战的具体过程,咱们普通人可能永远没法知道全貌,但从各种说法的矛盾里,能看明白现在的“战场”早就不只是天上打飞机了。 舆论场上的真假消息、军火买卖的小心思、大国之间的技术较量,都裹在“A锁B射C导”这个模糊的概念里。 说到底,所谓的“体系作战”大概率就是个幌子,歼-10CE能赢,靠的还是自身的硬实力——雷达够远、导弹够准、机动性够强,这些实打实的本事才是打赢的关键。 而央视那套“忽悠”,也不是真的要骗谁,更像是一种战略层面的布局:既保护了自家战机的真实性能,又给潜在的买家画了个“全套制胜”的饼,一举两得。 现在再看这件事,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不光是一场空战的胜负,更藏着现代国际竞争的逻辑——有时候,怎么说比怎么做更重要;怎么包装胜利,比胜利本身更能影响后续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