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美国记者一脸笃定地问专家:“中国不买我们的大豆,到底还能撑多久?美国可是全球最大

美国记者一脸笃定地问专家:“中国不买我们的大豆,到底还能撑多久?美国可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商,品质最好、规模最大,他们上哪找替代?” 现实是,中国市场一转身,美国中西部农场里的大豆堆成了山。价格一路往下掉,农民看着仓库天天发愁,原本指望七八月份中国能回头采购,结果等到十月甚至更晚还没动静。 不是中国找不到替代,而是早就布局好了其他来源。 要知道,中国早就不是只能依赖美国大豆的年代了。2018 年那阵子,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减少了美国大豆进口,当时不少人也跟着担心,觉得中国的大豆供应要出问题。可转头看看这几年的数据,中国大豆进口量不仅没掉,来源还越来越广。 2024 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超过了 9000 万吨,占总进口量的六成多,而从美国进口的份额,已经从之前的近五成降到了两成左右。 巴西能成为中国大豆的主要供应国,可不是偶然。巴西的大豆种植面积这些年一直在扩,从 2010 年的不到 2000 万公顷,涨到了 2024 年的 4000 多万公顷,产量也跟着翻了倍。而且巴西大豆的品质并不比美国差,蛋白质含量能稳定在 38% 以上,完全能满足中国榨油、做饲料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巴西大豆的运输也方便,从巴西港口装船,走大西洋、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到中国,虽然比美国大豆的运输时间长点,但运费反而更便宜,这对讲究成本的企业来说,吸引力不小。 除了巴西,阿根廷也是中国大豆的重要来源。2024 年,中国从阿根廷进口了 1000 多万吨大豆,占进口总量的近 10%。阿根廷的大豆出油率高,特别适合榨油,国内不少油厂都喜欢用。虽然阿根廷这几年因为经济问题,出口政策有点波动,但中国企业通过长期合作,还是稳住了货源。 俄罗斯的大豆也在悄悄发力。2024 年,中俄大豆贸易额突破了 100 亿元,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大豆超过了 800 万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黑土地肥沃,种出来的大豆绿色天然,很符合中国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而且俄罗斯大豆运到中国东北,走铁路只要几天时间,比从美洲海运快多了,运输成本能省不少。现在中俄还在合作扩建边境的粮食码头,以后俄罗斯大豆的进口量肯定还会涨。 国内的大豆种植也没闲着。这几年,国家一直在推 “大豆振兴计划”,东北、黄淮海这些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24 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达到了 1.5 亿亩,产量超过 2000 万吨,比 2018 年增长了近三成。 虽然国内产量还赶不上进口量,但自给率在慢慢提高,特别是高蛋白大豆,国内种植的品种能达到 40% 以上的蛋白质含量,完全能替代进口,用来做豆腐、腐竹这些豆制品。 中国企业还在国外租地种大豆。在非洲的莫桑比克、赞比亚,中国企业和当地合作开发了大片农场,专门种大豆出口中国。这些非洲大豆虽然现在量还不大,但胜在潜力大,而且避开了美洲大豆主产区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风险,算是给中国大豆供应加了道保险。 再说说市场调节能力。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大豆加工市场,年加工能力超过 1 亿吨,企业对大豆来源的适应力很强。美国大豆少了,企业就多收巴西、阿根廷的;如果某个地区的大豆价格涨了,就换个地区的货源。 2024 年夏天,巴西遭遇干旱,大豆减产预期导致价格上涨,中国企业立刻增加了阿根廷和俄罗斯的大豆进口,很快就稳住了市场供应,国内豆粕、豆油价格波动很小。 美国记者可能忘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每年要进口 1 亿多吨,这么大的市场,哪个国家不想分一杯羹,美国大豆就算品质再好、规模再大,也不可能垄断市场。现在全球大豆贸易格局早就变了,中国有足够的选择空间,根本不用担心 “没了美国大豆就撑不下去”。 其实这几年的变化已经很明显了,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小,而中国的大豆供应却越来越稳定。这背后,是中国企业全球布局的能力,也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所以说,中国不买美国大豆,不仅能撑下去,还能撑得很好。 只有回到谈判桌,只有基于平等与合作,才有可能重新找回那个曾经繁荣的农业出口时代。 否则,无论关税加到多少,都无法让一颗卖不出去的大豆变成收入。 信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