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终于撕下面具,扯起美国大旗,朝中国背后捅了第一刀。 7月,越南突然宣布:
越南终于撕下面具,扯起美国大旗,朝中国背后捅了第一刀。7月,越南突然宣布:对中国特定钢铁产品加征27%反倾销税,期限五年。而就在几天前,越美刚刚签署深化经贸合作协议。这一前脚签字、后脚加税的“背刺”,不只是经济动作,更是一记政治投名状。如果说签协议是递交请帖,那这个加税动作,怎么看都像是朝中国背后捅了一刀。更微妙的是,越南这次加税的对象,几乎清一色都是中国钢铁龙头企业,包括宝钢、鞍钢、柳钢在内的十几家企业无一幸免。原本3月时候越南还只是象征性地对广西柳钢征了个19%的临时税,如今直接上调至23%,对其他企业更是顶格27.83%。这一切发生得太密集,很难不让人把两件事联系起来。7月2日,美越刚刚完成一份看似“平衡”的贸易协议。特朗普高调宣布,所有越南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统一征收20%关税,表面上越南吃了亏,但细看条款,真正的利息藏在后头。美国特别强调要对“第三国转运商品”加收40%的惩罚性税,而这个“第三国”是谁,基本不用猜。而且美国还要求派海关人员直接进驻越南工厂,现场查“中国产成分”,操作方式堪比“驻厂侦查”。换句话说,越南要想继续享受对美出口的红利,就得清理供应链里所有跟中国挂钩的原料、零配件和半成品。而中国此时,恰恰是越南制造业最大、最稳定的上游来源。2024年一年,中国对越南出口的热轧钢就占了越南钢材进口总量的近四分之三,价格差还高出800元以上,几乎垄断了越南本地市场。这个时候突然加税,名为反倾销,实则是“断链”操作。越南当然明白这步棋的代价。从数据看,2024年越南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高达123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三分之一。一旦美国真要落下46%的高关税大棒,越南经济至少要蒸发5%。这份协议虽然看上去让越南做了些妥协,比如对美国农产品零关税、追加80亿美元波音订单,但换来的是暂时保住了出口命脉。问题是,这种“保命式协议”背后,越南必须交出一份政治姿态。这份对华加税的决定,时间点卡得如此精准,显然不是巧合,更像是一封“投名状”。不过,事情没这么简单。就在7月10日,越南副总理裴青山在吉隆坡与中国外长王毅会面时,又换了副嘴脸,重申“愿深化与中国合作”,还主动提起希望中方支持其铁路贷款项目。从对华加税到对华求援,前后不过几天时间。表面上一边靠向美国,一边又不敢得罪中国,这份“竹子外交”摆得太明显。越南的摇摆不是没有代价,加税消息一出,胡志明股市应声大跌近7%,越南盾汇率创下1993年以来最低,不少越南本地企业也陷入两难。纺织行业60%的面料、电子业30%的零部件、塑料业80%的原材料都来自中国。美越协议对“含中成分”商品征收40%关税的条款,如今成了悬在头上的刀,许多港口积压了大批尚未出关的半成品,总价超过5亿美元。这不仅压垮了企业周转,还直接影响就业和消费信心。越南政府试图自救,想通过引入本地原料替代中国供应链,但效果并不理想。以耐克为例,其在越南的鞋类产量占全球总量一半。如果弃用中国原料,成本将上升40%,对利润冲击巨大,三星的电子零部件供应链也面临同样难题。出路在哪里?不少企业开始转向柬埔寨、孟加拉国,甚至把新订单转移至墨西哥,后者在协议公布当天,电子零部件出口订单激增45%,成了这场风波中的意外赢家。面对越南的突然“转向”,中方反应并不激烈,但意味深长。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坚决反对任何一方“牺牲中方利益达成交易”。这句话虽不带火药味,但透露出高度警觉。中国企业也在行动,比如山东的光伏企业已经将越南外包工序的增值率提升到50%,达到“实质转化”标准,同时通过RCEP框架下的“背对背原产地证书”进行中转,借道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出口,绕过美越协议的限制。越南这步棋,表面上是稳住了美国的出口通道,实则是拿中越产业链当代价。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越南试图扮演“利益双收”的角色,但现实却告诉它,每一次摇摆都伴随着风险加倍。它想要搭美国的便车,却又不舍得下中国的饭桌。问题是,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能撑多久?信源:越南对涉华热轧板卷作出反倾销终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