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货币政策

美联储时隔一年重启降息 开启宽松货币政策新周期?

美联储时隔一年重启降息 开启宽松货币政策新周期?

在鲍威尔明年6月任期结束之前,他依然会比较谨慎地继续根据就业和通胀水平来权衡,忽略物价水平而持续降息,采取非常宽松货币政策不会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尽管未来特朗普将任命听从白宫指挥的美联储新主席,还可能再...
就在刚刚日本政府宣布了!9月24日,在日本举行的首相候选人之一的高市

就在刚刚日本政府宣布了!9月24日,在日本举行的首相候选人之一的高市

就在刚刚日本政府宣布了!9月24日,在日本举行的首相候选人之一的高市早苗发表讲话,他表示“日本央行决定货币政策的手段(手法),但目前的通胀主要是由于进口成本推动,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胀。”关于高市早苗的这一表态,不难看出她的重点在于强调通胀的根源并非国内需求过旺,而是外部因素,尤其是进口成本的上涨。这个观点并不新鲜,其实也能理解成是日本政府在为当前的经济困境找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要细究其中的逻辑,真的能如此简单地归结为“成本推动型通胀”吗?我们要承认,全球供应链问题、能源价格的暴涨,甚至粮食价格上涨确实是导致日本物价飙升的重要因素。然而,经济学上所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并不总是能被用作逃避内部政策失误的挡箭牌。尤其是当我们看到日本央行在过去的几年里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日元贬值,这无疑加重了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这就让人不得不思考,是否日本央行在执行这些货币政策时考虑了足够的后果。毕竟,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控制市场流动性来调节经济,而日元的贬值很大程度上使得日本面临了更为严重的通胀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将通胀归咎于全球经济的波动,无疑忽视了国内货币政策可能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通过这种表态,政府是否在试图转移公众对政策失误的注意力?如果我们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日本的通胀问题也涉及到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日本的产业结构在近年来发生了变化,国内市场对于某些原材料的依赖度加大,尤其是在能源和科技领域的进口。随着国际市场的不稳定,特别是能源价格的波动,这些行业的成本自然被推高。而这些成本最终都会传递到消费者身上,导致了物价上涨。另外,高市早苗在谈到货币政策时,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日本长期实行的低利率政策。低利率本应刺激经济增长,但在长时间内,低利率反而未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力或国内需求,反而导致了资产泡沫和债务问题的累积。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政府是否应该更积极地推动经济结构改革,而不仅仅是指望央行的“药方”来治标不治本?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政府在此时发表这种声明的背景究竟是什么?是为了给央行争取更多的时间,还是试图通过转移视线来减轻民众对物价上涨的不满?毕竟,在日本这样一个老龄化、低增长的经济体中,通胀问题往往意味着民众生活成本的急剧增加,而这可能直接影响到政权的稳定。在这里,政府应当更直面问题。全球经济的波动不可忽视,但日本国内的货币政策和结构性经济问题同样需要反思。如果政府始终逃避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而将所有责任推到外部环境上,可能只会让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而最终影响到经济复苏的速度。在这场复杂的经济博弈中,简单的“成本推动型通胀”说法未必能解答所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全球经济动荡的背景下,找到一条既能保障民众生活又能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路径。或许,只有日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货币政策背后的长期影响,才能够有效应对当前的通胀挑战。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日本政策解读日本通胀日本楼市日本升值日央行加息日本加息日本涨价
鲍威尔一句话就让全球市场崩了!美股暴跌3%,这哪是降息,是给市场泼冷水!

鲍威尔一句话就让全球市场崩了!美股暴跌3%,这哪是降息,是给市场泼冷水!

鲍威尔一句话就让全球市场崩了!美股暴跌3%,这哪是降息,是给市场泼冷水!刚因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高兴没几天,鲍威尔一句话炸锅!9月24日他直言美股估值“相当高”,结果当晚美股三大指数集体跳水,纳斯达克跌超3%,恐慌指数暴涨74%。但这根本不是突发利空,是市场自己想多了。之前降息后,大家疯传开启降息周期,却没看见美联储说2025年只计划再降两次。鲍威尔早说了降息门槛“相当高”,说白了就是“降这一次意思意思,别指望太多”。现在美元稳在108高位,非美货币全跌穿,就是市场在纠错。其实这波调整早该来,自2020年低点美股涨了137%,早有泡沫隐患。鲍威尔不过是捅破了窗户纸。你们手里的基金受影响了吗?觉得这波下跌是抄底机会还是风险刚开始?
美联储一宣布降息,本以为是天大的利好。结果倒好!铜价、铝价哐叽一下,直接从天

美联储一宣布降息,本以为是天大的利好。结果倒好!铜价、铝价哐叽一下,直接从天

美联储一宣布降息,本以为是天大的利好。结果倒好!铜价、铝价哐叽一下,直接从天上砸到地下。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难道是降息不利好大宗商品吗?其实并不是的,在很多人的思维定势里,降息就是利好大宗商品,因为降息能促进经济发展,而大宗商品的需求端主要就是经济发展。但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降息可能会导致更糟糕的后果。也许这就是眼下大宗商品走势的真实写照吧!
央行: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

央行: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朱彩云)对于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决定降息25个基点,央行行长潘功胜今天回应说,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宏观层面原则是非常清晰的,中国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

潘功胜回应美联储降息: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为我主、兼顾内外平衡,适度宽松

“就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我们多次与市场进行沟通,市场也是非常清楚的,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立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潘功胜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选择上的原则清晰,“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当前的货币政策立场,已经多次与市场沟通。当前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健...

央行潘功胜:中国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观点网讯:9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时表示,中国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潘功胜指出,几天前美联储降息后,全球金融市场已有充分预期...
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大盘竟是绿的,近日购的纺织服饰股红豆股份,2025年9

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大盘竟是绿的,近日购的纺织服饰股红豆股份,2025年9

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大盘竟是绿的,近日购的纺织服饰股红豆股份,2025年9月18日开盘不到15分钟涨停,没卖,2025年9月19日开盘不到半小时涨停,没卖,2025年9月22日开盘不到1分钟涨停,看情况卖出或继续持有。​​​
快报!快报!美国又慌了!中国手里的美债规模跌到7307亿美元,这可是20

快报!快报!美国又慌了!中国手里的美债规模跌到7307亿美元,这可是20

快报!快报!美国又慌了!中国手里的美债规模跌到7307亿美元,这可是2009年以来最低的。这哪是随便卖资产,分明是早有盘算的战略动作。随着这个消息的传出,不少分析师都在猜测背后的深层次动机。有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中国对美债的减持,更是中国对当前国际经济局势的深刻思考。也许,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一个经济数据的波动,而是一个国家在调整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减持美债可能是中国在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时的一种风险控制策略。美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而中国的减持不仅仅是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回应,也是在为自身的金融安全保驾护航。毕竟,手握大量美债意味着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制于美国的经济状况和政策变化。每当美国加息或采取其他货币紧缩措施时,这些美债的价值就可能出现波动,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风险更是成倍增加。而中国的这一动作,正好说明了一个深层的现实:全球经济的重心已经在悄然发生转移。美国一直以来通过“美元霸权”支配全球金融市场,虽然美元仍然是全球储备货币,但中国和其他国家已经不再依赖美债作为主要的避险资产。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它自然也不愿意再把那么多的资产捆绑在美国经济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这一战略举措还反映了更为深刻的全球经济变局。过去几十年里,全球经济体系的运作基本上是由美国主导的。美国的经济政策变化直接影响着全球资本流动,而美债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基石”之一,长期以来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投资渠道。然而,随着中国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经济的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显。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减持并不完全是为了抵制美国的政策,而是出于其他经济考量。比如,中国的外汇储备近年来面临一些压力,减持美债可能是为了更好地调整自身的外汇储备结构,尤其是为了增加黄金储备或者其他更具安全性的资产。这种操作方式,实际上也能够帮助中国在全球市场中更加灵活地应对变化。话说回来,减持美债这一动作,的确让一些西方媒体开始担心,甚至不排除一些“担忧”的情绪开始蔓延。有评论认为,这一行为可能是中国在逐步摆脱对美元和美国经济的依赖,尤其是在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的背景下。美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这种“强大”是否还能长期依赖美元的“特殊地位”?而中国是否会借此机会加速推进“去美元化”进程,从而重新定义全球金融格局?对于美国来说,虽然美债依旧是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的减持无疑是一个警示信号。美国未来可能不得不更加关注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信任度,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将美债视为唯一的安全投资工具,这种信任的流失是否会影响到美国的全球经济领导地位?美国是不是应该开始重新审视其经济政策,以避免过度依赖高债务和低利率的策略?此时此刻,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势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而中国的这一举动,或许只是一个更大波动的前奏。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个从“美国主导”到“多极化”的转变,这种转变可能会在未来几年逐步加速,而中国无疑是这个新格局中重要的参与者。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