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卖中国,还不能卖别人?全世界就中国吃菜籽油?”就在中国宣布对加拿大油菜籽征收75.8%的反倾销保证金后,不少键盘经济学家立马跳出来指点江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今年八月,一则关于加拿大油菜籽的新闻让全球农产品市场瞬间紧张起来,中国海关对从加拿大进口的油菜籽加征了75.8%的反倾销保证金,从8月14日起正式执行,看起来只是一个税率的变化,背后却是一整条国际供应链的地震,本来以为只是农贸间的小摩擦,结果波及的却是上百万吨的货物、上千家企业和数以万计的农民。 加拿大的油菜籽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焦点,不是因为它多么稀有珍贵,而是因为它和中国的关系过于紧密,过去几年,加拿大每年出口的油菜籽中,超过六成是运到了中国,这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深度绑定的产业协作,种子是按中国的榨油标准选育的,包装是按中国港口的设备定制的,连每一批货物的发运时间,都和中国节令与压榨厂的排产计划对接得严丝合缝。 也正因为如此,这次税一加,加拿大方面的反应几乎是立刻崩盘,农民手里的油菜籽卖不出去,仓库堆满,连露天堆放的都开始面临霉变风险,银行一看回款无望,贷款利率提升,农业贷款逾期率飙升,压榨厂订单断裂,不得不裁员减产,整个产业链像被抽掉了主心骨。 有人可能会问,不就是一个市场不买了,为什么不换个买家?如果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加拿大早就把油菜籽转卖到欧洲、日本或者墨西哥去了,问题是,这几个国家要么市场容量有限,要么早就有固定供应商,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大的转单量,更别说,油菜籽不像电子产品,不是说换个市场就能马上卖得出去,保质期是一回事,运输、检疫、加工设备标准又是另一回事。 加拿大的油菜籽主要采用大袋包装,每袋180公斤,这种包装方式完全是为中国压榨厂量身打造的,欧洲和东南亚普遍使用小包装,口径不同,运输方式也不一样,压榨厂设备也有差异,加拿大油菜籽的含油率高,中国的设备是按这个标准设计的,换个国家之后,设备不匹配、效率降低,整套系统都得重建,这不是几天几个月能解决的事,可能得花好几年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这次中国为什么出手?其实从头到尾,中国都没有绕过国际规则,也没有搞什么突然袭击,对加拿大的反倾销调查早在一年前就已经立案,相关企业也都收到了正式问卷通知,整个程序合规、证据充分,加征保证金是调查结果的一部分,而且还是采取“多退少补”的方式,并没有一刀切封死谈判空间,这种做法不但合乎WTO规则,还给了对方时间缓冲。 加拿大的反应之所以如此剧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低估了中国的反制能力,过去几年,加拿大接连在多个领域对中国发起贸易限制措施,包括电动汽车、钢铝产品等,仿佛吃定了中国不会有太大动作,但现实是,中国并不是没有回应,而是在等待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节点,油菜籽这个品类看似不起眼,却正好是加拿大的出口命脉,也是中国可以精准反制的突破口。 中国当然不是贸然断供,早在反倾销措施出台前,相关部门已经启动了多元化采购计划,从澳大利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增加了油菜籽进口,运输方式也做了充分准备,陆运、海运与铁路三种方式同步推进,运输周期控制在三周以内,虽然成本稍高,但在可接受范围内,这种分散化布局,有效避免了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同时,国内的油菜籽种植也在逐步扩张,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面积提升,北方则引进高含油率品种,配合机械化与智能农业技术,整体产量稳步上升,储备油菜籽油的释放也稳定了市场价格,短期内消费者感受不到明显波动,这一系列动作,说明中国是有备而来,不是情绪化操作,而是战略选择。 反观加拿大,这场风波不仅让农民陷入困境,还在政治层面掀起了轩然大波,农业部被迫召开紧急听证,议会里质疑声四起,地方政府也开始反思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过去习惯了“只要中国买,我就能赚”的模式,如今突然断供,才发现整个产业太脆弱。 有人拿澳大利亚做对比,曾几何时,澳大利亚也因为政治因素失去了中国市场,但后来调整政策、改善关系,又重新赢得了订单,这种现实案例摆在面前,加拿大是否愿意吸取教训,还得看接下来的外交策略和产业布局。 这场看似只是油菜籽的贸易摩擦,其实反映的是全球农业供应链的结构性问题,长期依赖单一市场,不仅风险高,还极易在政治风向一变时被“卡脖子”,而像中国这样的大市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有能力、有规则、有战略的主导者。 信息来源:环球网 —— 反倾销,中方对加拿大进口油菜籽征收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