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富士康

签约云智汇 优必选与富士康再度深化人形机器人合作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孙小程)9月21日,优必选与富士康云智汇签署了全球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在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与全球市场推广的分工。2025-2027年,双方将携手推进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在富士康中国和全球各厂...
中国台湾资深媒体人岑永康问郭正亮:如果苹果从中国大陆全部撤到印度,现在又传出富士

中国台湾资深媒体人岑永康问郭正亮:如果苹果从中国大陆全部撤到印度,现在又传出富士

中国台湾资深媒体人岑永康问郭正亮:如果苹果从中国大陆全部撤到印度,现在又传出富士康从郑州搬到印度北方设厂,有可能吗?郭正亮直接回了一句“做梦”,话糙理不糙。苹果和富士康在中国经营这么多年,早不是简单代工厂的概念,而是深度嵌入了整个制造业生态。想连根拔起?没那么容易。苹果从2021年开始在印度扩产。到2025年,印度大概承担了全球iPhone产量的20%左右。速度看起来不慢,富士康也确实在印度投了重金,计划到2025年将印度iPhone产量推到2500万到3000万台。但这离“全部撤离”还差得远——中国依然贡献着约八成iPhone产能。苹果推动供应链转移,背后有它的算盘。一是规避美国可能对中国产品加征的高额关税,二是看中印度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大概低20%,三是想贴近印度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印度政府也极力配合,推出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提供补贴、减免关税,一心想把自己打造成下一个全球制造中心。然而,线下的印度制造遭遇了不少“水土不服”。首要问题是工人素质和良品率。郑州富士康的iPhone良品率能轻松超过98%,而印度工厂的良品率据报早期只有70%,后来艰难提升到85%左右。这差距直接关乎成本和效率。印度工人的生产效率据称大约只有中国工人的60%,并且不太愿意加班,这对需要快速响应和灵活调整的消费电子生产来说是个挑战。供应链生态的差距更是核心问题。中国经过二三十年发展,形成了无比密集和高效的供应链网络。苹果需要一个新零件或调整工艺,中国供应商甚至能“连夜完成更换”。而印度目前很多关键零部件仍严重依赖进口,本土供应链体系远未成熟。这导致在印度生产iPhone的综合成本,据说反而比在中国高5%到10%。基础设施也是一大短板。电力供应不稳定、物流效率低下等问题,都让高效运转的现代化工厂头疼不已。富士康甚至曾因政府要求让电于民而被要求减产30%。此外,文化差异和管理挑战也不容忽视,例如印度劳动法规要求三班倒(3个8小时班),不同于中国的两班倒(2个12小时班),这需要多招募三分之一的工人,增加了管理复杂度。这些现实困难让苹果和富士康的印度扩张之路磕磕绊绊。富士康甚至一度从印度召回了数百名中国工程师,部分原因是本地培训跟不上,这也凸显出技术转移和本地团队建设的难度。所以,苹果供应链想完全撤离中国,短期内基本不可能。中国拥有无可替代的完整产业链、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惊人的生产效率和灵活性,以及庞大的本土消费市场。苹果也深知,其业务高度集中手机等产品,承受不起大规模生产转移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市场份额流失。更何况,中国制造业本身也在向上转型。从“制造”迈向“智造”,更加注重创新和绿色发展。即便苹果真的部分撤离,中国也很可能催生出新的高端制造品牌,或者迅速被华为、小米等本土巨头填补空缺。一些曾经高度依赖苹果的供应链企业,如欧菲光,在经历阵痛后也开始通过业务多元化寻求新生。总而言之,苹果和富士康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印度,是出于风险分散和市场策略的考虑,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所谓“全部撤出中国”或“富士康从郑州整体搬迁”,在可预见的未来都近乎天方夜谭。这更像是一场谨慎的“产业备份”,而非彻底的“替代”。印度制造要真正挑战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时间解决基础设施、劳动力技能、供应链本土化等一系列深层问题。
9月18日,全天封板复盘。

9月18日,全天封板复盘。

9月18日,全天封板复盘。
以下展示了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全景图,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和配套四个部分。上游包

以下展示了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全景图,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和配套四个部分。上游包

以下展示了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全景图,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和配套四个部分。上游包括基础材料和核心元器件。基础材料涉及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如外壳、连接器、防护材料和光学器件。核心元器件包括芯片、显示屏、电池和射频器件。中游涵盖制造集成,主要包括零部件加工和产品组装。零部件加工涉及模切工艺和PCB制造,产品组装则包括整机组装和封装环节。下游是终端产品与市场,分为主流消费场景和新兴领域。主流消费场景包括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新兴领域涵盖XR设备和汽车电子。销售与服务包括线上渠道和售后服务。配套部分为支撑体系,包括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数字化工具和标准与认证。技术研发涉及芯片设计和材料创新,供应链管理关注全球产能布局和绿色制造,数字化工具包括工业互联网和AI质检,标准与认证涉及安全认证和环保认证。
苹果官宣9月10日发布会,郑州富士康为了生产iPhone17可忙坏了。现在厂区涌

苹果官宣9月10日发布会,郑州富士康为了生产iPhone17可忙坏了。现在厂区涌

苹果官宣9月10日发布会,郑州富士康为了生产iPhone17可忙坏了。现在厂区涌来约20万人,8月初入职的员工天天加班。7月起富士康就开始旺季招工,招募中心每天接待数千人,8月中旬招工现场还排起了数百米的长队。有意思的是,8月30日工价一夜暴涨。之前为了招人,蓝思科技就把推荐奖抬高到6000元抢人。苹果那么急着铺货,怕的是缺信心吧,听说国行iPhone17Air被取消上市了。可就算仓库堆满了iPhone17,消费者就会买单吗?这20万人熬夜赶工的成果,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买单呢?
郭台铭,重回首富宝座曾经放言“给大陆赏饭吃”的郭台铭,如今再次被大陆资本市场推

郭台铭,重回首富宝座曾经放言“给大陆赏饭吃”的郭台铭,如今再次被大陆资本市场推

郭台铭,重回首富宝座曾经放言“给大陆赏饭吃”的郭台铭,如今再次被大陆资本市场推上了中国台湾首富的宝座。8月29日,A股收盘,工业富联(601138.SH)强势涨停,股价报收53.83元/股,总市值达到1.07万亿元,成功跻身A股万亿市值俱乐部,位列前十。截至9月2日收盘,工业富联的市值依然在万亿以上。从今年4月9日的14.3元/股低点,到8月29日的53.83元/股,工业富联在短短几个月内股价上涨了3倍多。仅从7月初至今的两个月时间里,涨幅就达到了158%。这家从富士康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公司,如今已成为A股历史上第一只万亿科技股,一度超过了招商银行、中国人寿等大型金融机构。万亿市值背后的财富暴涨工业富联市值突破万亿,最直接的受益者自然是其母公司鸿海集团的创始人郭台铭。通过多层持股,郭台铭间接持有工业富联约10.54%的股份。按工业富联最新市值1.07万亿元计算,这些股票的总价值已经高达1128亿元。仅仅在这一波牛市大涨中,郭台铭的个人财富就增加了786亿元。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它超过了8月29日收盘时96.4%的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比大陆13亿人每人给他50元(总计650亿元)还要多。这笔财富增长让郭台铭重新登顶中国台湾首富宝座。根据福布斯实时全球富豪榜数据,郭台铭的身家已达到135亿美元,超越了富邦蔡家、国泰蔡家和广达林百里等竞争对手。事实上,郭台铭的首富宝座曾经失落过一段时间。2025年4月,福布斯公布的中国台湾富豪榜上,郭台铭以105亿美元的身家屈居第四位,排在富邦蔡家(139亿美元)、广达林百里(126亿美元)和国泰蔡家(109亿美元)之后。郭台铭当时的身家相比第一名差了34亿美元,这个差距在短短四个月内被彻底抹平甚至反超,一切都得益于工业富联市值的暴涨。AI业务驱动增长工业富联市值飙升的核心因素,是其在AI算力基础设施领域的抢眼表现。据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受益于AI相关业务的强劲增长,工业富联实现营收3607.59亿元,同比增长35.58%,归母净利润121.13亿元,同比增长38.61%,均创同期历史新高。而第二季度单季营收也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了2003.4亿元。工业富联的AI服务器业务已成为增长主力。2025年第二季度,它的整体服务器营收增长超50%。其中云服务商服务器营收同比飙升超150%,AI服务器营收同比增长则超60%。而英伟达GB200系列产品也实现量产爬坡,良率持续改善,出货量逐季攀升。市场普遍预期,2025年全球主要云服务商仍将大幅加码AI基础设施建设,这为工业富联提供了稳健的发展环境。TrendForce报告指出,今年AI服务器市场需求继续强劲增长,且单位平均售价贡献较高,产值预期达2980亿美元,在整体服务器产值的占比提升至7成以上。工业富联的商业模式以代工(OEM)和设计加代工(ODM)为主,主要分为三大业务:云计算、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工业互联网。2024年年报中,云计算和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分别占营收的52.43%和47.26%,合并贡献了营收的99.69%。但市场的“想象力”主要来自云计算板块,因为科技巨头们正在大笔投资AI算力。所以工业富联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代工厂。它变成了给全球AI巨头们“造铲子”的巨头,在AI的“淘金热”中,向所有淘金者出售“铲子、铁镐和挖掘机”。海外挫败与回归郭台铭的商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左右,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多数组装工业加速向印度、越南等低人工成本国家转移。郭台铭当时大手一挥,计划先去印度投资建厂,然后再花几百亿去美国威斯康星州建厂,集中投资的落实则从2022年开始。然而这一计划并未达到预期。富士康印度工厂因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技能不足,产品良率堪忧,产量难以达到预期。而美国的工厂也是个花架子。截至2025年初,富士康在威斯康星的实际投资仅为20亿美元,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足1000个,产能利用率仅为设计产能的12%。项目迟迟未能按计划推进的主要原因包括:美国供应链不完善,导致物流成本增加;熟练工人短缺,导致用工成本比中国高出不少;以及能源成本、土地成本等各方面的巨大差距。这些失败让郭台铭的全球野心严重受挫,股价一度低迷。眼看海外的路走不通,郭台铭在2024年又重返内地。为了展示诚意,70多岁的郭台铭亲身上阵,在郑州和深圳扩建智能工厂,投资数百亿元升级生产线,还主动参与贸易援助项目,捐款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郭台铭归来后,果断向新兴领域出手。他的打法老道,全力推动工业富联向AI算力基础设施转型,深度绑定英伟达等巨头,也面向国内展开业务。年报显示,工业富联2024年就取得佳绩,云计算营收大幅增长了64.37%,首次超过了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营收占比也首次突破50%。而2025年上半年更是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以德报怨”的市场反应郭台铭重新成为中国台湾首富,这一幕令人玩味。曾经放言“是中国市场离不开富士康”、“给大陆赏饭吃”的郭台铭,如今再次被大陆资本市场推上了首富宝座。这距离他发表那些争议言论,不过才几年时间。不得不说中国股民还是心胸广阔,或者说互联网的记忆只有几秒。据棱镜报道,从资金流向来看,从7月1日到8月29日,买入工业富联成交额100万元及以上的机构资金,累计流入额为477.42亿元;而同期成交额20万元以下的中小资金,累计流入额则达2001.52亿元——其中成交额4万元以下的资金,就贡献了971亿元。加上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真正的流通盘占比相对“较小”。这么看来,工业富联的这轮行情,“散户”才是主力。这些散户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支持了工业富联,也将郭台铭重新推上了首富宝座。不知道现在郭台铭在想什么?看着自己不断上涨的财富,再想想之前发表过的那些言论,他会不会有所愧疚呢?

富士康是中国直接招聘员工最大的工厂,截止目前富士康在中国大陆还有80万员工,巅峰

富士康是中国直接招聘员工最大的工厂,截止目前富士康在中国大陆还有80万员工,巅峰时期的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有100多万员工,由于富士康在海外扩张,在中国大陆的员工少了不少。富士康在国内的核心岗位都是由台湾人担任,包括课长以上的岗位,几乎全是台湾的人,几乎看不到大陆的人,而大陆的员工能做到课长级别已经是天花板了,其实大部分课长都是台湾人担任。还有富士康园区的很多餐厅,超市,商店都是台湾人在经营,因为这些生意都是血赚不亏的。在富士康里面上班的台干只有一两万人,但是他们拿的收入可一点也不少,只占富士康1%~2%的员工数量,却拿走了20%~30%的薪资,所有技术核心研发的领导都是台湾的,而大陆的研发人员都是干活的,台湾的研发人员都是监督大陆技术研发人员干活的,而那些不干活的台湾技术人员却拿高薪。八九十年代,富士康刚刚来中国发展的时候,富士康的台干对富士康的发展确实起了决定性作用,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而现在富士康的台干却都成了富士康的蛀虫,对富士康的发展贡献微乎其微,却拿走了富士康大量的钱,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郭台铭他乐意呀。

富士康正在加紧生产iPhone17系列手机

观点网讯:9月1日消息,苹果公司将于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1点举行iPhone17系列发布会,随着新品发布时间临近,苹果代工厂富士康正在加紧生产制造iPhone17系列。据媒体报道,一位富士康员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员工很忙,在做...
郑州富士康加班生产iPhone17首批量产机型已经开始备货了,正式开售之后工厂

郑州富士康加班生产iPhone17首批量产机型已经开始备货了,正式开售之后工厂

郑州富士康加班生产iPhone17首批量产机型已经开始备货了,正式开售之后工厂的压力会大很多,再加上现在暑假工都回去上学了,每年这时候都是高薪招聘,就是首批机型问题相对比较多[doge]​​​

郑州富士康加班生产iPhone17

据时代财经,8月初进入郑州富士康的一名员工称“每天都在加班”,不少员工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加班日常。作为消费电子行业的“重磅级嘉宾”,苹果供应链每年都会在新机发布前后迎来招工和赶工的高峰。目前,苹果已经官宣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