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4年,我国一名22岁的士兵陈洪远,意外发现一窑洞,里面竟然还传出女人的声音

1984年,我国一名22岁的士兵陈洪远,意外发现一窑洞,里面竟然还传出女人的声音,陈宏远握紧手中的手榴弹,没想到竟意外立下大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老山前线,我军和越军在这里犬牙交错,胜负的天平随时可能因为一颗子弹、一寸阵地而倾斜。 但也就在这时,一个人的行动,意外地给这架天平加上了一枚沉重的砝码。 故事的主角叫陈洪远,一个22岁的贵州兵,4月28日清晨,一发炮弹把他从阵地上掀飞,再醒来时,胯骨剧痛,他摸了摸腰间,倒吸一口凉气——军用水壶的壶底被弹片齐刷刷地削掉了一半,要不是这玩意儿,他已经是个死人。 但环顾四周,阵地上除了烟,什么都没了,战友们呢,冲上去了。按战场纪律,他这种失散人员应该立刻返回集结地。 可陈洪远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当兵不就是为了杀敌立功吗,战友都在往前冲,自己一个人灰溜溜地回去,算怎么回事? 这念头一起,就再也压不住了,他决定,一个人也得干点什么,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有些莽撞,甚至违纪,但恰恰是他平时训练里那股子不服输的狠劲,加上骨子里的机灵,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很快,他发现了一个极其隐蔽的坑道口,洞口有吃剩的食品包装袋,草皮也有踩踏的痕-迹——里面有人,陈洪远屏住呼吸,耳朵贴上冰冷的石壁,洞里果然有动静。 不只有男人的说话声,还夹杂着一个女人的声音,以及电台“滴滴答答”的蜂鸣,那个女声听起来很亢奋,像是在下命令。 这让陈洪远心里咯噔一下:这绝不是一般的散兵游勇,八成是越军的指挥所。 但一个人端掉一个指挥所,听起来是找死,但他脑子转得飞快,摘下两颗手雷,拔掉保险销,卯足了劲朝着洞口就塞了进去。 “轰!轰!”两声闷响,洞里顿时鬼哭狼嚎,陈洪远趁着烟尘没散,提枪就冲了进去,刚解决掉一个从地上爬起来的越军,身后又传来脚步声,他头也不回,抡起枪托猛地向后一砸,正中一个偷袭者的面门。 而他才看清,后面跟上来的居然有三个,来不及多想,手里的AK47精准的点射,三名越军应声倒地。 在解决掉洞口的威胁,他继续往里摸,谁知刚走几步,黑暗中又冲出三四个敌人,陈洪远子弹不多了,摸出最后一颗手雷就扔了过去。 不成想,洞里光线太暗,手雷撞上洞顶的石梁,竟然反弹了回来,这一下魂都快吓飞了,他下意识地用左手猛地一拨,手雷飞出两三米,在空中爆炸,冲击波掀翻了敌人,也把他左臂划开一道大口子,血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可顾不上疼,他冲进坑道最深处,一部电台,几张军用地图,这证实了他的判断,他把仅剩的一颗从敌人身上缴获的手雷塞到电台底下,拉了弦扭头就跑,随着一声巨响,那恼人的“滴滴”声彻底消失了。 但炸毁电台只是完成了基本目标,陈洪远想得更深一层:万一还有情报呢,他忍着伤痛,又摸了回去,在一堆被炸得乱七八糟的文件里,他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本子——越军的电报记录本。 这本子里记满了越军的通讯密码、呼号和往来电文,这东西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他干掉的16个敌人和那部电台,这根本不是一份情报,而是一把能打开敌人所有情报大门的万能钥匙。 当陈洪远迅速撤离,爆炸声引来了大批追兵,他利用复杂的地形边打边撤,同时用简易通讯设备呼叫支援,最终,在接应部队的帮助下,他带着一身伤和那个价值连城的本子,安全归队。 事后,中央军委授予陈洪远“孤胆英雄”荣誉称号,记一等功。 可以这么说,陈洪远单枪匹马干的这一票,直接把老山前线越军某个方向的指挥系统打瘫了。 一个前沿连级指挥所,是前线部队的“眼睛”和“耳朵”,端掉它,等于让这片区域的越军瞬间变成了瞎子和聋子,指挥中断,阵脚大乱,为我军后续的进攻创造了绝佳的战机,这还只是战术层面的。 而那本电报记录本,则是战略层面的“王炸”,它让我军情报部门得以破译越军的通讯密码。 这意味着在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越军的排兵布阵、后勤补给、火力配置、作战意图,在我军面前几乎是单向透明。 这就好比打牌,对方的底牌你全都看得一清二楚,仗还怎么打,原本是艰苦的攻坚战,一下子变成了拿着标准答案的开卷考试,我军可以从被动应对,转为精准预测、提前部署,甚至设下圈套请君入瓮。 那位记录电报的越南军官,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勤勤恳恳的工作,最终成了送给对手的最致命的礼物。 所以,陈洪远的行动,看似是一次个人英雄主义的爆发,其结果却深刻地改变了局部战场的态势。 它不是简单地赢得了一场战斗,而是为赢得一连串的胜利,加上了最重的一枚情报砝码。这个22岁士兵的“一意孤行”,最终成了一段无法复制的传奇。 【信源】《老山作战大事记》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20
用户10xxx20 1
2025-07-27 18:41
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