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蒋介石

1996年,李登辉上台后撤掉蒋氏父子的陵墓守卫,并于台湾大肆破坏蒋介石雕像,宋美

1996年,李登辉上台后撤掉蒋氏父子的陵墓守卫,并于台湾大肆破坏蒋介石雕像,宋美

1996年,李登辉上台后撤掉蒋氏父子的陵墓守卫,并于台湾大肆破坏蒋介石雕像,宋美龄得知后告知蒋家:“该实现蒋氏父子的遗愿了。”李登辉这波操作太狠了!蒋孝勇带着癌症身体硬核回大陆,看完祖坟泪崩想迁灵柩,结果被病情截胡。李登辉直接放话“台湾不姓蒋”,连蒋纬国提移灵都被怼回去。搞了半天,老蒋小蒋的棺材还在桃园景区当摆件,落叶归根成绝唱。这剧情比电视剧还抓马,绝绝子的政治博弈配上家族悲歌。要我说啊,某些人搞“去蒋化”的时候,是不是把同胞情也一块去了?家人们谁懂啊?
抗美援朝时期,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原本以为蒋介石会幸灾乐祸此

抗美援朝时期,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原本以为蒋介石会幸灾乐祸此

抗美援朝时期,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原本以为蒋介石会幸灾乐祸此生最强对手儿子的牺牲,但是蒋介石并没有,反而是在宋美龄休息以后,找到儿子蒋经国彻夜长谈。抗美援朝这事儿,得从1950年说起。那年6月,朝鲜战争打起来了,美国带着联合国军插手,战火烧得越来越旺。中国一看,这不行啊,家门口都乱成这样了,10月份就决定出兵,支援朝鲜。这场仗,不光是帮邻居,更是新中国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战。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跟美军干得热火朝天,硬是把对方逼回了三八线。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大儿子,1922年生的,湖南长沙人。小时候命挺苦,1930年妈妈杨开慧被国民党抓了,后来牺牲,他跟弟弟毛岸青颠沛流离,最后被送到苏联念书。1946年回国后,他没闲着,跑去搞土改,干农活,挺接地气。抗美援朝打响后,他主动请战,去了朝鲜,跟着彭德怀当俄语翻译兼秘书。结果,1950年11月25日,美军扔炸弹,志愿军司令部被炸,他没跑出来,28岁就没了。这消息传回国,毛泽东心里肯定不好受,但他说得挺硬气:“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志愿军死了那么多人,岸英就是其中一个,牺牲是光荣的。”这话听着简单,可哪个当爹的真能这么平静啊?毛岸英的死,对毛泽东是打击,对志愿军也是损失。再说台湾这边,蒋介石那时候已经退到岛上了。国共内战输得一塌糊涂,1949年带着残兵败将跑来台湾,日子过得憋屈。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过来,按说蒋介石跟毛泽东斗了一辈子,彼此恨得牙痒痒,这时候不得乐开花吗?毕竟老对手的儿子没了,咋看都是个打击。可事实是,蒋介石没笑,也没说啥风凉话。历史资料里讲,他听到这事后,晚上等宋美龄睡了,把蒋经国叫到书房,俩人聊了半宿。具体聊啥,没人留全记录,但有些零星的话传下来。蒋介石问蒋经国:“中国历史这么长,我觉得自己不算没本事,可为啥我把你送到苏联学东西,毛泽东也把毛岸英送去?”蒋经国说:“因为苏联有先进的东西得学。”蒋介石叹气:“那为啥不是外国人来中国学呢?”这话听着挺沉重,像在反省,也像在感慨。从这点看,蒋介石没拿毛岸英的死当笑话看,反而借这事跟儿子聊国家大事,聊自己的得失。这反应,跟一般人想的完全不一样。这就得琢磨琢磨蒋介石的心思了。他跟毛泽东斗了大半辈子,输得灰头土脸,按说毛岸英死了,他该高兴。可他没高兴,为啥?咱得从几个角度想想。先说对毛泽东的看法。蒋介石跟毛泽东打了那么多年仗,心里其实挺服气的。毛泽东带兵厉害,搞政治也有一套,硬是把国民党赶出了大陆。毛岸英这回死在战场上,说明毛泽东真舍得豁出去,连儿子都能送上前线。这一点,蒋介石比不了。他自己老想着保蒋经国,别出啥意外。这种对比,估计让他有点自愧不如。再说国家的事儿。抗美援朝打赢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站住了,声势越来越大。反过来看台湾,蒋介石的地盘就那么点,反攻大陆的梦一天天破灭。毛岸英的死,虽然是毛泽东的损失,但志愿军的胜利却是国家的赢面。蒋介石心里清楚,自己跟毛泽东比,不光是个人输了,国家层面也差了一大截。他那句“为啥不是外国人来中国学”,透着对国家落后的不甘。还有就是对蒋经国的想法。蒋经国是他指定的接班人,国民党在台湾能不能撑下去,全看这儿子了。毛岸英的死,可能让蒋介石想到,自己要是让蒋经国上战场,会咋样?他舍不得,也不敢。这次长谈,估计是想敲打敲打蒋经国,让他在乱世里多长点心眼,别光靠爹。蒋介石这反应,其实挺耐人寻味的。他不是啥圣人,历史上干的争议事儿不少,可这回没落井下石,多少有点人味儿。毛岸英的牺牲,是抗美援朝的一个缩影,志愿军用命拼出来的胜利,不是靠哪一个人。蒋介石呢,输了大陆,守着台湾,心里再不甘,也得面对现实。这爷俩的彻夜长谈,聊的不是家长里短,是国家、历史和未来。蒋介石可能意识到,自己跟毛泽东的差距,不光是输在战场上,更输在气魄和格局上。毛岸英的死,成了他反思的一个引子。
抗美援朝时期,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原本以为蒋介石会幸灾乐祸此

抗美援朝时期,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原本以为蒋介石会幸灾乐祸此

抗美援朝时期,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原本以为蒋介石会幸灾乐祸此生最强对手儿子的牺牲,但是蒋介石并没有,反而是在宋美龄休息以后,找到儿子蒋经国彻夜长谈。抗美援朝这事儿,得从1950年说起。那年6月,朝鲜战争打起来了,美国带着联合国军插手,战火烧得越来越旺。中国一看,这不行啊,家门口都乱成这样了,10月份就决定出兵,支援朝鲜。这场仗,不光是帮邻居,更是新中国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战。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跟美军干得热火朝天,硬是把对方逼回了三八线。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大儿子,1922年生的,湖南长沙人。小时候命挺苦,1930年妈妈杨开慧被国民党抓了,后来牺牲,他跟弟弟毛岸青颠沛流离,最后被送到苏联念书。1946年回国后,他没闲着,跑去搞土改,干农活,挺接地气。抗美援朝打响后,他主动请战,去了朝鲜,跟着彭德怀当俄语翻译兼秘书。结果,1950年11月25日,美军扔炸弹,志愿军司令部被炸,他没跑出来,28岁就没了。这消息传回国,毛泽东心里肯定不好受,但他说得挺硬气:“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志愿军死了那么多人,岸英就是其中一个,牺牲是光荣的。”这话听着简单,可哪个当爹的真能这么平静啊?毛岸英的死,对毛泽东是打击,对志愿军也是损失。再说台湾这边,蒋介石那时候已经退到岛上了。国共内战输得一塌糊涂,1949年带着残兵败将跑来台湾,日子过得憋屈。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过来,按说蒋介石跟毛泽东斗了一辈子,彼此恨得牙痒痒,这时候不得乐开花吗?毕竟老对手的儿子没了,咋看都是个打击。可事实是,蒋介石没笑,也没说啥风凉话。历史资料里讲,他听到这事后,晚上等宋美龄睡了,把蒋经国叫到书房,俩人聊了半宿。具体聊啥,没人留全记录,但有些零星的话传下来。蒋介石问蒋经国:“中国历史这么长,我觉得自己不算没本事,可为啥我把你送到苏联学东西,毛泽东也把毛岸英送去?”蒋经国说:“因为苏联有先进的东西得学。”蒋介石叹气:“那为啥不是外国人来中国学呢?”这话听着挺沉重,像在反省,也像在感慨。从这点看,蒋介石没拿毛岸英的死当笑话看,反而借这事跟儿子聊国家大事,聊自己的得失。这反应,跟一般人想的完全不一样。这就得琢磨琢磨蒋介石的心思了。他跟毛泽东斗了大半辈子,输得灰头土脸,按说毛岸英死了,他该高兴。可他没高兴,为啥?咱得从几个角度想想。先说对毛泽东的看法。蒋介石跟毛泽东打了那么多年仗,心里其实挺服气的。毛泽东带兵厉害,搞政治也有一套,硬是把国民党赶出了大陆。毛岸英这回死在战场上,说明毛泽东真舍得豁出去,连儿子都能送上前线。这一点,蒋介石比不了。他自己老想着保蒋经国,别出啥意外。这种对比,估计让他有点自愧不如。再说国家的事儿。抗美援朝打赢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站住了,声势越来越大。反过来看台湾,蒋介石的地盘就那么点,反攻大陆的梦一天天破灭。毛岸英的死,虽然是毛泽东的损失,但志愿军的胜利却是国家的赢面。蒋介石心里清楚,自己跟毛泽东比,不光是个人输了,国家层面也差了一大截。他那句“为啥不是外国人来中国学”,透着对国家落后的不甘。还有就是对蒋经国的想法。蒋经国是他指定的接班人,国民党在台湾能不能撑下去,全看这儿子了。毛岸英的死,可能让蒋介石想到,自己要是让蒋经国上战场,会咋样?他舍不得,也不敢。这次长谈,估计是想敲打敲打蒋经国,让他在乱世里多长点心眼,别光靠爹。蒋介石这反应,其实挺耐人寻味的。他不是啥圣人,历史上干的争议事儿不少,可这回没落井下石,多少有点人味儿。毛岸英的牺牲,是抗美援朝的一个缩影,志愿军用命拼出来的胜利,不是靠哪一个人。蒋介石呢,输了大陆,守着台湾,心里再不甘,也得面对现实。这爷俩的彻夜长谈,聊的不是家长里短,是国家、历史和未来。蒋介石可能意识到,自己跟毛泽东的差距,不光是输在战场上,更输在气魄和格局上。毛岸英的死,成了他反思的一个引子。
抗美援朝时,假如让粟裕挂帅,能打出更漂亮的局面吗“彭总,听说您要带兵跨过鸭

抗美援朝时,假如让粟裕挂帅,能打出更漂亮的局面吗“彭总,听说您要带兵跨过鸭

抗美援朝时,假如让粟裕挂帅,能打出更漂亮的局面吗“彭总,听说您要带兵跨过鸭绿江?”1950年10月5日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望着面色凝重的彭德怀,突然冒出一句看似随意的询问。这个在军事档案中未被记录的瞬间,恰似一枚石子投入历史长河,激起了后人无数遐想。当毛泽东最终拍板由彭德怀挂帅时,这个看似已成定局的决策,实则经历过三个月的反复权衡。粟裕的病体固然是重要因素,但若是抛开健康问题,两位名帅的指挥艺术差异,或许才是这场“历史假设”的核心所在。彭德怀的指挥风格像极了西北黄土地上的重型战车,擅长在开阔地带展开大兵团决战。他在朝鲜战场上用“诱敌深入”战术,把美军引入预设战场包饺子,第二次战役硬是把战线从鸭绿江推回三八线。这种大开大合的打法需要强大的兵力和后勤支撑,恰好符合志愿军初期“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但问题在于,美军的机械化部队机动性极强,一旦被识破意图,很容易变成“啃硬骨头”。比如第五次战役后期,志愿军因补给线过长被迫回撤,就是典型的“成也萧何败萧何”。反观粟裕,他更像是江南水乡的灵动剑客。苏中战役面对四倍于己的国民党军,他像耍太极一样七战七捷,每次都能在敌人防线的缝隙里找到突破口。这种“灵活用兵”的精髓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你打你的钢铁洪流,我打我的穿插迂回。如果由他挂帅,或许会在朝鲜半岛的山地丘陵间玩出更多花样。比如利用夜间突袭分割美军防线,或者像孟良崮战役那样“掏心战术”直插敌方指挥部。毕竟在解放战争中,他曾用类似手法让整编74师葬身山谷,把蒋介石的“王牌”变成了“亡牌”。但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战术复制。抗美援朝的战场环境远比国内复杂:美军掌握绝对制空权,志愿军的后勤线随时可能被切断。彭德怀在第二次战役后敏锐意识到“战争长期化”,转而构建坑道防御体系,这是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关键调整。而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擅长的“大踏步进退”,在朝鲜半岛的狭窄地形和密集空袭下可能难以施展。比如苏中战役中他靠快速机动集中兵力,但在朝鲜,美军的侦察机和凝固汽油弹会让这种机动付出巨大代价。更关键的是后勤保障。彭德怀深知“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他力排众议成立后方勤务司令部,硬是在美军“绞杀战”下建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而粟裕在淮海战役中虽然也依赖百万民工支前,但那是在国内平原地区,朝鲜的崇山峻岭和严寒气候完全是另一回事。如果让他来处理后勤,能否像洪学智那样创造性地组织倒短运输、设置防空哨?这需要打个问号。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战场指挥的权威性。彭德怀在红军时期就是方面军司令员,资历威望无人能及,能够压得住各野战军的“山头”。而粟裕长期在陈毅麾下作战,虽然军事才能突出,但在协调各兵种、各部队协同作战时可能面临更多挑战。比如抗美援朝中,志愿军需要与苏联空军、朝鲜人民军密切配合,这种复杂的外交军事关系,恐怕不是单纯的战术天才就能驾驭的。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彭德怀的果断决策和战略眼光,已经在朝鲜战场上证明了自己。但这场假设性讨论的价值,在于剥开历史的表象,看到不同指挥风格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性。粟裕的战术灵活性或许能在局部创造奇迹,但在整体战略层面,彭德怀的稳重与全局观更符合当时的战争需求。正如徐焰少将所说:“抗美援朝的胜利,是战略、战术、后勤、外交等多方面的综合胜利。”而这,恰恰是历史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1935年,王家烈被蒋介石逼迫,交出兵权后考察散心,蒋介石也够意思,给了3万大洋

1935年,王家烈被蒋介石逼迫,交出兵权后考察散心,蒋介石也够意思,给了3万大洋

1935年,王家烈被蒋介石逼迫,交出兵权后考察散心,蒋介石也够意思,给了3万大洋路费,不想,王家烈前脚上飞机,后脚,特务就把他的贵州老窝给“端了”!三个月前中央红军入黔,蒋介石的“追剿”战略暗藏玄机,十万中央军借道贵州,薛岳部队进驻贵阳后立即接管城防,黔军被分割调往遵义、毕节等边远地区,王家烈在回忆录中记载:“城内粮仓、军械库皆插中央军旗,调兵手令需薛岳副署方得通行。”权力博弈在1935年3月白热化,蒋介石亲赴贵阳督战,其专列尚未停稳,蓝衣社特务已封锁车站,据《贵州近代史》记载,王家烈率卫队迎接时,发现贵阳警备司令已换为中央军嫡系郭思演,更致命的是,蒋介石以“整编剿共”为由,停发黔军每月二十万银元军饷,导致士兵持空枪上街滋事。王家烈试图联络旧日盟友破局,他密电广西李宗仁请求支援,却不知粤军余汉谋早已将密电抄送南京,蒋介石侍从室主任晏道刚带着五万银元现钞,在遵义柏辉章师部达成交易——这位黔军悍将答应倒戈,条件是整编后保留师长职位并领取双倍饷银。4月6日的最后通牒充满戏剧性,军政部次长陈诚突然造访王家烈官邸,随行卡车满载贴着封条的银箱。“绍武兄若体面辞职,这三万大洋足够沪上逍遥;若执意掌兵...”陈诚话音未落,后院传来瓷器碎裂声——王家烈的三姨太失手摔碎了陪嫁翡翠镯。四十八小时后,张学良的专机盘旋在贵阳清镇机场上空,王家烈登机前与薛岳的对话被特务记录在案:“黔省交与兄台,望善待我袍泽。”舷窗外,三辆军用卡车正驶向威清门王家公馆,领队的蓝衣社特务李仲公手持“逆产清查令”,将库房内八十箱烟土、二十箱银元尽数查抄。这场权力更迭展现蒋介石的精密算计,他先以剿共名义合法驻军,再断粮饷引发兵变,继而重金策反将领,最终用“考察路费”完成体面收场,据台北“国史馆”档案披露,蒋介石在日记中批注:“黔事如庖丁解牛,当循其纹理而为之。”王家烈的失势标志西南军阀时代终结,其旧部何知重、柏辉章部被改编为中央军102、103师,调离贵州参与抗日;与桂系合作的“三省互助条约”作废,贵州烟土通道改经武汉,每年为南京政府增收三百万关税。1949年这位末代“贵州王”选择留守大陆,将贵阳私宅“虎峰别墅”捐作政府办公地,晚年参与编修地方志时,对那段风云变幻只字不提。2015年北京保利秋拍会上,王家烈辞职手稿以120万元成交,泛黄信笺上的字迹力透纸背:“烈才疏学浅,难当大任...”落款处沾染的墨渍,恰似那个春天贵阳城头未干的血迹。(本文综合参考《贵州近代史》、《蒋介石与地方军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剿共军事文件》)
1950年,国军将领起义后,出任解放军军长,却暗中联系蒋介石,由此被抓!聂荣臻却

1950年,国军将领起义后,出任解放军军长,却暗中联系蒋介石,由此被抓!聂荣臻却

1950年,国军将领起义后,出任解放军军长,却暗中联系蒋介石,由此被抓!聂荣臻却不知如何处理,毛主席指示:“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你们看看,这个人口口声声说要跟着共产党走,一转脸又跑到蒋介石那边去了,这样两面三刀的人,干脆枪毙算了!”薄一波将一张写满证据的纸放在大家面前,傅作义一看突然涨红了脸,因为这个人是自己的老部下,他没想到此人竟会背地里背叛自己、背叛共产党!这个人就是刘万春。作为傅作义的得力干将,他被傅作义留在绥远备战,后来北平和平解放,刘万春发现自己突然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傅作义作为毛主席“绥远方式”的执行者亲自来到绥远向这里的国民党军队和刘万春等高级军队领导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和平起义”的意义,而刘万春在老上司傅作义的影响下,思想上逐渐开始向共产党靠拢,并对“绥远方式”表示了支持。然而另一方面,蒋介石自然也不愿让共产党这样轻而易举地拉拢刘万春,他几次三番派身边的人劝说刘万春继续与共产党打游击战,同时也连哄带骗地威胁刘万春千万不要发动和平起义。在国共两党双方的努力和极力争取下,刘万春虽然从内心深处并不愿意打仗,但始终无法下定决心与蒋介石和国民党彻底决裂,而是试图在双方中间取得一定的平衡,让自己变成一颗三心二意的“墙头草”。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刘万春做出了种种荒唐的行为,例如他一边反复跟傅作义、邓宝珊等人表明自己不想打仗、拥护和谈的决心,一边却又对共产党拍到随缘负责和谈的联络处人员冷眼相对、甚至当街对联络处工作人员进行搜查,还打死了一名共产党的联络处代表。就这样,刘万春在是跟共产党走还是跟国民党负隅顽抗的道路上一直模棱两可,而我党为了国家和民族解放的大义,一直对刘万春的出格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与克制,并没有使相关事件进一步升级。直到1949年9月18日,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终于下定决心的刘万春终于决定在绥远和平起义通电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而即使到了这一步,刘万春仍旧无法忘记国民党对自己的“恩惠”,同时也无法忘记蒋介石把自己从军队基层火速提拔起来的“知遇之恩”。因此虽然在通电上签了字,刘万春却依然跟苟延残喘的国民党“藕断丝连”,他不仅定期派一名深受信任的营长到香港与国民党特务机关进行联系并提供必要的情报,甚至还接受了蒋介石亲笔所写的一张委任状,并将这张委任状一直当作最珍贵的宝贝一样收藏。不过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刘万春这种“两面三刀”的鬼把戏很快就让解放军的高级将领识破。经过大家的严格调查,很快就掌握了刘万春与蒋介石“私通”的证据并且很快将刘万春抓捕到位。而当薄一波等人拿着蒋介石写给刘万春的那张委任状放在傅作义、董其武等人面前时,几个曾经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不由羞愧得面红耳赤。“这样吧,既然你们已经人赃俱获,刘万春究竟该怎么处理,我看还是去征求毛主席的意见。”站在一边一直没有说话的聂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立即得到大家的支持。就这样,刘万春的事情被聂帅亲自汇报给了毛主席,不久后,毛主席对刘万春的处理意见就被人带了回来。当聂帅等人打开毛主席亲自手写的纸条,发现里面只有几个字: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毛主席身边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毛主席在读二十四史时做的批注,意思是无论是杀投降的将领或是投降的战俘都是不好的。而刘万春虽然不是降将或俘虏,但毕竟曾经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而且也曾经在绥远和平起义通电上签过字,对国家来说还算是一个功臣。由此可见,毛主席的意思是让大家看在刘万春对国家做出过功劳的份上不要枪毙他,而是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也正是有了毛主席的批示,刘万春没有被判处死刑,而只是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在狱中的日子,他积极接受我党的教育和改造,最终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后来,刘万春刑满释放,被选为北京政协委员,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的一级备战有多可怕?我军曾动用六次,都是为了对付谁?​​

中国的一级备战有多可怕?我军曾动用六次,都是为了对付谁?​​

中国的一级备战有多可怕?我军曾动用六次,都是为了对付谁?​​五角大楼最近解密文件显示,美国智库用超级计算机推演台海冲突,刚开场就触发中国“一级战备”警报——火箭军导弹旅全员激活,歼-20机群超音速升空,三大战区48小时内集结200万兵力!这份震撼画面,不过是新中国六次一级战备的冰山一角。今天咱们就掀开尘封的绝密档案,看看这六次“国家总动员”如何把美苏列强揍得心服口服!第一次亮剑:朝鲜战场硬刚十七国联军​​1950年10月,美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第七舰队强闯台湾海峡。毛主席拍板启动一级战备,全国瞬间变身战争机器——东北铁路网72小时停运民用列车,30万志愿军悄无声息跨过冰封的鸭绿江。长津湖战役零下40度的极寒中,志愿军穿着单衣把美军陆战一师打得丢盔弃甲。美国大兵后来回忆:“中国军人像从雪地里钻出来的幽灵,枪管冻裂了就用刺刀冲锋!”这场立国之战,硬是把联合国军逼回三八线,让世界记住了东方醒狮的獠牙。​​第二次炮响:金门列岛单挑美蒋舰队​​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线突然万炮齐鸣。蒋介石仗着美国撑腰,在金门部署8万重兵叫嚣“反攻大陆”。毛主席下令启动一级战备,36个炮兵营的450门火炮同时开火,两小时倾泻4.5万发炮弹,把金门机场炸成月球表面。美国航母刚想靠近,就被前线雷达锁定,第七舰队司令紧急后撤200海里。这场持续42天的炮战,打出了“单日打双日停”的神操作,既教训了蒋军,又让美国见识了什么叫“中国式智慧”。​​第三次冰封:珍宝岛痛击北极熊​​1969年3月,苏军坦克碾压中苏边境的冰面,企图强占珍宝岛。零下30度的严寒中,我军边防部队用40火箭筒对抗T-62坦克,硬是把钢铁洪流挡在乌苏里江。勃列日涅夫扬言要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核打击”,毛主席反手启动一级战备,全国开挖防空洞,核导弹进入发射井待命。最终苏联怂了,不仅归还被击毁的T-62坦克,还乖乖签了边境协议。这场冰天雪地里的较量,让北极熊明白——中国人的骨头比西伯利亚冻土还硬。​​第四次镇魂:伟人逝世震慑牛鬼蛇神​​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震动世界。西方情报机构蠢蠢欲动,台独势力趁机作妖。中央军委果断启动一级战备,200万解放军全员荷枪实弹,东风-3导弹竖起发射架,连退役三年的老兵都被紧急召回。日本自卫队侦察机刚接近东海,就被歼-6机群团团包围;美军太平洋舰队取消所有演习,关岛基地进入最高警戒。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用铁血军威告诉世界——中国天塌不下来!​​第五次南疆:对越反击打碎地区霸权​​1979年2月,越南在苏联支持下疯狂挑衅。邓小平启动一级战备,20万大军从云南广西两路出击。谅山战役中,54军130火箭炮营半小时倾泻3000发炮弹,把越军号称“固若金汤”的防线炸成焦土。不到一个月,解放军横扫凉山、高平,缴获的苏联武器堆成山。这场闪电战,既打断了越南称霸东南亚的脊梁,又给莫斯科的全球战略钉上棺材板。​​第六次锁台:96军演吓退美国双航母​​1996年台海危机,李登辉访美搞“两国论”。解放军启动一级战备,二炮部队向台湾海峡试射东风-15导弹,东海舰队实弹演习封锁基隆港。美国派来“独立号”“尼米兹号”双航母战斗群,结果刚进海峡就被039潜艇贴身跟踪。五角大楼解密文件承认:“中国导弹落点距美军舰最近仅30海里,雷达屏上突然出现的20个不明目标,可能是故意展示的反舰饱和攻击能力。”这场隔空博弈,让台独分子彻底看清美国纸老虎的本质。​​从挨打到定规矩的七十年​​六次一级战备,三次对准美国,两次震慑苏联,一次清理门户,次次都是生死存亡的抉择。从用小米加步枪对抗原子弹,到用东风快递覆盖全球;从拼刺刀打坦克,到电磁空间降维打击——这条血火之路,硬生生把“列强架起几门大炮就能征服中国”的屈辱历史,扔进了太平洋!如今福建舰电磁弹射破空,歼-20带着霹雳-17划破天际,东风-41分分钟能送快递到纽约。但最让敌人胆寒的,不是这些硬核装备,而是14亿人刻进DNA的战备意识——去年某地地震演练,社区大妈三分钟完成疏散,小学生熟练操作应急包,这种全民皆兵的底蕴,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下次五角大楼再推演台海冲突,建议他们先看看中国的一级战备史——从朝鲜冰原到南海波涛,从北疆戈壁到东南离岛,七十年的战备基因早就写好剧本: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更有整装待发的东风浩荡!
上世纪70年代,曾经风光无比的李宗仁在中国去世,看着治丧报告的周总理思考了半天,

上世纪70年代,曾经风光无比的李宗仁在中国去世,看着治丧报告的周总理思考了半天,

上世纪70年代,曾经风光无比的李宗仁在中国去世,看着治丧报告的周总理思考了半天,将原来的“拟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傅作义主持葬礼”,改为了“由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主持”。面对周总理的修改,毛主席连连称赞,“搞统战,我不如恩来!”这四个字的修改有什么意义呢?曾经的国民党李宗仁又是如何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呢?其实,李宗仁的回归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他宽容的态度。新中国成立以后,蒋介石带领剩下的国民党退到台湾,作为蒋介石左膀右臂的李宗仁自然也意识到了形势严峻,但是他却不愿意回台湾,而是辗转到了美国!正是因为和蒋介石相处的时间很长,李宗仁可以算是最了解蒋介石的人,他知道蒋介石小肚鸡肠,疑心病,若是自己跟着回了台湾,说不定会落得更惨的下场!而作为共产党的“敌人”,他留在国内,处境依然十分危险。于是,李宗仁宁愿到国外!然而,即使逃到了国外,蒋介石依然不愿意放过李宗仁,只有杀之,才可永绝后患。在美国的李宗仁,想要有意躲避政治纷争,也不愿意帮助美国共产党人,因此他也没受到什么庇护。若是蒋介石动手,李宗仁不敢想象后果。就在这时,李宗仁看到了前来参加万隆会议的周总理。周总理慷慨激昂的演讲撼动了李宗仁的心,他深刻的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思念祖国!只有回到家乡才是最好的!可是自己杀过共产党?他们会接纳自己吗?李宗仁虽然有此顾虑,但是大难临头,他也只能奋力一搏。于是李宗仁找到了朋友程思远,拜托他帮自己传话,并且还慷慨的将自己收藏的,价值12万美元的文化送给了新中国!这对于争取和平统一的毛主席和周总理来说简直是莫大的喜讯!若是能将颇有声望的李宗仁召回,也能对剩下的国民党起到劝说作用。就在二人展望未来的时候,却发现,李宗仁送过来的文物有很多赝品,仅仅价值3万美元!看到这一结果的毛主席和周总理却并不生气,他们知道李宗仁这是在试探,毕竟作为曾经的敌人,又有谁能保证李宗仁投奔共产党不是自投罗网呢?为了表明接纳李宗仁的决心,在知道这些是赝品的情况下,毛主席依然果断的安排,给了李宗仁12万美元!也正是共产党的大度,彻底打动了李宗仁!他下定决心要回国!对于李宗仁的决定,毛主席和周总理自然是十分支持,他们考虑到李宗仁的处境,一直在暗中帮他躲过蒋介石的暗杀。终于,1965年,李宗仁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中国!看到前来迎接的周总理,李宗仁泪洒当场。不仅是为自己的回归,更是为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风度!此后,毛主席还带着李宗仁参观了各种各样新中国的建设,让他连连赞叹!祖国的发展令李宗仁惊喜又激动,他也终于意识到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在此之后,李宗仁积极致力于祖国的建设,可以说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这也正是周总理修改治丧报告的原因,短短的几个字,却标志着共产党对于李宗仁成就的肯定,彰显着共产党的大度,在令世人震撼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对于统战的心思更加强烈。在处理李宗仁的事件上,中国共产党发挥了巧妙的智慧,让这位老人得以“落叶归根”,然而在后世对李宗仁的评价中,确是褒贬不一。他为了祖国做出过极大的贡献,但是也曾因为判断失误而伤害了百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于时代的洪流之下,任何人都是有缺点的,重要的是能否意识到这一点并改正,李宗仁无疑是做到了的,而且他的错误并不能否认他的成就,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仍然要辩证的看待这个人物。
1949年,上海警察公开屠杀许多革命烈士,革命烈士虽死不悔!曾经许许多多的革命

1949年,上海警察公开屠杀许多革命烈士,革命烈士虽死不悔!曾经许许多多的革命

1949年,上海警察公开屠杀许多革命烈士,革命烈士虽死不悔!曾经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未为了让老百姓不受资本家剥削的苦,不受地主压迫的苦,不受官僚欺凌的苦,选择加入了正义的光明的共产党一方!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国民党的惨败反动派蒋介石做出恶毒的决定,他居然选择在全国各地公开屠杀革命烈士,而图片中的这位男子将吃上他人生最后一顿饭,也就是俗称的断头饭!革命烈士们为了让人民不受剥削和压迫的苦,为了让人民能够站起来不做奴隶,他们虽死不悔,如今他们的梦想实现了没有呢?如今,他们的梦想可以说基本都实现了,人民不会再受剥削和压迫的。第二次苦人民更是有目标,有信仰,有追求,更重要的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1965年,李宗仁回国,毛主席很快接见了他,给李宗仁很大面子。毛主席第一句话就

1965年,李宗仁回国,毛主席很快接见了他,给李宗仁很大面子。毛主席第一句话就

1965年,李宗仁回国,毛主席很快接见了他,给李宗仁很大面子。毛主席第一句话就让人吃了一惊,他对李宗仁说,你可是误上贼船了。毛主席太幽默了,他解释说,蒋介石老是称我们为贼,如今你回到我们身边,可不是误上贼船吗?1965年,李宗仁回国,毛主席很快接见了他,李宗仁是当时著名的桂系中的巨头,但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宗仁立即率领着军队前去阻击日本人,特别是台儿庄一战,李宗仁狠狠地打压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增长了我国军民的士气。但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军人,却卷入了权力争夺的漩涡中,在国民党中权高位重的蒋介石一直对李宗仁心怀不满。尤其是李宗仁打了胜仗之后,蒋介石不允许街上有任何的欢庆活动,一旦被发现了,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抗战胜利后,李宗仁的权利都被蒋介石架空,而他也成为了一位傀儡“总统”,李宗仁表面上看着春光无限,前途无量,实际上,李宗仁一直都受到了蒋介石在各方面的牵制,这也不允许李宗仁,哪儿也不允许李宗仁。李宗仁当着这个“总统”没有任何意义,李宗仁在任时期虽然一直被蒋介石压制着。但在一件事情上,李宗仁坚持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释放了被关押在秘密监狱中的万余名战犯,在李宗仁释放出万余名战犯后,蒋介石还给李宗仁发了一封电报。电报的内容尽是指责李宗仁的话,李宗仁看着电报上的内容也是无奈一笑,让他李宗仁打小鬼子还行,让他对自己的同胞下手。李宗仁还真是有点下不去手,国民党的军队全部转移到台湾后,李宗仁乘坐飞机去往了美国。台湾有蒋介石,李宗仁也知晓蒋介石的狠毒,他认为只有将“总统”这个称号还给蒋介石或许才能减少蒋介石对他的偏见,李宗仁身在美国,心在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宗仁时刻关注着朝鲜战争的局势。志愿军打赢一场战争,李宗仁高兴地拉着夫人的人欢呼庆祝着,听到志愿军被美军先进的武器装备打得喘不过来气时,李宗仁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向来不信佛不信鬼神之说的他竟然在心里默默哀求着上天保佑志愿军答应这场硬仗。直至后来,抗美援朝胜利的消息传到美国,李宗仁才放在了压在心底的那块石头,1955年秋天,李宗仁在美国发表了一篇关于台湾问题的文章,此文章已经发表就引起了毛主席以及周恩来总理的注意。毛主席认为李宗仁是不可多的的人才,若能够将李宗仁劝回大陆,那对未来中国的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以及意义,周总理从李宗仁的好友程思远入手,在与程思远的会谈中,周总理想让程思远劝说李宗仁回到中国。李宗仁思乡心切,他恨不得立即坐上前往中国大陆的飞机,但一想到自己在担任“总统”时做过的那些事情,李忠仁又不好意思回到中国面对毛主席等人,与其自己在那里胡思乱想,还不如来个“投石问路”。李宗仁将自己的一些从美国购买来的名画寄回给中国,然而那些名画只不过都是赝品。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大手一挥,高兴地说道,“李宗仁想要十一万美元,那咱们就给他十二万美元,不能拂了人家的面子“,但李宗仁将画作寄回中国的真的只是这层意思嘛?实际上并不是的,李宗仁想要靠着这些赝品画作试探毛主席等人,能否慧眼识珠认出来,能够知明自己的想法,哪儿曾想毛主席慷慨大方,李宗仁要十一万美元,毛主席大手一挥给了人家十二万美元。毛主席想要李宗仁明白他们的心意,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携带着夫人乘坐着飞机回到了中国大陆,迎接李宗仁的不单只有周恩来总理还有许多国民党之前的旧部人士,他们有的是带兵起义,有的是跟着李宗仁多年浴血奋战的好战友。李宗仁看到这一浩大的场面,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周恩来总理将李宗仁夫妇带到了中南海,毛主席正在等待着他们,来到中南海,李宗仁热情地与毛主席握手,后来在两人谈话过程中,李宗仁非常后悔自己当那个总统。他被蒋介石忽悠着成为了一个空架子,上当了实在是不划算,毛主席听到后,乐呵呵地回复李宗仁,这次他也上当了,毛主席说当年蒋介石将他们称为匪,如今,李宗仁和一群匪徒呆在一起,这不是上了贼船嘛?此语一出瞬间逗笑了在场的所有人。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