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陈毅

毛主席指挥的十大“封神战役”:第一战:秋收起义与三湾改编1927年9月,秋

毛主席指挥的十大“封神战役”:第一战:秋收起义与三湾改编1927年9月,秋

毛主席指挥的十大“封神战役”:第一战:秋收起义与三湾改编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但毛主席及时作出了一个关键决策:放弃攻打城市,转向农村。在文家市,毛主席力排众议,决定"引兵井冈"。当时部队从原来的5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面临严重危机。在三湾村,毛主席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整编,而是人民军队建设的伟大开端。从这时起,这支部队就有了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根本特征。第二战:黄洋界保卫战1928年8月,井冈山根据地迎来了一次生死考验。湘、赣国民党军趁红军主力外出,调集4个团的兵力进攻黄洋界。当时守山的红军不足一个营,敌我兵力对比悬殊。毛主席当时虽然不在山上,但他制定的"依靠群众,据险设防"的战略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红军和群众一起在山路上筑起了五道防线,敌人冲了一天,愣是没能突破红军防线。这一战,保住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第三战:龙冈大捷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只有4万多人,敌我力量悬殊。在这种形势下,毛主席与朱德制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龙冈这个地方四周群山环抱,当地群众称之为"锅子"。毛主席就是要把张辉瓒的第18师引进这个"锅子"里来全歼。这一仗打得漂亮极了。张辉瓒的"铁军师"被杀了个人仰马翻,不到两小时就全军覆没,师长张辉瓒也被活捉。第四战:四渡赤水1935年1月,遵义会议刚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面临的形势却极其严峻。蒋介石纠集40多万大军,企图把只剩3万人的红军"聚而歼之"。危机时刻,毛主席决定“四渡赤水”。红军在敌人重兵集团之间穿插,一渡赤水佯攻川南,二渡赤水重占遵义,三渡赤水再次西进,四渡赤水最终跳出包围圈。第五战:苏中七战七捷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华中野战军在粟裕、谭震林指挥下,以3万兵力迎击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12万之众。结果连续作战七次,仗仗奏捷,歼敌53000余人。毛主席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方针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表面上看是3万对12万,实际作战时往往是1万打3000,不跟敌人比总兵力,而是在关键战场、关键时刻形成局部优势,这就是田忌赛马的升级版。第六战: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集中了24个整编师45万兵力。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采用"猛虎掏心"战术,从敌人密集队形中"剜出"王牌军整编第74师。这一仗的精髓在于"割歼"。敌人抱团前进,以为这样就安全了,结果华野硬是从中间把74师给"掏"出来,单独歼灭。师长张灵甫被击毙,整个师全军覆没,74师一完蛋,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就破产了。第七战:辽沈战役1948年9月,毛主席做出关键决策:林彪、罗荣桓率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取锦州。为啥要打锦州?因为这是关内外的咽喉要道,拿下锦州就等于关上了东北国民党军南逃的大门。林彪当时还犹豫,觉得应该先打长春。毛主席坚持:"必须首先攻取锦州。"结果证明,这个战略眼光太准了。锦州一拿下,东北的国民党军就成了瓮中之鳖。这一战历时52天,歼敌47万,整个东北全境解放。更重要的是,解放军获得了巩固的战略后方和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第八战:淮海战役国共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进行的规模空前的战役。华东野战军以60万兵力对战80万国民党军队,最终歼敌55万。毛主席的策略就是分割包围,不让敌人抱团。黄百韬兵团先被围歼,黄维兵团接着覆灭,杜聿明集团最后投降。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这一仗的胜利,老百姓功劳巨大。543万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支援前线,平均9个老百姓支援1个解放军战士。陈毅总结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第九战: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的收官之作。北平这座古都怎么解放?强攻肯定会造成重大损失。毛主席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先解决天津,再和平解放北平。这个战略太高明了。既保护了文物古迹,又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傅作义最终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这种政治智慧和军事智慧的结合,堪称完美。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敌52万,华北全境基本解放。至此,国民党赖以维持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第十战: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新中国成立才一年,美军打到鸭绿江边。要不要出兵?这是毛主席面临的最艰难决策。当时形势对中国极其不利,美军有飞机大炮,志愿军连棉衣都不够。但毛主席看得更远:"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志愿军入朝后,第一次战役就把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歼敌1.5万余人。这一仗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
1950年,毛主席提议抗美援朝,但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就在毛主席孤立无援之际,陈

1950年,毛主席提议抗美援朝,但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就在毛主席孤立无援之际,陈

1950年,毛主席提议抗美援朝,但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就在毛主席孤立无援之际,陈毅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担任志愿军总司令,最终为何被毛主席否决?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1950年10月初,朝鲜人民军在美军仁川登陆后节节败退,联合国军推进至三八线以北。10月3日,周恩来通过印度驻华大使向美国发出警告,表示中国不会坐视朝鲜被占领。当时中国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美国第七舰队已经进驻台湾海峡,东北地区集中了中国70%的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抚顺煤矿等重要工业基地距离中朝边境不到200公里。10月4日至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南海召开。会议记录显示,与会的13名政治局委员中,多数人对出兵持保留态度。主要担忧集中在三个方面:军事装备差距、经济负担和可能引发的全面战争。参考资料中国军网《抗美援朝战争时的共和国元帅们》根据解放军总参谋部的统计,当时中国军队只有17架能够作战的飞机,坦克不足100辆。而美军在朝鲜投入了1100架作战飞机、300多辆坦克,火力优势明显。在这次会议上,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的陈毅表示愿意率军入朝。但毛泽东考虑到华东地区刚解放不久,陈毅需要继续主持当地工作,特别是上海的经济恢复任务繁重。10月5日晚,毛泽东致电在西安的彭德怀,要求他立即来京。彭德怀接到电报后,于10月7日飞抵北京。当晚,毛泽东在中南海与他进行了长达4小时的谈话。彭德怀在谈话中分析了朝鲜地形对作战的影响,朝鲜北部山地占80%,不利于机械化部队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美军的装备优势。他还提出了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10月8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日,彭德怀离京赴东北,在沈阳建立志愿军司令部。10月19日晚,志愿军第一批部队开始跨过鸭绿江。首批入朝的有第38军、第39军、第40军和第42军,共26万人。为保持隐蔽,部队夜间行军,白天隐蔽。10月25日,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朝鲜温井地区与韩国第6师遭遇,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枪。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第一次战役从10月25日持续到11月5日。志愿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在清川江以北歼敌1。5万余人,将联合国军阻止在清川江一线。11月25日至12月24日的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投入38万人,采取东西两线同时反击的战略。西线在清川江地区围歼美军第2师大部,东线在长津湖地区重创美军陆战第1师。长津湖战役发生在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当时气温降至零下40度。志愿军第9兵团许多战士来自华东,缺乏防寒装备。据战后统计,冻伤减员达3万余人。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在43天的战斗中,承受了190万发炮弹的轰击,平均每平方米落弹76发。坑道作战成为这次战役的主要特点,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顽强坚守。彭德怀的指挥风格以实事求是著称,他经常深入一线了解情况,据其秘书回忆,在朝鲜的两年多时间里,彭德怀有一半时间在前线度过。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开始。谈判断断续续进行了两年,其间战斗仍在继续。最激烈的上甘岭战役就发生在谈判期间的1952年10月。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根据协定,双方以实际控制线为界,建立非军事区。这条分界线基本沿着三八线,与战前相比变化不大。整个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先后投入志愿军290万人。据解放军总政治部统计,志愿军伤亡36万余人,其中阵亡11。6万人。美军伤亡14。2万人,其中阵亡3。3万人。战争结束后,彭德怀于1953年9月12日回到北京。他在总结报告中指出,这场战争的胜利,主要依靠了正确的战略指导、官兵的英勇作战和全国人民的支援。朝鲜战争改变了亚洲的战略格局,美国不得不承认无法在军事上战胜中国,开始寻求与中国的某种形式的共存。这为此后中国的和平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后受到错误批判。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在北京逝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彭德怀平反。中国军网《抗美援朝战争时的共和国元帅们》
1958年2月17日大年三十,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朝鲜,前往平壤以东100公里外的

1958年2月17日大年三十,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朝鲜,前往平壤以东100公里外的

1958年2月17日大年三十,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朝鲜,前往平壤以东100公里外的桧仓陵园吊唁志愿军烈士。这里长眠着包括毛岸英在内的134名烈士。周总理与陈毅等在墓前静默良久,眼含泪光。此行还商谈志愿军撤出事宜,后双方达成一致,志愿军10月全部撤出,用行动诠释对英烈的敬重与对中朝情谊的守护。
我军最会打仗的六位开国将帅,谁才是最厉害的?

我军最会打仗的六位开国将帅,谁才是最厉害的?

我军最会打仗的六位开国将帅,谁才是最厉害的?第六位,陈赓。陈赓大将出身于武术世家,爷爷是清朝的武举人,他毕业于黄埔军校,是著名的黄埔三杰之一,军事能力自然是没得说,深受蒋介石的器重,北伐战争中,他还曾救过蒋介石一命,所以后来哪怕陈赓被捕,蒋介石也没舍得杀他。抗战期间,他担任386旅旅长,在晋南战役、娘子关战役中有着突出的贡献,是晋西北地区日军的噩梦,曾率部在七亘村两次试图缴获了大量物资。因日军对其又恨又怕,之后的解放战争,他也战胜国民党天下第一旅,生擒敌人最高指挥官黄正诚。从红军革命袭击到解放战争,他一直都是人民军队中的中流砥柱,而且更多的是在刘伯承元帅背后出谋划策,所以在众多的将帅中为军事指挥能力他排在第六第五位,徐向前。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徐向前却没在阎锡山手下效力,而是在考入黄埔军校后,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猛将,也是红军中最年轻的总指挥。曾以4万不到的兵力成功击溃了国民党十万大军。他用兵出奇,拥有超人的胆略,更是擅长游击战和运动战。苏家埠一战中,他围点打援,围歼敌人两万多人。反六路围攻战役,徐向前更是以八万兵力对敌二十多万,最终还歼敌了8万,这也成为红军战史上歼敌数最多的一次战役。抗战期间,他是八路军三大主力629师副师长,只可惜有病在身,所以早早回了延安。但在解放战争时,他硬是给仅有五六万人的偏师打成了主力部队,运城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连战连捷,并且给盘踞西北数十年的阎锡山打的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就连毛主席得知后都连连称奇第四位,刘伯承。他是一位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著名军事家,早年在川军当兵,之后还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不管是护国战争还是护法战争都有他的影子,可谓是履历丰富,资历深厚,军阀时期就常以团长之职率领一个旅的部队战斗,从而获得川中名将的声誉。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他担任总长,出奇制胜,取得了最后胜利。长征途中,他更是指挥部队垫后,掩护了红军主力的强渡湘江。之后他重新出任总长,指挥部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攻占泸定桥,为中央红军延安会师作出巨大贡献。抗战期间,他出任129师师长,七亘村的双重设伏,直接消灭日军四百多人,我军将领得知后都大赞神勇,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更是指挥中原野战军歼敌220余万人,在他的军事生涯中鲜有败绩第三位,粟裕。他是开国大将之首,国民党五大王牌军,其中三个就覆灭在粟裕手中。南昌起义后,他跟随朱老总来到井冈山,短短一年时间就成为红军军团参谋长。在三年多的南方游击战中,他率新四军深入苏北,开辟了华中抗日的新局面。著名的华侨决战就是陈毅和他两人的杰作。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的军事才能大放异彩,十大经典战役,他一人就指挥了五个。面对国民党12万人的包围,他仅用三万余人,在苏东地区七战七捷。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歼敌3.5万,甚至超出了自己的兵力。孟良崮一战,面对数十万的国军从四面包围,他只和部队速战速决,最终将全美械装备的74师消灭,而另外的两大王牌军国民党第五军和第十八军,也都是在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中被全歼,所以无论是歼敌书还是战绩,粟裕至少位居我军前三第二位,林彪。他是我军的常胜将军,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他就指挥了两个。而他带领的四野更是从中国的最北端零下三十多度的黑龙江打到了最南端三十多度的海南。早年间,他毕业于黄埔军校,试图跟随朱老总来到井冈山,此时毛主席就注意到他的军事能力。红军时期,他担任红军团军团长一职,当时他就二十多岁,是我军较为年轻的将领。长征时,他更是成为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飞夺泸定桥、勇夺腊子口都是他的杰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彪出任115师师长,在平型关一带设伏,打得日军板垣师团狼狈不堪,成为我军出征以来面对日军的首次大胜。到了解放战争时,林彪主要在东北地区战斗,先后指挥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论大规模军团作战的指挥才能,林彪足以位列军中前三第一位,彭德怀。林彪是营长的时候,彭德怀就已经是团长了。作为红四方面军的创始人之一,他统率兵力不足的红军奋勇杀敌,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40年抗战最为艰难的时候,全国各地都在大伤脑筋。此时,彭老总指挥我军105个团向日军发起猛攻,一时间日军惊慌失措。正是彭老总的果断出击,取得了百团大战的最后胜利。之后,他又率领西北野战军以数万之众抵抗胡宗南的20万大军,成功扭转乾坤。抗美援朝爆发后,毛主席亲自点将令彭德怀挂帅出征,担任志愿军的总指挥。在全世界的注视下,彭老总不负众望,以较弱的武器装备硬是挡住了美军的疯狂进攻,将他们赶出了三八线之外,面对十六国的联合国军,打出了我们的军威。所以不论是资历还是战绩,彭老总都是遥遥领先,因此排在首位毫无争议。
1939年,新四军在追击汉奸时,误打误撞闯到了上海虹桥机场,看着停在草坪上的四架

1939年,新四军在追击汉奸时,误打误撞闯到了上海虹桥机场,看着停在草坪上的四架

1939年,新四军在追击汉奸时,误打误撞闯到了上海虹桥机场,看着停在草坪上的四架日本飞机,廖政国大喜:“全部炸掉!”说干就干!廖政国当即指挥战士们,趁着夜色掩护,如同幽灵般悄悄潜入机场。战士们哪见过这铁疙瘩怎么摆弄?有人还紧张地问怎么开走。廖政国目光坚定,压低声音却掷地有声:“开个啥?烧了它!”命令一下,战士们迅速行动。他们先是摸出随身携带的手榴弹,朝着飞机一通猛砸。但这些“铁鸟”外壳坚硬,手榴弹的威力似乎有些隔靴搔痒。就在这时,有战士眼尖,发现机场边上竟然堆放着几桶汽油!这可真是天助我也!大家七手八脚撬开桶盖,一股刺鼻的汽油味瞬间弥漫开来。战士们将汽油狠狠地泼洒到飞机的机身、翅膀和引擎上,然后划着火柴,点燃了临时制作的火把,奋力扔了上去。“轰!轰轰!”火光冲天而起,四架飞机几乎同时被大火吞噬,剧烈的爆炸声此起彼伏,浓烟夹杂着火星直冲云霄,将大半个夜空都映得通红。机场里的日本兵被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攻击彻底搞懵了,警报声、枪声、爆炸声、呼喊声乱作一团。他们哪里想到新四军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摸到防守严密的虹桥机场来?一时间,日军阵脚大乱,只能躲在碉堡和掩体里胡乱射击,根本不敢出来与新四军正面交锋,眼睁睁看着那四架飞机在烈火中逐渐化为一堆焦黑的废铁。驻上海的日军司令部惊恐万状,一面紧急调兵增援,一面命令其他地区的日军飞机连夜起飞,“躲避袭击”。那会儿,廖政国担任的是新四军东进抗日武装“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的支队长。这支队伍,是根据中央和军部关于向东发展的战略部署,由陈毅司令员亲自派遣,从茅山根据地出发,一路向东挺进苏南敌后。他们如同尖刀一般插入敌人心脏地带,拔据点、打伏击,搞得日伪军焦头烂额。就在1939年7月23日这天,廖政国率部在上海青浦地区设伏,成功重创了一股日军。战斗刚结束,战士们正打扫战场,清点着战利品,心里乐开了花。可就在这时,旁边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几名新四军战士猝不及防,当场牺牲。原来,是汉奸许雷生的部队搞的鬼。这家伙原是国民党军官,后来摇身一变成了铁杆汉奸,趁着新四军与日军激战、打扫战场之际,妄图捡便宜搞偷袭。廖政国见状,怒火中烧,当即指挥部队发起反击。汉奸部队的战斗力哪能跟久经沙场的新四军比?几个回合下来,就被打得溃不成军,许雷生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窜。廖政国深知,对付这种民族败类,必须把他打疼、打怕,让他不敢再轻易挑衅。于是,他下令部队穷追不舍,即便不能全歼,也要给予重创。这一追,就从下午一直追到了繁星满天的深夜,足足追出了六十多里地。追着追着,部队来到了一处四周用铁丝网和围墙圈起来的“奇怪地方”。只见里面空旷平坦,散落着几栋“没见过的洋房子”,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寂静,却又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廖政国经验丰富,直觉告诉他这里非同小可。他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随行的上海地下党同志凑上前来,轻声告知:“廖队长,这里就是虹桥机场,现在被日本人占领了。”“虹桥机场!”廖政国眼睛顿时一亮。他太清楚这个地方的分量了,这可是侵华日军在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是日军高级将领、各路政要从日本本土飞抵中国战场的“第一站”,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他脑海中立刻闪过两年前八路军夜袭阳明堡机场,一举炸毁日军24架飞机的辉煌战绩,那件事轰动全国,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如今,机会就摆在眼前,咱新四军也不能逊色!廖政国当机立断,决定冒险一搏,趁敌人不备,端掉这个“鸟窝”!他迅速集结部队,悄无声息地向机场包抄过去。说来也巧,或许是日军过于迷信其在上海地区的“绝对控制”,虹桥机场外围的守备竟然出奇地松懈,主要由一些伪军看守。这些伪军平日里作威作福惯了,压根儿没想到会有中国军队敢摸到这里来送“惊喜”。当“江抗”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摸近时,好些伪军还在哨位上打瞌睡,几个警醒点的,也根本不是对手,三下五除二就被解决了。战士们麻利地收缴了他们的十几条步枪和弹药,把俘虏捆好塞进一间小屋。廖政国派侦察员先行探路,不一会儿,侦察员就兴奋地跑回来报告:“队长,真的有飞机!整整四架!”炸毁四架敌机后,廖政国见好就收,指挥部队趁着夜色和混乱,迅速而有序地撤离了战场。当惊魂未定的日军援兵气喘吁吁地赶到时,虹桥机场上除了四架飞机的残骸和一片狼藉,连一个新四军战士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信息来源:中国国防报《沙家浜抗日:新四军追杀到虹桥机场摧毁4架敌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四军夜袭虹桥机场》
抗美援朝打响前,为何没考虑让刘伯承挂帅?不能考虑,也不敢考虑“伯承同志现在人

抗美援朝打响前,为何没考虑让刘伯承挂帅?不能考虑,也不敢考虑“伯承同志现在人

抗美援朝打响前,为何没考虑让刘伯承挂帅?不能考虑,也不敢考虑“伯承同志现在人在南京?”1950年10月3日的夜里,中南海的灯光映出两个促膝长谈的身影。周恩来将茶盏轻轻推向毛泽东面前:“他的报告我看过,眼下确实腾不出手来。”这段深夜对话揭示了历史抉择背后的关键细节,也牵出那个至今令人好奇的疑问——为何身经百战的军神刘伯承未被列入志愿军主帅的候选名单?整个九月都笼罩在仁川登陆的阴云之下。麦克阿瑟的反攻如同尖刀刺穿了北纬38度的平静,朝鲜人民军的溃退速度远超预期。当金日成的求援信辗转送到北京时,军委作战室的地图已被红蓝箭头划得密密麻麻。毛泽东夹着香烟的手指在鸭绿江边反复摩挲,他知道这场仗既是为邻邦,更是为新生的共和国扼守咽喉要道。“美国人想在这里架把刀”,某次会议上他拍着沙盘边缘说,“不把它推回去,东北的厂矿永远别想安稳开工。”人选问题必须慎之又慎。七月的江淮暴雨中,原本定好的东南方向总指挥粟裕突然病倒。时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的张震回忆:“粟司令连站着看地图都要人扶,眼睛充血得像要滴出来。”随之而来的台风季节更像某种隐喻——攻台计划被迫停滞。从八月下旬开始,军委收到的病情报告里频繁出现“剧烈头痛”“伴发眩晕”,苏方医疗专家明确建议三年内不宜领军作战。林彪的反应出人意料地谨小慎微。跟随他多年的参谋李作鹏转述过当时的场景:接到入京通知时,正在广州养病的林彪“连续三天盯着东北地图出神”。九月中旬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这位平型关战役的指挥者罕见地放缓了语速:“从战略态势看,诱敌深入、伺机决战或许更稳妥。”这与他两个月前在军事座谈会上的论断形成反差——彼时他认为“机械化兵团决胜关键在于抓住运动战窗口期”。吊诡的是,当目光转向大西南时,另有股无形的力量在牵引着历史走向。重庆的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出操的通讯员们发现原本应该整理教案的刘伯承一连数日都在翻看朝鲜战报。军事学院筹备组秘书查证过:从八月底到十月初,刘元帅亲自标绘的作战示意图足足叠了四寸厚。“要是再年轻十岁……”某次午餐时,他对着对面空置的座位突然迸出半句,旋即又摆摆手岔开话题问起教材编审进度。身体因素确实如同铁幕横亘。警卫员王茂财曾记录:“刘帅每天需要热敷三次右眼伤处,天气骤变时旧枪伤发作,散步都需拄杖。”连陈毅去南京探望后都感叹:“伯承这腰杆要进长白山,怕是还没到丹东就要散架。”更棘手的是国家层面的统筹需求。时任总参谋部作训处长的李达讲过段轶事:九月下旬彭德怀曾专门绕道南京,二人深谈后彭老总撂下句话:“建军校是百年大业,总得有个元帅站讲台。”档案里的时间线清晰得令人唏嘘。十月四日刘伯承接到调令组建军事学院,五日彭德怀启程赴朝实地勘察。当鸭绿江浮桥上的骡马车队碾碎薄冰时,南京的军政大学礼堂里正悬挂起刘伯承手书的办学纲领。这看似偶然的时间重叠,实则是新中国在国防现代化布局上的深谋远虑。既能腾出手来治理西南剿匪,又把最精通现代战争理论的人才留给军队未来发展,何尝不是种常被忽视的战略眼光?不少后世讨论总爱套用“舍近求远”的框架评说历史抉择,却忽略粟裕重病、林彪犹疑背景下彭老总恰恰是既能稳定军心又不影响全局的最优解。当年参与前指工作的杜平将军撰文回忆:“彭总三次当着苏军顾问拍桌子,坚持用我军最擅长的夜战抵消火力劣势。”这种泼辣的战术风格,恰好与刘伯承体系化作战理念形成互补。当潜伏在浦项港的特工发回美军新型防空雷达情报时,正是刘伯承的军校团队连夜推导出了对应的战术规避方案。每个历史节点都是多重合力作用的结果。正如同次年被问及此事时,刘伯承指着教室里悬挂的《军政大学发展纲要》平淡回应:“要是当时真派我去朝鲜,现在谁来教这些娃娃画等高线?”台下的年轻军官们不会知道,他们手中油印的《机械化兵团纵深突击》讲义封面上,有几条笔迹陡然加重的批注,正源自鸭绿江对岸不断发回的战场战报。
抗美援朝除了彭德怀,9位元帅在干啥?几乎没人闲着,陈毅最霸气“老彭,这次要你

抗美援朝除了彭德怀,9位元帅在干啥?几乎没人闲着,陈毅最霸气“老彭,这次要你

抗美援朝除了彭德怀,9位元帅在干啥?几乎没人闲着,陈毅最霸气“老彭,这次要你顶上来!”1950年10月4日北京中南海的深夜,毛泽东将刚泡好的龙井推给风尘仆仆赶来的彭德怀。玻璃窗上倒映着两人紧锁的眉头,案头堆着的前线战报里,美军轰炸新义州的硝烟似乎穿透了纸张。这场改变新中国命运的战争大幕正在拉开,但鲜为人知的是,当彭德怀在朝鲜前线运筹帷幄时,九位开国元帅的足迹早已遍布全国各个战略要冲。林彪在沈阳火车站送别首批入朝部队时,突然拉住13兵团司令员邓华:“换你上,是中央的深意。”这位向来沉默的元帅难得露出凝重神色。他虽因身体原因未能亲赴战场,却在东北前哨坐镇整训四野精锐,将38军等王牌部队整建制移交志愿军。更关键的是,当苏联承诺的空军支援迟迟未至,正是林彪陪同周恩来在莫斯科与斯大林反复周旋,用“中国可以单独作战”的强硬姿态,最终逼出苏联提供的36个师武器装备。朱德在山东曲阜的动员现场最是令人动容。当9兵团战士听说要穿着单衣入朝,队伍里起了骚动。67岁的总司令突然解开棉袄扣子,露出左胸狰狞的弹痕:“当年咱们连草鞋都穿不上,照样打跑小日本!”寒风呼啸的操场上,十五万将士挺直了腰杆。这位“红军之父”的足迹从山东到甘肃,在十九兵团驻地甚至强撑病体连作三场报告,嘶哑的嗓音震落了屋檐的冰棱。南京军事学院的教室里,独眼元帅刘伯承正对着朝鲜战场沙盘出神。美军第八集团军的作战特点被他拆解成二十七个战术模块,参谋们连夜誊写的《美军战术分析》三个月后出现在志愿军司令部案头。更绝的是他将上甘岭坑道战与苏联斯大林格勒巷战作对比研究,提炼出的“弹性防御”理论,让范弗里特的重炮攻势成了笑话。上海外滩的市长办公室里,陈毅把钢盔往桌上一拍:“格老子的,阿拉要带三个军去朝鲜!”秘书吓得差点打翻墨水瓶。这位兼任华东军区司令的元帅最终没能上前线,却在东南沿海布下天罗地网。当美军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游弋时,他指挥的10个精锐师枕戈待旦,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计划硬是憋成了纸上谈兵。有意思的是,他首创的“战备生产两不误”模式,让上海三个月内就向前线输送了20万套棉军装。聂荣臻的办公桌上永远堆着三色文件夹:红色是前线急电,黄色是苏联军援清单,蓝色是伤员转运方案。这位总参谋长独创的“铁路军事管制”系统,让原本瘫痪的京沈铁路创造出日均发车30列的奇迹。有次他累得晕倒在作战地图上,醒来第一句话却是问:“高岗答应的炒面送到了吗?”医护人员后来在急救箱里发现他手写的《冬季后勤保障十二条》,每条都沾着鼻血。很少有人知道,徐向前在莫斯科谈判桌上拍桌子的力度不输战场炮火。当苏联代表推诿喀秋莎火箭炮技术转让时,这位病弱的元帅突然用俄语背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在场的苏共元老们集体沉默。第二天清晨,20门喀秋莎连同技术图纸就装上了开往满洲里的列车。更绝的是他要求苏联教官“用教德国人的方法教中国炮兵”,结果志愿军火箭炮部队三个月形成战斗力,让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彻底失灵。罗荣桓在丹东口岸设置的政治审查站堪称神来之笔。当发现美俘中有黑人士兵抱怨种族歧视,他立即组织“反战同盟”广播喊话。这些用布鲁斯蓝调改编的劝降歌曲,竟让圣诞节攻势期间出现整排美军倒戈的奇观。而贺龙带着梅兰芳慰问团深入前沿阵地时,在炮火中连唱三折《穆桂英挂帅》,战士们把冻土豆捏成了满把热泪。叶剑英在广州的创举更显出南方人的精明。他通过香港霍家秘密采购的盘尼西林,用渔船伪装成海鲜运抵朝鲜。当发现橡胶紧缺影响运输,他竟在雷州半岛搞起“全民种胶”运动,如今湛江的橡胶林里还能找到当年刻着“抗美援朝”的老树。最绝的是他发明的“以货易货”模式,用岭南水果从东南亚换回战略物资,连陈嘉庚都赞叹“比打仗还精彩”。当板门店的停战协定墨迹未干,彭德怀在给中央的电报里特意加了一句:“胜利属于全体指战员和全国人民。”这话或许该补上半句——也属于那些在后方各显神通的元帅们。从林彪的东北整军到叶剑英的南洋贸易,从朱德的战前动员到聂荣臻的铁路调度,九位元帅如同九根擎天柱,撑起了这场立国之战的全维度战场。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前线厮杀壮烈,却同样在历史的天空划下了永不磨灭的将星轨迹。
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三大首长在蒋介石的办公室里,各说了一句话。陈毅说,现在我们

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三大首长在蒋介石的办公室里,各说了一句话。陈毅说,现在我们

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三大首长在蒋介石的办公室里,各说了一句话。陈毅说,现在我们来南京,不看看蒋委员长的办公室就失礼了。邓小平则幽默地说,蒋委员长悬赏我们三个,今天我们主动找上门来,看他还有什么威风?刘伯承凑近办公桌,说蒋总统的日历还是4月22日,安全转移不慢啊。说完三人各自在蒋介石的靠背皮椅上坐一坐。
1949年,陈赓来宋庆龄家吃饭,饭吃到一半儿,有几位女性前来拜访,陈赓羞红了脸,

1949年,陈赓来宋庆龄家吃饭,饭吃到一半儿,有几位女性前来拜访,陈赓羞红了脸,

1949年,陈赓来宋庆龄家吃饭,饭吃到一半儿,有几位女性前来拜访,陈赓羞红了脸,饭也不吃了,筷子也不动了,宴席一结束就去上厕所。陈赓抗美援朝回来后,宋庆龄再次宴请陈赓,第一句话便是“听说你上次来我这吃饭,没吃饱。”上海解放后,国民党官员以及曾经的资产阶级买办人士逃跑,所以便留下了很多空置的房屋,而解放军初入上海没有地方居住,几乎全都睡大街,经历数场战役,战士们身上早有数不尽的伤口,又长期睡在硬邦邦的大马路上,对身体的伤害自是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毅也便发出了指示,可以借住那些逃跑了的国民党官员的空置房屋。当时,部分上海民众得知解放军战士们的情况后,主动让出家中的房屋,让战士们来家中睡觉。尽管如此,住处还是不够,一些战士们便开始寻找公馆,有两位老战士没走多久便看到一处大房子,两个人便敲响了门,随后便交代了来意,可是房子中走出来的中年妇女却说“我们这里有女人和孩子不能让你们住进来。”两位老战士便有些生气,仗是为百姓打的,为人民打天下,为人民流血牺牲,干掉脑袋的活,而资产阶级住着这么大,这么漂亮的房子,却连让战士们借宿都不愿,这是哪来的道理,两位战士便跟妇女产生了争执。在此时房子中走出了一位女性,她说“我是宋庆龄,这里真的有特殊情况,真的不能让你们住。”两位老兵这下傻眼了,宋庆龄的名字自是如雷贯耳,在抗战时期,多次给予解放军帮助,还曾号召民主爱国人士为他们捐款,捐物,捐赠大量的医疗药品等,多次声援他们解放军。可如今他们却无意间冒犯了宋庆龄,这可该如何是好呢?两位老兵慌了神,回去便直接报告给了陈毅,陈毅知道后,当即便发了火“就算把我的办公室腾出来,那也不能动她。”陈毅又问两位老兵,做出无礼举动后是否跟宋庆龄道歉了,两位老兵支支吾吾的回答“当时心里一心里太慌,给忘了。”陈毅无比头疼,本想亲自上门拜访,可一方面不熟悉,另一方面也是事务缠身,所以便另选他人,最终就选中了一个最合适的人,此人便是陈赓。论起来,其实宋庆龄算是陈赓的师母,并且对陈赓有过两次的救命之恩,曾经南昌起义后陈赓的腿部,膝盖骨处曾受伤,四处寻医医治,可那些医院知道陈赓是共产党后都不愿意当这一场浑水。此时便是宋庆龄提供了援助,亲自帮忙找了大夫,若非抢救及时,陈赓的腿很有可能废掉。第二次,是在陈赓被国民党抓获的时候,陈赓曾经也是对蒋介石有过救命之恩的,如今因为阵营的差别,蒋介石可没打算报恩,直接就将人软禁了起来。大部分的国民党将领跟昔日的跟陈赓都有过交集,陈赓为人很好,又是开心果般的存在,所以人缘也很好,国军将领都纷纷上书,让蒋介石释放陈赓,蒋介石还是不愿意,宋庆龄便跟蔡元培等人利用舆论的力量给蒋介石施压,蒋介石这才释放了陈赓。如今陈赓得知两位老兵不小心犯错,自己要去拜访昔日有过救命之恩师母后却大发雷霆,责骂两位老兵道“你们也不是新兵蛋子了,怎么能犯这种错。”陈毅疑惑的说“你去拜访师母,怎么苦着个脸呢?”陈赓说“你不知道,我是有苦衷啊,上门拜访,师母一定问我带多少兵,这可让我怎么说呢。”陈毅便笑着说“这还不容易吗?往大里说呗,”“吹牛皮呗。”第二日,陈赓果真上门拜访救命恩人,也是昔日的师母宋庆龄,在提及两位老兵所犯之错时,宋庆龄笑着摆摆手说“我没有在意。”后便笑着问陈赓现在打的带多少兵?陈赓硬着头说20万,宋庆龄诧异道“四期生,你林师弟都带兵七八十万了,胡宗南也带30万了,你怎么才20万?”陈赓心里那叫一个紧张,颇有一种上学时期被老师考教学问的感受。陈赓带20万兵是有着重重顽固的一方面,他曾在暗线斗争,参与最危险的寂静战场的工作,后来才重回战场,再加上因为身体缘故,所以陈赓带兵人数才没有太多,可他的带兵能力和才华皆是毋庸置疑的。第二日,宋庆龄便邀请陈赓前往饭店中用餐,可中途却来了很多妇女界人士,陈赓看到后当即便羞红的脸,筷子也没动几下,宴席一结束便找了个理由上厕所,然后便走人了。后来有人就此事询问陈赓,陈赓回答说“当时喝了些汤,一直想去厕所,可那么多女客在饭桌上,不好意思,一直憋着,饭也没吃好。”
1951年,炊事员买了一斤糖果招待陈毅,著名企业家陈嘉庚却心疼的说“怎么那么浪费

1951年,炊事员买了一斤糖果招待陈毅,著名企业家陈嘉庚却心疼的说“怎么那么浪费

1951年,炊事员买了一斤糖果招待陈毅,著名企业家陈嘉庚却心疼的说“怎么那么浪费,买2角钱的就够了,首长每人最多给尝一两颗糖果,不要像小孩子一样尝个没完。”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企业家,他曾有过这样一段名言“特别捐、常月捐、节日献金捐、货物助赈捐、纪念日劝捐、卖花卖物捐、游艺演剧球赛捐、舟车小贩助赈捐、迎神拜香演戏捐等”陈嘉庚的捐款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为抗日捐款,为教育捐款,为旱灾洪灾,涝灾等慈善事业捐款,捐款的方式“花样百出”,所以有这样一个说法,他被称之为亚洲教父,却为了一个信仰,愿意散尽家财。黄炎培评价他说“我认识很多企业家,认识不少资本家,都是民族资本家,却很少有像陈嘉庚先生这样,尽其所有归公,一点都不留给自己,我可以说一遍,陈嘉庚先生是我几十年最钦佩的朋友中的一个。”陈嘉庚到底有多节省?到底捐款过哪些款项,抗日战争中他这一个民族资本家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起着怎样的意义呢?在慈善事业方面,1906年左右的江苏洪涝灾害,1917年时发生的天津水灾,1918年时的潮汕地震,192020年时的威海饥荒,1929年山西和甘肃的旱灾等,这些自然性灾害,陈嘉庚全都捐助过款项。在教育事业方面,在1921年左右,陈嘉庚认办费100万元,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立了厦门大学,陈嘉庚捐助学校很多,而厦门大学绝对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个。在1921年4月左右,厦门大学开学后,陈嘉庚维持了16年,自己负担着这一笔庞大的开支。在厦门大学的某次演讲上,他说“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我虽然生活在新加坡,地处繁华,然而每月除正当费用外,其他的费用几乎不到2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自己少费一文,就能为我们国家多省一文,就这样每日积少成多。”抗战方面,他给祖国的捐款就更多了。陈嘉庚的确是做到了倾其所有,自己几乎没有剩余。陈嘉庚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跟他的个人经历也息息相关,1874年出生于福建,1882年前往私塾学习,1892年前往新加坡谋生,到父亲的米店中服务。1893年时他回国成婚。结婚前,陈嘉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劝说母亲和妻子,将父亲留给自己结婚的钱,他们曾经省下的钱都拿出来,共计2000银元,全部捐出去。捐赠私塾,创办学校。陈嘉庚就这样走上了他的捐款之路在1940年,他率领慰问团回到了祖国,他去往了重庆,蒋介石持巨资给他办了一顿丰盛的宴席,看到桌上琳琅满目的佳肴后,陈嘉庚却变脸色铁青。他觉得这太奢侈了,几百银元吃一顿饭,那中国的希望在哪里呢?怀着同样的疑问他又去往了延安,去拜访毛主席。彼时正好是初夏时节,延没有太多的新鲜蔬菜,摆上餐桌招待陈嘉庚的几乎都是一些白菜,腌萝卜,邻居大娘看不下去了,便将家里下蛋的母鸡杀了,做了一罐子清炖鸡端上了桌。毛主席也是感叹的说“我薪水有限,买不起肉,此番也算跟着你沾光了。”延安的宴席跟重庆的宴席,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陈嘉庚却吃的津津有味儿,他觉得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在建国后,在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他的住处非常的朴素。他的住处非常的朴素,里面的用具也是简朴的惊人,沙发,蚊帐全都是旧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打着补丁。陈嘉庚给自己定下了每天的伙食标准,每天不超过5角钱。1951年3月,陈毅,叶飞等前来拜访陈嘉庚,炊事员买了一斤糖果招待,陈嘉庚看到后却频频摇头,批评炊事员道“买2角钱的就够了,首长最多尝一两颗糖果,不要像小孩子一样尝个没完。”这在当时也成为了一桩节约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