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陈毅

1951年,炊事员买了一斤糖果招待陈毅,著名企业家陈嘉庚却心疼的说“怎么那么浪费

1951年,炊事员买了一斤糖果招待陈毅,著名企业家陈嘉庚却心疼的说“怎么那么浪费

1951年,炊事员买了一斤糖果招待陈毅,著名企业家陈嘉庚却心疼的说“怎么那么浪费,买2角钱的就够了,首长每人最多给尝一两颗糖果,不要像小孩子一样尝个没完。”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企业家,他曾有过这样一段名言“特别捐、常月捐、节日献金捐、货物助赈捐、纪念日劝捐、卖花卖物捐、游艺演剧球赛捐、舟车小贩助赈捐、迎神拜香演戏捐等”陈嘉庚的捐款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为抗日捐款,为教育捐款,为旱灾洪灾,涝灾等慈善事业捐款,捐款的方式“花样百出”,所以有这样一个说法,他被称之为亚洲教父,却为了一个信仰,愿意散尽家财。黄炎培评价他说“我认识很多企业家,认识不少资本家,都是民族资本家,却很少有像陈嘉庚先生这样,尽其所有归公,一点都不留给自己,我可以说一遍,陈嘉庚先生是我几十年最钦佩的朋友中的一个。”陈嘉庚到底有多节省?到底捐款过哪些款项,抗日战争中他这一个民族资本家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起着怎样的意义呢?在慈善事业方面,1906年左右的江苏洪涝灾害,1917年时发生的天津水灾,1918年时的潮汕地震,192020年时的威海饥荒,1929年山西和甘肃的旱灾等,这些自然性灾害,陈嘉庚全都捐助过款项。在教育事业方面,在1921年左右,陈嘉庚认办费100万元,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立了厦门大学,陈嘉庚捐助学校很多,而厦门大学绝对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个。在1921年4月左右,厦门大学开学后,陈嘉庚维持了16年,自己负担着这一笔庞大的开支。在厦门大学的某次演讲上,他说“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我虽然生活在新加坡,地处繁华,然而每月除正当费用外,其他的费用几乎不到2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自己少费一文,就能为我们国家多省一文,就这样每日积少成多。”抗战方面,他给祖国的捐款就更多了。陈嘉庚的确是做到了倾其所有,自己几乎没有剩余。陈嘉庚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跟他的个人经历也息息相关,1874年出生于福建,1882年前往私塾学习,1892年前往新加坡谋生,到父亲的米店中服务。1893年时他回国成婚。结婚前,陈嘉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劝说母亲和妻子,将父亲留给自己结婚的钱,他们曾经省下的钱都拿出来,共计2000银元,全部捐出去。捐赠私塾,创办学校。陈嘉庚就这样走上了他的捐款之路在1940年,他率领慰问团回到了祖国,他去往了重庆,蒋介石持巨资给他办了一顿丰盛的宴席,看到桌上琳琅满目的佳肴后,陈嘉庚却变脸色铁青。他觉得这太奢侈了,几百银元吃一顿饭,那中国的希望在哪里呢?怀着同样的疑问他又去往了延安,去拜访毛主席。彼时正好是初夏时节,延没有太多的新鲜蔬菜,摆上餐桌招待陈嘉庚的几乎都是一些白菜,腌萝卜,邻居大娘看不下去了,便将家里下蛋的母鸡杀了,做了一罐子清炖鸡端上了桌。毛主席也是感叹的说“我薪水有限,买不起肉,此番也算跟着你沾光了。”延安的宴席跟重庆的宴席,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陈嘉庚却吃的津津有味儿,他觉得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在建国后,在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他的住处非常的朴素。他的住处非常的朴素,里面的用具也是简朴的惊人,沙发,蚊帐全都是旧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打着补丁。陈嘉庚给自己定下了每天的伙食标准,每天不超过5角钱。1951年3月,陈毅,叶飞等前来拜访陈嘉庚,炊事员买了一斤糖果招待,陈嘉庚看到后却频频摇头,批评炊事员道“买2角钱的就够了,首长最多尝一两颗糖果,不要像小孩子一样尝个没完。”这在当时也成为了一桩节约美谈,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中央竟也批准了,而韩德勤却赖着不肯走……韩德勤,1892年出生在江苏泗阳,家里算不上大富大贵,但老爹是清末秀才,多少有点文化底子。1909年,17岁的他考进南京陆军小学,算是迈进了军旅大门。在那儿,他跟同乡顾祝同混得挺熟,俩人后来又一起进了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学的都是正儿八经的打仗本事。1918年毕业后,他先在北洋军里混了阵子,当个小军官,打过几场军阀混战,攒了点经验。后来,他跳槽到川军,在刘伯承手下当过第一混成旅副团长。1925年,他在川东打仗时挂了彩,伤得不轻,只能回老家养着。1926年,北伐热火朝天,刘伯承亲自写信拉他入伙,还掏了200块路费,他这才下定决心南下,投了国民党。靠着顾祝同的提携,他从国民革命军新编21师中校副官处长干起,一路跟着顾祝同升官,团长、旅长、师长,爬得挺快。不过,韩德勤也不是没栽过跟头。1931年,他带兵围剿红军,结果第52师被红军第三军团打得全军覆没,他自己还被俘了。关键时刻,他装成普通小兵,混在俘虏堆里溜了,挺会来事儿。这事让他丢了点脸,被降成第2师副师长,但没多久又缓过来了。1930年代中期,他当上江苏省保安处处长,搞了个国民革命军第89军。抗战爆发后,1939年,他坐上了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的位子,成了江苏地面上的头号人物。可这家伙军事能力真不咋地,民间都编歌谣损他:“天上有个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放着鬼子不打,专门欺负老百姓。”1940年黄桥战役,他带着部队跟新四军干了一仗,结果被揍得丢了1.1万人,名声更臭了。说他是个靠关系上位、打仗稀松的家伙,一点不冤枉。1943年初,日军在徐州附近搞了个大“扫荡”,新四军和韩德勤的部队都在那一带晃荡。新四军靠着“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灵活打法,还能撑得住,可韩德勤的队伍拖拖拉拉,没啥章法,很快就被日军围在了苏北,眼瞅着要完蛋。他没办法,只好厚着脸皮向新四军求救。新四军这边虽然跟国民党不对付,但想着抗战大局,还是出手帮忙,撕开日军包围圈,把韩德勤的部队救了出来。救是救了,可韩德勤的地盘已经被日军占了,他没地方落脚。新四军挺大度,划了块地给他部队歇脚。他还亲手给陈毅写了信,保证等日军“扫荡”一过就撤走,绝不占新四军的便宜。可这家伙翻脸比翻书快,部队刚喘口气,他就带着3000人,在3月14日偷袭了新四军在山子头和盛圩的根据地。这两块地可是新四军的心头肉,他这恩将仇报的招儿,彻底把新四军惹毛了。陈毅本来还想给个台阶下,说只要他撤回去就不追究。可韩德勤死不悔改,非要跟新四军杠到底。3月17日晚8点,新四军在彭雪枫指挥下,集结第二师、第三师的部分兵力,直扑山子头。仗打了10个小时,就把韩德勤的老窝端了。抓他的时候,他手下一个副官为了保命,直接指了路。新四军冲进去,干掉了保安第三纵队司令王光夏,又揪出个穿灰制服的中年男,一问才知道是韩德勤。按理说,抓了这么个大鱼,咋处理是个难题。可新四军得了上级指示,准备把他当普通俘虏放了,还递了套便衣让他走人。谁知道韩德勤不按套路出牌,死活不换衣服,还嚷着要见陈毅,从半夜闹到凌晨四点,搞得新四军没办法,只好把他接走。韩德勤被弄到新四军旅部后,脾气还挺大,先要见大领导,又吞了几十根火柴嚷着要自杀,把旅长彭雪枫折腾得够呛。彭雪枫想把偷袭的锅甩给死掉的王光夏,给他留点面子,可他不买账,非要见陈毅。陈毅没办法,跑去跟中央请示,说要不装不认识,把他跟普通俘虏一块放了。毛泽东3月19日回了电,说行,他要走就给点物资放人,不走就让他多待几天。3月25日,陈毅到了第四师根据地,跟韩德勤谈了起来。到了3月30日,双方总算谈妥了:新四军给韩德勤凌城、鲍集、邱集的地盘,外加8万银元和物资,条件是他别再搞乱子,还得帮忙放了被扣的叶挺。4月1日,两边签了个《新四军陈毅军长与韩德勤会谈备忘录十条》,韩德勤被客客气气送走。路上,他还嫌白开水苦,要喝糖茶,又嚷着要人抬担架。新四军忍着气,给他弄了个担架,抬回他那帮残兵败将手里,韩部还开了张收据:“收到韩德勤一名。”这事儿之后,韩德勤老实了点,没再跟新四军对着干,窝在小地盘上当了个有名无实的“韩乡长”。抗战结束后,他在国民党政府混了几个闲职,1946年当过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948年升到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1949年,他跟着国民党跑去台湾,干过“总统府”战略顾问啥的,1953年退了休。1988年8月15日,他在台北去世,活了95岁。这整件事,新四军算是棋高一着,既没撕破脸,又稳住了局面,还捞了点实际好处。韩德勤呢,军事上稀里糊涂,政治上也只会耍小聪明,最后落得个不尴不尬的下场。
1960年,上海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前,毛主席特意把已被撤职的粟裕叫来,语重心长地说

1960年,上海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前,毛主席特意把已被撤职的粟裕叫来,语重心长地说

1960年,上海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前,毛主席特意把已被撤职的粟裕叫来,语重心长地说:“老弟,你的事儿可别怨我啊。”两人缘分早从瑞金苏区就结下了,主席一直对粟裕高看一眼,格外器重,亲自栽培。粟裕也没辜负这份信任,带兵打仗,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军事传奇。1960年上海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对粟裕说了一句话,点出了两人之间复杂的关系。1958年千人大会上,粟裕站在会场中央,面对批评进行了八次检讨,彭德怀在会上大声说自己不是粟裕的通信员,气氛变得格外紧张,毛泽东在询问萧劲光时,听到“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的评价,主席没有完全否定粟裕,只是让秘书传话,提到来北京不全是私事。1929年福建永定的竹寮里,粟裕接到任务,负责警卫生病中的毛泽东,他亲手熬制草药,还用步枪撑起帐篷,为毛泽东挡住山里的雨水,那时的粟裕只有22岁,皮肤黝黑,话不多,却让毛泽东记住了他的名字。1931年瑞金苏区,粟裕带着通信员穿越敌军封锁线,将战况送到毛泽东面前,他送来的纸条上还有未干的血迹,毛泽东看完后点了点头。1934年红十军团被围困,粟裕带着几百人在浙西南坚持游击战,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听说后,说粟裕能带出部队,将来一定能成大器。1940年黄桥战役,粟裕指挥部队以少胜多,打开了苏北抗日的局面,那场胜利让华东地区的抗日力量站稳了脚跟,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亲自发电报表扬。1947年孟良崮战役,粟裕指挥部队围歼了国民党整编74师,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为粟裕修改了作战计划。1948年淮海战役,粟裕连续发了三封电报,直接向毛泽东提出建议,这些建议让西柏坡的毛泽东在炭火旁来回踱步,周恩来也为粟裕的胆量捏了把汗。战役结束,华东野战军用60万人击败了80万敌军,毛泽东在电报中用了“绝妙”两个字,斯大林看到战报后惊讶地说,这样的胜利在西方军事史上几乎没有先例。1955年中南海授衔仪式上,粟裕站在元帅名单之外,选择了三次推辞,毛泽东提到这件事时,笑着说粟裕坚持让陈毅主政,自己只负责指挥,那句话背后,是粟裕在淮海战役中“主刀”的身影,毛泽东一直记在心里。“文革”开始后,造反派针对粟裕的批判声势很大,但始终没有彻底压倒他,毛泽东曾批示,粟裕有战功,这句话让造反派的动作停在了半空,周恩来在国防工办会议上也为粟裕说话,挡住了“二月逆流”的指控。1958年9月,粟裕被调到军事科学院,担任副院长,开始了新的工作,他的办公桌上多了一叠空白稿纸,窗外的白杨树成了他常看的对象。1979年,粟裕躺在病床上,写下了请求平反的申诉材料,那时候,他已经很少出门,窗外的玉兰花落了一地。1994年,刘华清和张震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为粟裕的贡献公开正名,那篇文章让人们重新回忆起淮海战役的硝烟和粟裕的名字。1972年陈毅追悼会上,毛泽东握着粟裕的手,感叹井冈山的战友已经不多了,那一刻,两个老人的手握在一起,像是回到了当年的战场。粟裕晚年常坐在军事科学院的葡萄架下,用铅笔画作战图纸,他总说自己打了一辈子仗,想给后人留下些真实的东西,临终前十天,粟裕还在修改自己的战争回忆录,字迹工整。追悼会上,家属念起悼词,提到东南的繁荣是对英灵的安慰,会场里,毛泽东的遗像前摆着一束从井冈山带来的野菊花。在湖南会同县的粟裕故居,门前的青石板路被游客走得发亮,展厅里挂着“七战七捷”的作战图,很多人停下来看上半天。粟裕与毛泽东的关系,串起了战争年代的信任与和平年代的波折,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将帅之间的默契,更是那个时代里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的交织。
1949年,陈毅到上海一家面馆吃饭,正吃着,一老农走了进来点了一碗阳春面,陈毅见

1949年,陈毅到上海一家面馆吃饭,正吃着,一老农走了进来点了一碗阳春面,陈毅见

1949年,陈毅到上海一家面馆吃饭,正吃着,一老农走了进来点了一碗阳春面,陈毅见状当即勃然大怒,喊道:“去把你们老板叫过来!”“知错就改就还是好同志!”陈毅用力的拍了拍小伙的肩膀。陈毅和一家小面馆的纠葛,还要从百废待兴的上海市说起。新中国成立之初,陈毅同志担任上海市市长。他最关心上海市内的民生问题,因此时不时的都会到上海的街头转一圈巡视。陈毅不喜欢那些众人簇拥着的领导架子,每次出行,只会带着一名秘书。他也从不把自己当成“位高权重”的市长,只把自己当成普通的百姓。这天陈毅一直工作到下午两点钟,才想起来还没吃中午饭。他带着秘书一同走进了附近的一家面馆,刚踏进面馆的门,一阵肉香味扑鼻而来。这家面馆经历战乱后又重新开张,老板凭借着一碗阳春面招揽了不少回头客。既然要吃,肯定要吃这家店的拿手菜,陈毅点了两碗招牌阳春面。“好嘞,十一,两碗招牌阳春面!”小二对着后厨吆喝了一声。没几分钟,店小二就端来满满两大碗阳春面,寻常面馆只是放两颗肉丁了事,这家面馆的阳春面上,铺满了整整一层的肉丁。“这家店可是真实惠啊!”陈毅不禁感慨了一句。他挑起一大撮面条塞进了嘴里,阳春面的味道确实不错,对得起“招牌”二字。正当二人对眼前的阳春面赞不绝口之时,店门口走进来一位颤颤巍巍的老人,他身上的衣服有不少破洞,脚上的鞋子也算不上干净,看起来应该是靠捡废品为生的老人。见到老人进来,店小二并没有热情的招待,反而是离老人远远的开始询问,“要吃哪个?”“一碗招牌阳春面,麻烦了。”老人虽衣着破旧,言谈举止却是十分礼貌。“一十,一碗招牌阳春面。”店小二又照例向后厨报了饭。不一会儿,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被端了上来。陈毅只是轻轻一瞥,便发现这位老人的碗和自己面前的碗完全不同,一大碗阳春面上只飘了几粒肉丁。同一家店里的阳春面还能做出两份完全不同的样子,这可真是开了眼!联想到店小二对自己和老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加上不明所以的“十一”和“一十”。陈毅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老板!为何这位老人碗里的肉这么少?小二口中的十一和一十又是怎么回事?”店小二连忙赶来为陈毅解释,原来陈毅和秘书一进门,小二根据穿着打扮,就看出来两位客官定是身份不凡之人,说不定就是机关单位的领导,这才上赶着用满满的一层肉“巴结”。而后进来的老人一眼就能认出是捡废品的老头,估计一个月才舍得下一次饭馆吃面,不用热情的招待,少在碗里放些肉还能多赚点钱。至于“十一”和“一十”则分别代表城市人和农村人。给城里人多加肉是为了揽个回头客,给农村人少加肉是为了多赚点钱。“荒唐!什么城里人,农村人,人人都是中国人!”这句话说的让老人眼角噙了一滴泪水。秘书也顺势挑明了陈毅市长的身份,店家当即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新给老人做了一碗足量的阳春面,并且诚心的道了歉。陈毅在上海任职期间,大改旧社会的不良风气,坚决杜绝社会上的任何“区别对待”现象。陈毅因其突出的政绩,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认可的“好市长”。
这是1975年陈毅元帅儿子陈小鲁与粟裕大将女儿粟惠宁刚结婚时,在庐山度蜜月期间的

这是1975年陈毅元帅儿子陈小鲁与粟裕大将女儿粟惠宁刚结婚时,在庐山度蜜月期间的

这是1975年陈毅元帅儿子陈小鲁与粟裕大将女儿粟惠宁刚结婚时,在庐山度蜜月期间的留影。郎才女貌,看上去确实非常般配的一对夫妻。将门“虎女配虎子”,虽然这个时候陈毅元帅夫妇已经去世,但粟裕夫妇将陈小鲁这位“乘龙快婿”视为己出,让他一直住在自己雨儿胡同的家里。
江同志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伟人。他要接见一个外国友好代表团,陈毅元帅的长子陈昊苏也

江同志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伟人。他要接见一个外国友好代表团,陈毅元帅的长子陈昊苏也

江同志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伟人。他要接见一个外国友好代表团,陈毅元帅的长子陈昊苏也在。江同志看见了陈昊苏,对他说阿丕今天去世了,你们两家关系不一般,你要赶快去看看小谢。阿丕是陈丕显,担任过上海市委书记,他和陈毅是生死战友。江同志在百忙之中,深知陈毅和陈丕显两家关系,如此关注一位老同志的去世,还让陈昊苏去慰问陈丕显的遗孀,真是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