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行进中国 | 从荒滩戈壁到绿电“蓝海”

人民网“行进中国”青海调研采访团

七月的格尔木,格外燥热。从城里出发,约两个小时车程,到达乌图美仁光伏光热园区,途径戈壁滩和沙漠。

走进海西基地10万千瓦光热工程项目,一面面反光镜整齐有序得排列在这片荒漠上。

“这里一共有多少面镜子?”

“类似的四边形定日镜共有6460面,共同组成一个镜场,围绕吸热中心排开。”面对记者的提问,三峡新能源青海海西光热项目负责人蒋军胜如数家珍回答。

就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成片的蓝色光伏板在戈壁滩上绵延铺展,如同一片“蓝海”与天际相接。

格尔木是一座伴随着青藏公路修建和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而迅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在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这个因资源而兴的城市,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

走进格尔木三峡南山口24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主厂房,机械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钻孔机飞速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焊花在厂房内四处飞溅,各道工序紧密衔接,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这里的风能刮飞安全帽,紫外线能把皮肤晒脱皮,但看到电站的雏形一天天显现,心里就踏实。”现场管理徐洪军指着远处正在开挖的输水隧洞说,“我们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把引水系统从‘一洞一机’优化到‘一洞四机’,这可是全球高海拔地区最大的技术突破!”

“这是目前世界3500米以上海拔最大装机容量、调节库容最大的已开工建设项目,也是青海省首批、海西州首个沙戈荒抽蓄项目,240万千瓦的容量相当于给整个格尔木装上‘稳压器’。”项目部主任王玮指着正在施工的地下厂房解释道:“抽水蓄能就像巨型电池,白天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夜间用富余绿电抽水储能,让清洁能源‘可控可调’。”

电站的建设,正重塑着青海的能源格局。王玮介绍,电站建成后,能够有效调节240万千瓦装机的风电和交流侧500万千瓦的光伏,每年可带动新能源发电量增长近148亿千瓦时,可替代标准煤约4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664万吨。将承担青海省电力系统调峰、填谷、储能、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为青海清洁能源提供强力支撑。

“这里每浇筑一方混凝土,都在为‘绿电’青海铺路。”王玮望着远处的雪山感慨。他向记者解释道,到2030年,青海新能源装机规模将突破1亿千瓦,但调峰压力巨大。抽水蓄能电站如同巨型“充电宝”,在夜间或风力不足时,利用下水库的水能发电,填补电网缺口。

近年来,格尔木的清洁能源产业早已不是“单打独斗”。

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茫茫戈壁上,一排排巨大的白色罐体在阳光下闪耀着银色光芒,罐体内部温度低至零下194℃,无形的电能正以液态空气的形式静静储存其中。这里便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青海格尔木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的施工现场。

记者了解到,液态空气储能具有大规模长时储能、清洁低碳、安全、长寿命和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突出优点,可大规模利用LNG冷能,能够有效解决LNG冷能利用的难题。

中国绿发青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刘延江形象地将这个项目比喻为超级“空气充电宝”。在阳光充足、风力强劲时,新能源发出的电除满足当下需求外,多余部分被“储存”进这个“充电宝”;而在用电高峰或新能源发电不足时,再将储存的电能释放出来,保障电力的稳定供应。

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单次储能可连续向电网放电10小时,输送60万度清洁电能,全年输电量约达1.8亿度,可满足约3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需求。

从“夏紧冬枯、日盈夜缺”的困境,到“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的突破,这片曾经荒芜的戈壁,如今正成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战场,为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注入澎湃动能。

格尔木清洁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正在为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注入强劲动力。截至2024年底,格尔木市电力总装机1151.31万千瓦,新能源装机1076.3万千瓦,分别占全省的20.9%、全州的44.3%,丰富的资源禀赋支撑起这座城市“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的底气。

曾经黄沙漫卷的戈壁滩,如今变身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热土,光伏板铺就蓝色“海洋”,巨型风车随风转动,地下储能设施默默积蓄能量,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正在这里从蓝图变为现实。

从荒芜戈壁到绿电“蓝海”,格尔木用十年时间完成了清洁能源产业的“三级跳”。在这里,光伏板与风车共舞,储能站与调峰电源协同,绿电不仅点亮了高原的万家灯火,更成为驱动经济转型的绿色引擎。

正如当地牧民才让加所说:“以前放羊靠风看天,现在我们靠‘风光’发电,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孙海峰、白波、王绍绍、况玉、张力洋、甘海琼、刘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