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一架苏联伊尔-12客机无故被美国F-86战机击落,21人全部丧生。事后美国人不愿道歉,说是误会。只不过几天后,作为战斗民族的苏联人,就让美国人知道了做错事的后果。 1953年7月27日,谁都没想到,这停战协定上,藏着一个要命的“文字游戏”——签字是上午九点半,但正式生效,得等到晚上十点。这中间的十几个小时,理论上,大家还处于战争状态。对于在朝鲜战场上碰了一鼻子灰,憋了一肚子火的美军来说,这简直是“最后的复仇时间”。 当天晚上九点多,美军阵地突然万炮齐发,炮弹跟不要钱似的砸向志愿军阵地。这通操作,除了泄愤,没起到任何作用。我们这边早有防备,除了些工事被炸坏,人员伤亡很小。等美军的炮火一停,我军的回礼就到了。炮弹一直轰到停战协定生效前的最后一分钟,打得美军阵地鬼哭狼嚎,当场报销了200多条人命。 地面上吃了亏,天上,一小撮美国飞行员正盘算着干一票更大的。他们要找回的,不只是军队的面子,更是个人的“荣誉”。 拉尔夫帕尔,美国空军上尉,一个真正的“老油条”。这家伙1942年就参军了,朝鲜战争爆发,上了战场跟换了个人似的,短短90天就打下来9架飞机,眼瞅着就要凑够10架,拿个“双料王牌飞行员”的顶级荣誉。 眼看停战协定签了,帕尔心里那个急啊。这要是仗打完了,他的“王牌”梦可就泡汤了。出发前,他跟自己的僚机飞行员们打了招呼:“待会儿碰上敌机,都别跟我抢,那第十个是我的!” 就带着这份执念,他领着四架F-86“佩刀”战斗机,趁着夜色,偷偷摸进了中国吉林省的领空。他们像秃鹫一样盘旋,寻找着最后的“猎物”。 与此同时,一架苏联的伊尔-12客机,正从大连土城子机场起飞,准备飞往海参崴。飞机上坐着15名苏联军事顾问和医护人员,还有6名机组人员,总共21人。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飞行,航线全程都在中国领空内,战争又马上要结束了,能有什么危险? 可他们偏偏就遇上了急着凑人头的帕尔。 在吉林桦甸上空,帕尔的雷达上出现了一个缓慢移动的光点。他精神一振,都来不及跟队友打招呼,猛地一推操纵杆就扑了过去。等飞近了一看,他心里凉了半截——这哪是什么战斗机,分明是一架慢吞吞的苏联运输机,机身上还刷着民航的标志。 换作任何一个正常的飞行员,这时候都该掉头走人了。攻击一个非交战国的民航飞机,这在任何时候都是滔天大罪。可帕尔的脑子里,只剩下“双料王牌”那几个字在闪光。他犹豫了几秒钟,心一横:干了! 他后来在报告里辩解说,自己把这架飞机“误认”成了准备南下轰炸的军用运输机。但这套说辞谁信呢?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一架螺旋桨客机看成轰炸机,这得是多“瞎”的眼神? 帕尔绕到伊尔-12的后方,稳稳地套住瞄准光环,按下了机炮按钮。曳光弹瞬间撕裂了客机的机身,飞机拖着长长的黑烟,一头栽向了吉林临江的猫耳山林区。机上21人,无一生还。 完成了“最后一杀”的帕尔,心满意足地摇晃着机翼,带着他的编队大摇大摆地返回了基地。他不知道,自己为了一个虚名,捅下了一个多大的马蜂窝。 消息传到克里姆林宫,赫鲁晓夫气得把桌子拍得山响。苏联立刻向美国提出最严厉的抗议,要求公开道歉、赔偿186万美元,并且严惩凶手。 美国人的反应一如既往地傲慢无礼。他们矢口否认飞机是在中国领空被击落的,坚称那是一架“军用运输机”,在朝鲜上空被“误击”。不但不道歉、不赔钱,反而高调地给帕尔颁发了“双料王牌”的勋章,把他塑造成了战争英雄。 这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做法,彻底激怒了苏联人。道歉?赔偿?这些已经不重要了。苏联人决定用他们最熟悉的方式,让美国人长长记性。 就在击落事件发生两天后,1953年7月29日,一架美军的B-50A侦察机,鬼鬼祟祟地飞到了苏联远东最重要的军港——海参崴附近。这种飞机,说是轰炸机,其实肚子里装满了各种电子侦察设备,是冷战时期美国抵近侦察的老手。 要是放在平时,苏联空军可能也就是警告一下,把它驱离就完事了。可这个时候,苏联人正愁一肚子火没处撒呢,你倒好,自己送上门来了。 两架苏联米格-17战斗机接到命令后紧急升空,连警告的环节都省了,直接冲着那架B-50就发射了空对空导弹。美军侦察机当场被打得凌空爆炸,机上17名机组成员,只有一名副驾驶员侥幸跳伞活了下来,成了苏联人的俘虏,其余全部葬身大海。 事后,轮到美国人跳着脚抗议了。苏联方面的回复,简直就是把美国人两天前的话原封不动地还了回去:“美国军机意图侵犯我国领空,经警告无效后,我方采取了自卫反击。该机在逃窜至公海时,不幸坠毁。” 这套说辞,滴水不漏,美国人听了除了干瞪眼,一点办法都没有。想打吗?朝鲜战争刚打完,谁还有心思再开一战?想制裁?那时候的苏联,会在乎你那点制裁?最终,美国人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吃下了这个哑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