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送给中央5000块大洋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其实,徐海东对中央还有一个大恩,比这5000块大洋更重要。 1934年11月,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县出发开始长征。在出发前,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格局,主动提出让中央派来的程子华同志担任军长,自己改任副军长。 这支近3000人的队伍一路西进,不仅成功牵制了大量敌军,还在陕南打出了一片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经过整整10个月的艰苦转战,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9月率先抵达陕北,成为所有长征部队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 这个“第一”意义非凡,因为当时陕北的形势并不乐观,国民党军队正在酝酿第三次“围剿”,试图将红军彻底消灭在西北地区。 徐海东率领的部队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后,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出任军团长。他立即指挥了劳山战役,一战就全歼敌军第110师,俘虏3700多人;紧接着又消灭了敌107师的四个营。 这一连串的胜利直接巩固了陕北根据地,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 毛主席后来曾坦言,如果沒有徐海东同志率領的紅25軍先到達陝北、鞏固和發展了陝北的根據地,就沒有我們中央紅軍立足之地。这句话的分量极重,道出了徐海东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 当然,徐海东送给中央5000块大洋的故事同样体现了他对党的赤胆忠心。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时,部队已经极度疲惫,物资供应几乎断绝。 毛主席亲自写信给徐海东,希望借款2500元应急。彼时,红十五军团全部家当仅7000块大洋。徐海东未作丝毫迟疑,果断决策,让自己部队仅留2000元,将余下5000元倾囊赠予中央,尽显大义与担当。 不仅如此,他还发动部队向中央红军提供了大量枪支、弹药、药品和衣物,甚至要求每个班都必须上交一挺性能最好的机枪。这种无私的支援深深感动了党中央,毛泽东多次感叹这笔钱在陕北最困难的时候真是帮了革命大忙。 但比较这两个贡献,为中央红军提供稳固的根据地显然具有更重大的战略意义。军事上站稳脚跟远比一时的经济援助更为根本。 试想一下,如果徐海东没有先期抵达陕北并打破敌人的“围剿”,中央红军即使到了西北,也可能面临无险可守、无地休整的困境,其后果不堪设想。 徐海东的军事行动为长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使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得以在西北建立。从这一视角审视,徐海东堪称中国革命的卓越功臣。他的贡献意义非凡,不仅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功勋,更是党中央扎根陕北、进而走向全国的关键奠基者。 徐海东的两个贡献相辅相成:先是用枪杆子打下了一块能让革命火种喘息的根据地,这是“奠基”;接着又倾其所有为疲惫之师注入活下去的“血液”,这是“输血”。 两者合一,才共同构成了党中央扎根陕北、走向全国的坚实起点。所以下次当我们谈到徐海东时,除了记得那5000块大洋的雪中送炭,更应该了解他为中国革命打造的那个来之不易的“家”。 素材来源: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共和国大将徐海东 2025-03-25 13:40·党史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