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罗荣桓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呢,怎么没有他的名字?"有人回答:"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55年秋,中南海正在审定一份将决定新中国第一批元帅、将军归属的名单。毛主席的目光逐行扫过,忽然在一个本该有名字的地方停住,他抬起头,沉声问了一句:“那个能用大刀砍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怎么没在名单上?”在场的人一时都沉默了,没人敢轻易搭话,这位让毛主席都记挂的猛将,究竟是谁,他又为什么会缺席这场为荣耀盛典。故事的主人公叫“吕俊生”,河北邢台人,他是个天生的大块头,一米九的身高,力气大得能把上百斤的石磨当玩具。在乡里,他是热心肠的“大个儿”,谁家有重活都愿意找他,抗日战争爆发时,三十岁的吕俊生看着日寇在家乡横行,二话不说,告别了母亲,跟着路过的八路军的队伍就这么走了。他那高大的身材在队伍里格外扎眼,可他从不在乎,眼神里只有一股往前冲的劲儿。吕俊生真正让全军认识他,是在山东夏津的一场遭遇战,夜深时,日军偷偷地摸了上来,双方很快打成一片,随着子弹的打光,战斗也变成了最原始的白刃战。这是吕俊生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他怒吼着冲进敌群,仗着身高臂长,手里的大刀使得又快又狠。那一夜,他一个人就砍翻了27个日本兵,还缴了15支枪,战绩全军第一,可他自己却不满意,战后复盘,总觉得自己出刀慢了,下一次必须更快。这一战让他得了个“小吕布”的绰号,也让日本人记住了他,从此,吕俊生就是冲锋的代名词,在百团大战中,他能瞅准日军机枪换弹匣的空隙,带两个人摸上碉堡,把里头的敌人活捉出来。解放战争时期,山西闫家庄,吕俊生率一个连,趁夜出击面对装备精良的伪军一个营,吕俊生率领的部队大获全胜,将敌军打得落花流水,自己队伍中仅伤一人。这十多年的仗打下来,吕俊生立了八次一等功,成了全军上下学习的榜样,他的威名也传到了毛主席耳朵里,毛主席曾当面夸他是条“好汉子”。然而,赫赫战功的背后,是一副被打坏了的身体,常年征战让吕俊生身上旧伤摞新伤,有些口子深得能看见骨头,连见惯了生死的护士都替他心惊。尤其是右腿的一处重伤,在当时简陋的医疗条件下没能治好,给他留下了终身残疾,等到全国解放时,他的身体也基本垮了,再也没法带兵冲锋。也正因为如此,当他接受了“全国战斗英雄”的称号后,他做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决定,他觉得自己身体已经残了,无法再为军队效力,继续留在部队里反倒成了国家的累赘。于是,在1955年大授衔前夕,吕俊生主动递上复员申请,决定携带妻子返回河北老家做个农民。当“罗荣桓”元帅把这份申请摆在毛主席面前时,毛主席拿着信看了很久,一言不发,可规定就是规定,主动复员,便不再是现役军人,自然也就与授衔无缘。就这样,一颗本该闪耀的将星,因为一个纯粹到近乎固执的个人选择,与他擦肩而过。这个后来被称作“制度的遗憾”的解释,说得客气,却也暴露了一个僵硬的规则在面对一个纯粹的英雄时,是多么的无力。不过,国家并没有忘记他,虽然没有军衔,但还是授予他“八一勋章”,给了他副科级待遇和特殊抚恤金。但吕俊生似乎并不在乎这些,回到老家的他,彻底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庄稼汉,脱下军装就拿起锄头,甚至还养起了猪。他唯一没放下的,是骨子里的责任感,依然担任着大队党支部委员和民兵连长,带着乡亲们在土地上奋斗。直到1970年,吕俊生因病去世,终年64岁,他的葬礼没有隆重的官方仪式,只有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自发赶来,用低沉的军歌为他送行,而他的墓碑上,没有军衔,只刻着八个字:“军中吕布,英雄归乡。”在那个无数人将授衔视为毕生追求的年代,吕俊生的选择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他放弃了自身的荣耀,理由却简单得让人心疼:不想给国家添麻烦。他的故事本身就在拷问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英雄,或许真正的英雄,恰恰是那些从不把自己当英雄的人,他们的丰碑,早已超越了任何军衔与名号。【信源】英雄连长吕俊生的故事——中图网
1942年,一名战士正在洗衣服时,罗荣桓偶然路过,看到这名战士拿着衣服擦拭石头,

1942年,一名战士正在洗衣服时,罗荣桓偶然路过,看到这名战士拿着衣服擦拭石头,

1942年,一名战士正在洗衣服时,罗荣桓偶然路过,看到这名战士拿着衣服擦拭石头,罗荣桓觉得奇怪,但靠近后脸色大变:“来人把他抓起来!好好审问!”1942年的中国,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山东沂蒙山区是八路军115师的根据地,日军扫荡频繁,斗争异常激烈。罗荣桓作为115师政委,肩负着指挥作战、保护部队的重担。那时候,部队的安全全靠高度警惕,因为敌人无孔不入,连内部都可能潜伏危险。那天,罗荣桓在巡查时注意到一名战士的奇怪举动。战士拿着布在河边擦石头,压根没用水洗衣服。这事乍一看挺蹊跷,罗荣桓走过去一看,发现布上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化学气味,完全不像普通洗衣的味道。他立刻警觉起来,因为这气味跟部队最近频频暴露位置的异常情况脱不了干系。过去几个月,115师老是遇到麻烦。每次转移到新地方,没多久日军的轰炸机就找上门,炸得准得让人怀疑有内鬼。罗荣桓早就盯着这个问题,可一直没抓住证据。这次看到战士的怪行为,他心里有了数,马上让人把这家伙控制住,带回去好好查。审讯结果让人震惊。这名战士叫水野清,其实是日本特务,专门训练过的间谍。他之前装成投诚的日军士兵,带着几个被俘的八路军回来混进部队,还干了不少“立功”的事,骗过了不少人。可背地里,他用一种特制的香料布在石头上留下记号。这种气味人闻不出来,但日军的狼狗能追踪到,带着敌人直奔部队藏身地。水野清的暴露解开了115师连遭打击的谜团。他的手法阴险,利用了部队转移时留下的小痕迹,差点让整个根据地毁于一旦。罗荣桓当机立断,处理了这名特务,同时带着部队连夜转移到更隐蔽的地方,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件事之后,罗荣桓没停下来喘气。他立刻调整部队策略,加强保密工作。新加入的人得过好几道筛子,战士们还得学怎么防间谍,比如留意可疑行为、检查标记物。部队的营地也换得更勤,行踪更难捉摸。这一系列措施让115师稳住了阵脚,继续在山东跟日军斗智斗勇。说起罗荣桓,他可不是光靠运气走到这一步的。早年在秋收起义就跟着毛泽东,后来长征、抗日,一路都是硬仗。他在山东带115师,不光打仗厉害,还特别注重部队的思想工作和纪律。1943年,他升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把根据地搞得铁板一块。抗战胜利后,他又去东北,参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功劳大到没法说。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也没闲着,当过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后来做总政治部主任,建了军政学院,培养了一堆干部。1955年,他被授了元帅军衔,当之无愧。不过他身体不好,1946年就摘了一个肾,之后一直带病坚持工作。1963年,他因病去世,61岁,毛泽东还为他写了悼诗,可见他的分量。回头看1942年的这场突发事件,真挺让人感慨。那时候的战争不光是枪炮对决,还有这种暗地里的较量。罗荣桓能从一块布、一点怪味里看出问题,靠的是经验和责任心。这事也提醒大家,关键时刻,细节能决定生死。再说说水野清这号人,手段是挺毒,但没必要把他捧成什么“高智商反派”。他就是个被日军利用的工具,干的活龌龊又下作,最后也没逃过应有的下场。历史里这种角色不少,但重点还是罗荣桓的应对,硬生生把危机掐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