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金日成生日当天,美军一架EC-121预警机突然逼近朝鲜,朝军空战之王玄淇洙驾机迎敌,令人窒息的5分钟后,美军机被凌空打爆,机上31人全部命丧深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9年4月15日,天气晴朗,日本厚木基地的一架EC-121M型电子侦察机缓缓滑出跑道,螺旋桨在阳光下旋转出规律的光影,这架编号为135749的侦察机,任务代号“初学者影子”,载着31名美国海军和情报人员,飞向朝鲜东部海域,执行一次看似平常的监听行动,机组成员中有飞行员、雷达操作员、语言分析师和密码专家,配备的设备能监听整个朝鲜半岛的无线电频段,他们原计划绕着朝鲜海岸飞一圈,然后安全返回。 此时朝鲜正处在高度警戒状态,前一年年初,美国的间谍船“普韦布洛号”被扣押,船员被俘,美国国内一度震惊,而这天,恰好是金日成的生日,朝鲜各地都在举行庆祝活动,军方却一点不放松,一周前,美韩刚进行过名为“焦点透镜”的联合军演,兵力规模庞大,朝鲜方面早已通过电台发出警告,对于频繁出现在东海岸外的EC-121,朝鲜显然已不再视为单纯的监听飞机。 朝鲜空军早就有所准备,他们从内地用列车悄悄把两架米格-21战斗机运到咸镜北道的渔郎机场,这里的跑道靠山而建,有天然掩体,能在不被卫星侦察发现的情况下完成战斗部署,这批米格-21是苏联制造的超音速战斗机,装备有K-13型空对空导弹,机动性极强,为了确保轻装上阵,战机只加了少量燃油,挂载一对导弹,以求提高速度和灵活性,飞行员玄淇洙和李秀根奉命待命,只等一声令下。 美国方面对朝鲜的反应并不完全忽视,但未能真正重视,尽管情报部门掌握到一些风声,说朝鲜可能采取强硬措施,但并未调整飞行计划,EC-121按照既定航线飞行,距离朝鲜海岸约90海里,美军规定的最小距离是50海里,理论上仍属于国际空域,可这一数字在朝鲜眼中完全不具说服力,此前的多轮空中侦察已经令朝鲜不胜其烦,这一次,他们决定不再容忍。 当天中午,朝鲜雷达站捕捉到了EC-121的踪迹,12点10分,两架米格-21从渔郎机场起飞,飞行员迅速爬升至作战高度,随后以低空贴海飞行,试图绕过美军雷达的监控范围,美方雷达在13点37分发现有不明目标靠近,随即向EC-121发出警告,提示其处于潜在威胁状态,建议返航,这时,飞机已经开始掉头,但速度慢、转向笨重的它,面对高速突进的战斗机,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玄淇洙驾驶的米格-21率先靠近目标,他在距离约800米时锁定EC-121,发射一枚导弹,第一发未击中目标,但产生的气浪造成EC-121轻微摇晃,紧接着第二枚导弹直中尾部,瞬间引发剧烈爆炸,整架飞机在空中解体,残骸散落在日本海,海面上只留下燃烧的浮油和破碎的金属片,整个攻击过程,从发现到结束,只用了短短五分钟。 消息迅速传回美国,白宫内部气氛骤然紧张,尼克松刚上任不到三个月,面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军事打击,军方高层情绪激动,国防部提出多个军事反应方案,包括空袭朝鲜空军基地、封锁港口,甚至讨论了战术核武器的使用可能性,但美国此时深陷越南战争,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开辟第二战场对政治和军事都是极大负担。 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建议采取克制态度,避免将苏联和中国一并卷入,这种谨慎立场最终影响了决策方向,尼克松决定不对朝鲜进行军事报复,但立即命令第七舰队出动,派出23艘军舰组成特遣舰队,包括“企业号”航母,驶往日本海执行搜救与威慑任务。 特遣舰队抵达坠机海域后,展开大规模搜寻,美军驱逐舰“戴尔”号和“塔克”号捞起少量飞机残骸以及两具遇难者遗体,其余29人下落不明,苏联的“格罗兹尼”号巡洋舰也出现在该海域,据传他们抢先打捞了一些设备残件,这让美国方面更加愤怒却无可奈何,几天后,舰队无功而返。 朝鲜方面则将此次击落事件作为重大战果进行全方位宣传,玄淇洙被授予“共和国英雄”称号,所驾驶的米格-21被命名为“415战斗机”,被视为保卫国家主权的象征,朝鲜国内掀起了一轮爱国热潮,媒体大肆渲染美国飞机被轻松击落的画面,强调他们的军队有能力对抗任何入侵者。 事件过后,美国军方对监听任务的执行方式进行了系统性调整,从此,所有前往敏感地区的侦察机都必须配备战斗机护航,飞行高度和距离也被严格限制,EC-121事件成为美军航空侦察史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次,也是冷战时期少有的单次空中行动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事件。 多年之后,随着部分档案的解密,美国公众才逐渐了解到当时内部的争议与权衡,原来,有情报人员曾提前发出预警,而这些警告在政策制定层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这场悲剧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失败,更反映了战略判断上的偏差。 信息来源:环球网--【史海回眸】1969年,美军载31人侦察机被朝鲜击落,差点引发地区战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