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公司CEO吉姆·法利,2月8日当着外媒的面说了句实话:全球每年新车需求约9000万辆,中国年产量却已经超过3000万辆。
一句话,搅动了西方车坛的神经。
过去总有人说中国只会“跟跑”,可今天的现实,是福特都在想办法向中国电池企业取经。
更扎心的是,中国不仅年产破了3000万辆,还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领域,领先世界整整一代。这不是口号,是活生生的数据。
站在这样的起点上,中国汽车走出去,不是偶然,是必然。
福特CEO的账单:全球9000万辆,中国一个国家就干了三分之一2月8日,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全球每年新车需求大约9000万辆,而中国一国的汽车年产量已经超过3000万辆。
这一组数据并非脱口而出,而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变化的真实写照。

2023年,中国汽车年产销量正式突破3000万辆,再次刷新纪录,稳居全球第一。细看时间线,从1956年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到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再到2023年年产量突破30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用了不到70年,完成了世界级飞跃。
而在这3000万辆中,新能源汽车的贡献尤为突出。仅2024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就已突破10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这一成就的国家。
福特CEO的焦虑背后,是美国市场的现实困境。2022年,美国全年电动汽车销量仅63万辆,与中国市场规模相差悬殊。
美国自身产能难以满足增长需求,新能源汽车普及率也远低于中国。正因如此,吉姆·法利才公开表示,要通过引入中国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弥补美国在电池制造方面的落后。

而在全球9000万辆的总盘子里,中国汽车不仅占据了产量三分之一,还牢牢把控了成本优势。中国汽车产业链布局完善,从上游锂矿资源开发,到中游电池制造,再到整车组装出口,每一个环节都高效紧凑,形成了全球范围内最具竞争力的供应体系。
福特CEO这一表态,本质上承认了一个事实:中国汽车产业,已经从追赶者,转变为引领者。而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爆发,而是技术突破、政策引导、市场竞争共同推动的结果。
至此,全球汽车产业新格局初现:中国不只是市场,更是规则制定者。这条趋势还在加速前进。
从电池到整车,中国技术全面压制:福特也只能低头福特CEO在同一次采访中直言,中国在电池制造领域领先美国10年。这不仅是企业家个人观点,更是产业格局变化的真实注脚。
目前,中国掌控了全球83%的锂离子电池产能。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磷酸铁锂电池(LFP)领域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前列。LFP电池因安全性高、成本低,成为新能源车的标配,而这一技术,最初由美国开发,却在美国失落,在中国崛起。

福特汽车眼下正在密歇根州建设BlueOval电池园区,计划2026年投产。核心LFP技术,正是来自宁德时代的授权。尽管为了规避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限制,福特采取了全资持有、技术合作的模式,但本质上,这是美国在新能源领域向中国技术“借力”的事实性举措。
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动力电池、电控、电机领域的全面领先,正是支撑新能源汽车规模爆发的关键。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00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车总产量过半。连续三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过50%,成为全球首个燃油车销量被新能源车反超的国家市场。
这一切,建立在超前布局的基础上。十年前,中国政府就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产业转型方向,并在随后的十年间,持续投入政策支持、科研资源和产业基金。

各地地方政府同步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充换电网络。
面对这种系统性优势,福特CEO在采访中坦言,仅靠本国创新已无法追赶,必须获取中国现有的技术经验。中国技术输出,已成为全球电动车产业重塑的关键力量。
在这条技术主导的路上,中国制造早已跑在前头,且势不可挡。
欧盟的焦虑与加税:中国汽车照样加速前行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启动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这一举动在没有任何欧洲本土企业正式申诉的情况下主动发起,引发广泛质疑。2024年10月,欧盟正式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达45%的关税。

关税措施出台过程充满矛盾。德国、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投票反对,法国、意大利等国强力支持,另有12国弃权。最终,欧盟委员会依靠程序优势强行通过加税方案,但内部裂痕已然暴露无遗。
从数据来看,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0.4%上升至2023年的7.9%,总销量占欧盟电动车市场的19.5%。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优势、技术优势与供应链整合能力,直击欧洲传统车企核心利益。

面对中国汽车崛起,欧盟一方面高举保护主义大旗,另一方面却加速对中国电池企业技术引入,急于弥补自身新能源转型的短板。中欧产业链深度绑定,早已无法彻底脱钩。
2024年11月,中国将欧盟电动车反补贴措施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国政府指出,欧盟的做法存在“双重标准”,在全球自由贸易规则下站不住脚。
事实上,中国电动车企业享受的政策扶持,属于全球普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正常手段。而欧洲车企在中国同样享受广泛政策优惠,从未被指责为“倾销”。

在这场贸易争端中,中国电动车产业链展现出的成本控制力、市场响应速度和供应链整合能力,成为穿越关税壁垒、直达消费者市场的最大武器。
全球绿色转型需求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主流趋势。无论保护主义如何加码,中国汽车的加速步伐,早已深入全球市场,不可逆转。
参考资料: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背后:一个欧盟里的八百个心眼子.南方周末.2024-10-13.
如何化解电动汽车贸易争端?且看中欧.中国贸易报.2025-04-23.
立足比较优势 造福世界人民——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述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4-05-01.
我国电动汽车市场领跑全球.央视网.2022-05-26.
1万辆→1000万辆 11年跨越发展 我国新能源汽车跑出“加速度”.央视网.2024-11-14.
福特CEO:中国电动汽车电池技术领先美国十年.盖世汽车资讯.2025-02-1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