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美国海军砸下130亿美元打造的“杰拉德・R・福特”号核动力航母,2017年服役时曾宣称技术领先全球50年。可仅仅一年后,这艘航母就因故障频发沦为国际军事圈的笑柄。更戏剧性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早在设计建造阶段就精准预言了这一结局。马伟明是谁?他是中国船舶电气工程领域的顶尖专家,曾主导研发出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这项技术比美国采用的中压交流系统领先一代。2010年前后,当美国海军决定在福特级航母上大规模应用未成熟的电磁弹射、先进拦阻装置等新技术时,马伟明就直言:“美国太冒进,把所有不成熟技术堆在一艘船上,风险极高。”当时西方学界多有质疑,如今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们的脸。福特号服役后,问题如潮水般涌来。电磁弹射系统设计指标是弹射几千次才出现一次故障,实际平均弹射100多次就会罢工。武器升降机更夸张,原计划11台全部投入使用,结果服役初期仅有4台能正常运作,维修工作一拖就是好几年。更致命的是,这些故障直接导致福特号无法形成完整战斗力。2023年首次实战部署期间,该舰平均日出动舰载机仅43架次,甚至不如采用滑跃甲板的中国山东舰。雪上加霜的是,福特级后续舰同样命运多舛。二号舰“肯尼迪”号原本计划2024年交付,结果因电磁拦阻设备未通过认证、弹药升降机未安装完毕,交付时间一推再推,最新预计要到2027年3月才能服役。三号舰“企业”号和四号舰“多勒斯・米勒”号的建造进度也严重滞后,分别推迟到2030年和2032年。美国海军原本计划用福特级逐步取代“尼米兹”级航母,如今却因新舰交付延迟,不得不将多艘老旧航母的退役时间延长。美国国会和军方终于坐不住了。国会议员公开警告海军,在解决福特级的技术问题前,拒绝接收任何一艘该级航母。五角大楼作战测试评估办公室2024年的报告也指出,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双波段雷达等关键系统仍存在可靠性问题。更讽刺的是,这艘造价超百亿美元的航母,至今仍无法正常弹射F-35C战斗机,只能搭载老式的“超级大黄蜂”。相比之下,中国航母的发展路线显得更为稳健。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配备电磁弹射的福建舰,中国始终坚持“先陆地测试、再上船应用”的原则。马伟明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不仅解决了电磁弹射的能源问题,还为未来搭载激光武器、电磁炮等高能武器预留了空间。福建舰下水后,歼-35隐身战机已多次在甲板上进行弹射测试,进度远超同期的福特号。如今,福特级航母的困境已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暴露出美国军工体系的深层矛盾。过度依赖单一承包商、供应链断裂、监管繁琐等问题,导致项目成本超支、进度失控。就连马斯克都公开质疑福特级的性价比,建议将资金转向无人系统和高超音速武器研发。而美国海军代理作战部长詹姆斯・基尔比也不得不承认:“造船工业的衰落,让我们几乎在每一类舰艇上都落后于计划。”在这场大国海军的技术竞赛中,福特级航母的“烂尾”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印证了马伟明院士的判断:军事装备的发展不能靠堆砌黑科技,而是要在技术成熟度和实战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当美国还在为福特号的故障焦头烂额时,中国的福建舰已开始海试,004型航母也在船坞中悄然成型。未来的海洋博弈,或许将不再是航母数量的比拼,而是技术路线和战略眼光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