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伟人见到志愿军“打坦克英雄”苏吊蛋后,觉得这个名字实在太难听,于是笑着说,要替他换个新名字。就在那一刻,他的人生轨迹,和这个名字紧紧绑到了一起。 苏吊蛋生于1929年山西太原小店村,因为生下来瘦弱,父母便给他取了一个“贱名”,图个好养活。 这个名字伴随了他的一生,从村里的孩子到战场上的英雄,直到后来伟人亲手为他更名。 从小,他话不多,只爱玩弹弓,别人玩两下就丢了,他却每天琢磨,一练就是几个小时。 到十几岁时,他已经能用弹弓精准打中树枝,没人想到,这个爱打鸟的孩子,竟然将这种准头用到了枪林弹雨里。 16岁那年,姐夫把他带去报名参军,登记时,指导员看到“苏吊蛋”这三个字,皱了半天眉,可他自己压根听不出特别之处,就这样走进了部队。 上了战场,他的身手很快显露出来,遇到敌人哨兵,他用弹弓连打三发,把敌人逼退。副连长一边训斥他不要命,一边却暗地里叫他“苏大胆”。这个绰号,逐渐在部队里传开。 1948年太原战役,他腿被弹片划伤,还坚持着往前爬,在最紧要的时刻,他用手榴弹炸毁敌人的火药箱,自己却被烧得昏过去。 等到醒来,他已经成了一等功臣,从那时起,队伍里没人再小看这个名字。 进入朝鲜战场,他成了炮兵,刚开始连炮闩都拉不稳,但凭着天赋和死劲,他很快练出独门本领:只要听声音,就能知道炮是否打偏,战友都说他耳朵特别灵敏。 1951年甘凤里,他迎来了最危险的一仗,美军坦克压阵而来,上级命令还没下,他眼看形势危急,直接下令开炮。 三发炮弹连中目标,把敌人打得溃散,虽然当场有人指责他抗命,但最后师部给他记功,还授予“打坦克英雄”称号,军报第一次刊登了“苏吊蛋”这个名字。 战后,他随英模代表进京,穿着旧军装站在天安门广场,连呼吸都变得紧张。 后来参加会议时,他磕磕巴巴念着战友写的发言稿,提到新军装没口袋,很多人笑了,伟人却点头称赞。 会后,伟人看名单时觉得,“苏吊蛋”三个字总归不合适。 当晚,周恩来请他过去,亲手写下新名字“苏兆丹”,“兆”寓意吉兆,“丹”代表赤胆忠心。从此,军报上再没有出现过“吊蛋”二字,他成了苏兆丹。 1955年复员,他回到太原,在耐火材料厂干起了工人,腿上留着伤疤,但工友问起时,他只说是摔的。 军功章被压在箱底,从没拿出来过,他低头搬砖,收工抽旱烟,彻底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普通人。 1961年,他又被调去掏粪,别人觉得憋屈,可他背着桶,天天挨家挨户上门。 哪怕摔断胳膊,绑着夹板也照样去工作,有人问他苦不苦,他只是摇头,说干活而已。 时光走到2000年,朝中友好协会寻找老兵,才在太原的旧宿舍里找到苏兆丹。 那时的他,正在屋檐下削着木头,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孩子们问他是不是英雄,他说自己只是个活下来的兵。 有人要替他写传记,他没同意,也拒绝了各种宣传,偶尔进学校讲抗美援朝,他总说,不要叫英雄,能活下来的都是命。 从少年“吊蛋”,到战场上的“打坦克英雄”,再到削木头的平凡老人,他的一生没有浮华,只有一步一步的坚守,名字变了,身份也变了,但唯一没变的,是那种深埋心底的赤胆和谦逊。 参考信源;凤凰资讯——毛泽东说名道姓的智慧幽默:我是猪(朱)身上的毛;《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编·战斗英雄》——第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