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最终还是没有选择歼10战机!伊朗保守派议员兼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阿博法兹尔·佐赫雷万表示,伊朗已经从俄罗斯接收了第一批全新米格-29战机,这是一批新的米格29MK2战机。 没人能怪伊朗的选择太现实,毕竟它的空军早就到了“不续命不行”的地步。现在伊朗空军的主力,还是巴列维王朝时期买的美制F-14和F-4,这些老古董已经在天上飞了半个世纪。即便算上后来从苏联购入或伊拉克叛逃来的米格-29,能正常升空的三代机也就60架左右,机龄全都超过30年。 这种家底在中东根本撑不起场面。以色列的F-35编队时不时在周边空域晃悠,美国航母的舰载机更是想来就来,伊朗的领空防御早成了纸糊的一样。它太需要新战机了,而且是“现在就要”。 米格-29MK2就是冲着“应急”来的。这款战机是米格-29家族的改进型,虽然不算顶尖,但胜在成熟可靠。伊朗空军对米格-29的操作模式本就不陌生,飞行员上手速度能快不少,不用从零开始适应全新系统。 更关键的是交付速度,俄罗斯拿得出现成的产能,不像有些装备要等上三五年。对伊朗来说,早一天列装新战机,就能早一天补上防空短板,这种“即插即用”的属性,比性能参数上的些许优势更诱人。 这波米格-29MK2的交付,本质上是伊朗空军的“止血针”。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能让伊朗在换装空窗期不至于完全被动。毕竟伊朗的野心不止于“续命”,它要的是彻底重建空军。 这份长期蓝图里,主角是苏-35重型战机。伊朗早就把苏-35当成了空军现代化的核心,相关的采购传闻传了好几年。直到2023年底,伊朗国防部副部长迈赫迪·法拉希才正式官宣,确认把苏-35列入采购清单。 苏-35的性能确实能碾压伊朗现有所有战机。它的航程够远,载弹量足,雷达系统能覆盖更广的空域,完全能满足伊朗对远程防空和对地打击的双重需求。德国航空杂志《Flug Revue》甚至披露,首批交付的苏-35可能有25架,足够组建一个完整的飞行中队。 伊朗选苏-35,还有更深的考量。伊俄两国签了为期20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军事技术合作本就是核心内容。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用上了伊朗的无人机,转头把先进战机卖给伊朗,这种“互补互助”的模式已经跑通了。 更重要的是技术转让的可能性。伊朗从来不满足于单纯买装备,它一直想搞特许生产。之前求购苏-30时,伊朗就明确表达过要本土化制造的想法,这次对苏-35大概率也抱着同样的期待。 要是能掌握重型战机的核心技术,伊朗才算真正拥有了重建空军的底气。这一点,是单纯采购成品战机很难实现的。 有人会问,歼10性能不差,为啥伊朗不选?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歼10的航电系统和武器配置确实亮眼,但伊朗空军没有操作中式战机的经验。从维护体系到飞行员培训,都得推倒重来,这套流程走下来太耗时间,根本赶不上伊朗的“应急需求”。 再者,国际环境也是道绕不开的坎。歼10的部分零部件涉及国际供应链,出口审批流程相对复杂。俄罗斯则没这些顾虑,它和伊朗的军事贸易不受太多外部掣肘,交易效率高得多。 伊朗的选择,说到底是“按需匹配”的结果。短期要填坑,米格-29MK2是最快的解药。长期要升级,苏-35能撑起整个空军的骨架。 当然,伊朗也没把鸡蛋放一个篮子。它同时还订了米-28武装直升机和雅克-130高级教练机。雅克-130已经在2024年9月交付了第一架,正好能给苏-35培训飞行员。 这种“短中长期结合”的布局,看得出来伊朗是做足了功课。它知道空军现代化不是买几架战机就能成的,得从装备、人员到技术全方位补课。 以色列已经感受到了压力。苏-35一旦全面列装,伊朗的空中防御圈会往外扩一大截,以色列再想搞突袭,代价就得翻倍。有分析师甚至认为,这会直接改变中东的空中力量平衡。 但伊朗也清楚,战机到手不等于战斗力成型。它还得花时间把苏-35整合进现有的指挥控制系统,飞行员的培训也得跟上。后续它还计划采购S-400防空系统,想把战机和地面防空网织成一张完整的网。 从老旧的F-14到全新的苏-35,伊朗空军的蜕变之路才刚起步。它放弃歼10不是否定其性能,而是选了最适合自己当下节奏的那条路。 毕竟在中东这种火药桶里,武器采购从来不是单纯的性能比拼,而是对需求、时间和国际关系的综合算计。伊朗的这笔买卖,算得相当精明。 官方信源:新华网报道《伊朗官宣采购苏-35等多款俄战机,俄媒:伊空军作战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