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4年浙江土匪头目王鼎山,派出2名女土匪来到浙东抗日根据地,竟然希望新四军能

1944年浙江土匪头目王鼎山,派出2名女土匪来到浙东抗日根据地,竟然希望新四军能够接济40万发子弹,可是新四军司令员居然同意了土匪头目的请求,不过有一个条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王鼎山生在浙江嵊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家里只有几亩薄地,勉强糊口,年纪小的时候,他就见惯了乡间豪绅欺压穷苦人,性子直,火气也大,为了替人出头,他闯下了大祸,被官府通缉,走投无路的他,最终拉上几个相识的兄弟,一起逃进深山。   在山里,他成了一名“土匪头子”,可他并没有沿袭劫富劫贫的老路,而是定下了规矩:不许碰穷人的粮食,也不许欺凌乡间的妇女,他们只冲着那些横行乡里的大户,打劫得来的银两,多数都花在了给弟兄们和饥荒年景下的乡亲救急上,久而久之,村子里人提到“王大哥”,并不都是恐惧,反倒觉得他有几分仗义。   这样的“江湖规矩”,在乱世里虽谈不上多么光彩,却让他和别的山寨匪帮有了明显的不同,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踏进浙东,炮火烧毁了房舍,百姓被驱赶杀戮,这让王鼎山再也坐不住,他招呼弟兄们,掉过枪口开始袭扰敌人,运送物资的日伪队伍屡次在山道里吃亏,有些粮食还被王鼎山分给了缺米断炊的乡户。   也正因如此,他逐渐进入了共产党人的视野,那时新四军派陈山到浙东活动,他发现这伙人虽然挂着“土匪”的名号,却干的是抗日的事情,几次打仗后,陈山与王鼎山有了接触,对这支队伍刮目相看,只是出身不同,合作还停留在试探阶段,没有真正结成一条心,但彼此都记住了对方。   真正的考验出现在1944年,那一年形势很紧,日军在浙东加强“清剿”,而国民党也开始对地方武装打压拉拢两手并用,王鼎山的队伍被敌人瞄上,遭到日伪大举进攻,战斗伤亡惨重,他带着人退到深山,却随即遭到国军的封锁,几次硬拼后,队伍折损得厉害,更要命的是弹药见底,连粮食也快断了,每个人腰间剩下的子弹数得出来,根本打不起硬仗。   山寨里愁云密布,眼看就要被围死,此时王鼎山想起陈山当年说过的“有困难能依靠共产党”,他心里一横,决定孤注一掷,他挑出两名最能干的女队员,化装成逃荒百姓,冒险送信出去,在那封信里,他直白写明:自己一无所倚,只盼新四军能支援四十万发子弹,救部队一命。   消息送到新四军根据地后,让不少人吃惊,那时新四军自身也缺弹,想要大规模支援几乎不可能,不过,他们并没有一口回绝,经过商议,领导层认为王鼎山至少把枪口对准了侵略者,如果能拉到抗日阵线里来,既能多一股力量,也能免去后患,最后的决定是:可以出兵相助,但要将他的队伍收编入新四军,统一指挥。   这个条件不轻,等到回复送回王鼎山手里,他心中肯定翻腾不已,毕竟当惯了山大王,突然要接受军令,难免犹豫,但眼前的处境根本容不得退路,他懂得如果还想着独立一方,弟兄们迟早要被敌人消灭,于是,他咬牙应下条件。   很快,在新四军的配合下,王鼎山率部从重围里突了出去,他们满身疲惫,却终于逃出生天,接下来,他践行承诺,将队伍正式并入新四军,这支曾经的“绿林武装”,被编成了“嵊新奉抗日别动总队”,起初,因为旧习气很重,训练上也难免不服约束,但在陈山等干部的带领下,他们逐渐学会了听从指挥,打起仗来也越来越像正规部队。   1944年冬天,他们参加了一次重要的战斗,端掉了日军的据点,帮助解救出不少被抓的百姓,消息传到周边地区,百姓对这支“洗心革面”的队伍改观不少,觉得他们不再只是山上的强人,而是真正的抗日队伍。   抗战胜利后,这股人马并未就此解散,而是进入人民军队的序列,王鼎山本人也在解放战争中继续浴血奋战,渡江战役中,他带着部队冲锋陷阵,为部队开出突破口,新中国成立后,他因立下功劳,被任命为团长,成了正式的解放军军官。   从一个逃避追捕的穷苦孩子,到以土匪身份闯荡山林,再到带兵抗日,最终成了新中国的建制军官,王鼎山的人生转折令人唏嘘,说他是英雄,难免有人提出质疑——毕竟他当过土匪,手上不可能没有血迹,但说他是十恶不赦的恶人,又完全不准确,他的枪口一直没有对准乡里弱者,他在生死关头选择了民族大义,这些都值得肯定。   更重要的是,他所走过的这条道路,折射了那个年代许多类似人物的宿命,动荡中,不少草莽人物被战争淬炼,最终走上新的方向,王鼎山并非孤例,却因他的经历把这种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抗日成了唯一的旗帜,不论你来自豪门,还是出身山寨,只要愿意为抗日出力,就能找到共同的落脚点。   信息来源:绍兴史志网——《王鼎山:从绿林首领到革命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