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房子339万不讲价!”上海某小区里,一位房东攥着房产证的手直发抖。对面坐着的中介和“买家”却像看戏般悠闲,直到“买家”突然拍桌:“280万,现在签合同!”房东摔门而去后,中介转头对记者眨眼:“明天继续,崩他心态。”这场荒诞剧,正在全国二手房市场悄然上演。 记者暗访发现,某些中介机构把“心理战”玩成了产业链。链家员工自曝每天要带看15组客户,完不成指标就雇人凑数,用假买家轮番压价;更离谱的“秒卖房”中介,直接给记者发砍价话术:“先砍20%,房东跳脚就加5万,保证他最后跪着签。”某中介老板得意炫耀:“上月靠这招赚了50多万,房东越急,我们越赚。” 这些把戏哪是卖房?分明是拿老百姓的安身钱当赌局!339万的房子被砍到280万,60万差价够普通家庭攒十年。中介们打着“市场调节”的幌子,实则把买卖双方当提线木偶——让买家以为捡了漏,让卖家觉得不卖就亏,最后钱都进了中介口袋。更可怕的是,这种操作正在摧毁市场信任。当房东发现每个“诚意买家”都是演员,当购房者怀疑每份报价都是剧本,谁还敢放心交易? 上海2024年成交21.6万套二手房,背后是多少家庭的毕生积蓄?可某些中介却把“隐藏成交价”当生意经,让市场变成黑箱。就像买菜不知道秤准不准,买房看不见真实价,这种“信息霸权”比明抢更恶劣。有位老房东的话让人心酸:“我卖的是祖宅,不是赌场筹码。” 《民法典》第148条写得明白:受欺诈的合同可撤销。可现实是,多少房东签完字才发现被“套路”,又有多少买家入住后才发现买贵了?市场监管不能总等出了事才补漏,该给中介套上“紧箍咒”了——比如要求带看记录实名制,比如强制公开近三个月成交价,比如对恶意压价处以重罚。 房子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商品,它承载着婚姻、教育、养老,是无数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当某些人把“住有所居”变成“居无定所”的博弈,我们每个人都该拍案而起。你遇到过离谱的砍价套路吗?你觉得该怎么整治这些“戏精中介”?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别让沉默成了纵容的帮凶!毕竟,今天被坑的是别人,明天就可能是我们自己。二手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