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号,欧盟的冯德莱恩、科斯塔已经抵达了北京,准备参加今天将举办的中欧峰会。从图片上来看,欧洲代表团应该并非专机抵达,而是乘坐的普通商业航班,所以经过摆渡车到达国际要客的入境处,中方为其准备了红毯和礼宾,符合一贯的外交传统。这种安排看似低调,实则暗藏玄机——毕竟冯德莱恩两年前访华时也曾选择商业航班,而欧盟近年频繁炒作“环保外交”,这种普通商业航班恰好能为其树立“节俭务实”的形象。不过有趣的是,根据2023年德国媒体披露,冯德莱恩在2021-2022年间曾57次租用私人飞机出差,其中部分行程甚至被批评为“浪费纳税人资金”。这种环保口号与实际行动的反差,倒是为这场峰会增添了几分黑色幽默。冯德莱恩抵达后在社交媒体发布的动态同样耐人寻味。她选择在北京中轴线以西的酒店拍摄配图,这一地理位置的选择颇有讲究。中轴线是北京的城市脊梁,象征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核心,而西侧的昌平区近年来正成为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前沿阵地。比如2024年投运的回龙观数字经济产业园,已吸引华为、伊索等国际品牌入驻,形成“古韵与科技交融”的独特气质。冯德莱恩在此取景,或许是想暗示中欧合作应在尊重彼此文化根基的基础上,探索新兴领域的协同发展。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她刻意避开了天安门、故宫等传统政治地标,这种“去中心”的构图方式,似乎也在隐晦表达欧盟对“战略自主”的追求。在文字内容中,冯德莱恩特别强调“纪念欧中建交50周年”和“重新平衡双方关系”。这里的“重新平衡”并非简单的贸易逆差问题,而是涉及更深层的战略博弈。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24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为3045亿欧元,但中方指出这是产业结构、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的结果——例如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电气机械、电信设备占比近40%,而中国从欧盟进口的高端制造设备仅占8.3%。这种结构性差异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尤为明显:2020年完成的协定文本原本计划扩大欧盟企业在华市场准入,但因欧盟内部意识形态分歧和美国施压,至今仍被冻结。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同比下降12%,而中国对欧投资却逆势增长9%,这种“不对称开放”正是冯德莱恩口中“需要重新平衡”的核心矛盾。不过欧盟的诉求显然不止于经济层面。在峰会前夕,欧盟一边宣布推迟对美国的关税反制措施,一边在稀土出口、电动汽车关税等问题上对华施压,这种“两面下注”的策略暴露了其战略困境。不仅如此,冯德莱恩还在社交媒体上刻意淡化地缘政治议题,转而强调气候变化合作——这与欧盟近期推出的《绿色新政》高度契合。但现实是,中欧在环保领域的合作早已超越口号层面:中国新能源企业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投资73.4亿欧元建设的电池工厂,已成为欧洲最大动力电池项目,直接带动当地3万人就业。而中法联合研制的海洋卫星,至今仍在为全球海洋观测提供数据支持。这些实打实的合作成果,与冯德莱恩的“重新平衡”叙事形成鲜明对比。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此次峰会的“低调开场”或许预示着中欧关系进入新阶段。当冯德莱恩在社交媒体上强调“重新平衡”时,她可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经过50年发展,中欧已形成深度依存的经济共生关系。2024年双方贸易额达7858亿美元,相当于建交初期的327倍,每天的贸易量超过1992年全年总和。这种体量级的合作,早已不是简单的“平衡”二字所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