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才是毛泽东的正牌夫人,在去世那一刻,毛泽东伤心欲绝,还特意嘱咐,一定要把她写进族谱。那么这个女子是谁呢? 罗一秀是毛泽东早年由父母包办婚姻的对象,1910年她去世后,毛泽东对这段包办婚姻的反思,成为他后来反对封建婚姻的重要契机之一。罗一秀的父亲叫罗合楼,是当地一个绅士,但家境不算富裕,靠务农和一些小生意维持。母亲毛氏是毛泽东祖父毛恩普的堂妹,所以两家有亲戚关系,这在农村常见,亲上加亲图个稳当。罗合楼夫妇生了五个儿子五个女儿,可惜儿子们大多夭折,只剩三个女儿活下来,罗一秀是老大,所以小名叫秀妹子,也叫一秀或大秀。她从小在农村长大,没受过正式教育,但家里注重一些基本礼数,她学会了持家和劳作。 1907年,罗一秀18岁,毛泽东14岁,他们的父亲毛贻昌和罗合楼商量好这门亲事。毛贻昌是个典型的农村家长,严厉、勤俭,家里有点积蓄,但总想着通过婚姻稳固家族。他看中罗一秀是因为她稳重、能干,还带点亲戚血缘。毛泽东那时候正值青春期,对外面的世界好奇,但家里不问他的意见,直接办了婚礼。婚后,罗一秀搬到毛家,跟毛泽东的父母毛贻昌和文素勤一起住。她负责家务,帮着做饭、洗衣、纺纱,还和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相处融洽。公婆对她满意,因为她勤快,从不偷懒。毛泽东呢?他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先在私塾,后来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没跟罗一秀住一起,也未与她形成实际夫妻关系。他后来对人说,从没把她当妻子看待,这段婚姻有名无实,持续了三年。 1910年2月11日,也就是农历大年初二,罗一秀得了一种常见的病——细菌性痢疾。当时医疗条件差,农村没好医生,她很快就撑不住了,年仅21岁。去世时,毛泽东在外地求学,听到消息后赶回家,但一切已晚。毛贻昌原谅了儿子之前的反抗,还资助他继续读书。这件事让毛泽东更坚定反对包办婚姻,后来他支持婚姻平等,也跟这有关。罗一秀下葬在韶山冲附近的楠竹圫山岗,坟墓面向毛泽东旧居,离他父母的墓只有几步远,这是当时毛家按农村家族习俗的安葬安排。 罗一秀死后,毛罗两家没断往来。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搞农民运动,顺路拜访罗一秀的堂兄罗石泉(当时罗合楼已去世)。罗石泉受影响,加入了地下党组织,当过湘潭特别区农协执行委员,一直干到1949年。1950年,毛泽东派长子毛岸英回韶山探亲,特意叮嘱他去看罗石泉,还安排罗石泉的工作。罗石泉后来在地方上继续参与事务。罗一秀有两个妹妹,一个嫁给黄谱臣,一个嫁给毛华村。1950年,黄谱臣写信给毛泽东求帮忙,毛泽东回信鼓励他留在原岗位,还问候他妻子。1959年,毛泽东重返韶山,见到毛华村,聊了家常。这联系保持了几十年,体现了对旧亲的基本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