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中国人民志愿军

【#受阅运20将赴韩接志愿军英烈回家#】即将赴韩接运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

【#受阅运20将赴韩接志愿军英烈回家#】即将赴韩接运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

【#受阅运20将赴韩接志愿军英烈回家#】即将赴韩接运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运-20飞机,曾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中,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检阅。运-20机长周函说,这样的安排意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刘济美张勇健李嘉威)​​​
我国退役军人事务部经与韩国国防部沟通,已就第十二批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交接事项达成

我国退役军人事务部经与韩国国防部沟通,已就第十二批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交接事项达成

我国退役军人事务部经与韩国国防部沟通,已就第十二批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交接事项达成一致,韩方将于9月12日向中方移交30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和相关遗物。此前,从2014年~2024年,中韩双方已连续十一次成功交接了981名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先辈们,抗战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活动你们都看见了吧!中国人民解放军已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海陆空装备,你们不会再用血肉之躯抗击侵略者了,也不会再有炸弹扔到你们头顶上了!

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即将回国!

日前,退役军人事务部与韩国国防部就实施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工作达成一致,韩方将于今年9月12日向中方移交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中韩双方遵循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从2014年至2024...
这是金正恩这次来北京时携带的迈巴赫,车牌号一目了然,727-1953。这个车牌应

这是金正恩这次来北京时携带的迈巴赫,车牌号一目了然,727-1953。这个车牌应

这是金正恩这次来北京时携带的迈巴赫,车牌号一目了然,727-1953。这个车牌应该是朝鲜最牛车牌,因为它代表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当然,这更是中国人民永志难忘的日子。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国人民自己宣布站起来了,一九五三年七月月二十七日,中国人民真正被全世界承认站起来了,包括美国在内。朝鲜战争固然起于三八线,终于三八线,基本打了个平手。但是抗美援朝战争是从鸭绿江一直打到三八线,中国人民志愿军是胜利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战争中,志愿军通信员重伤被围,正当美国大兵要动手时,通信员突然举起一个木箱,大笑

战争中,志愿军通信员重伤被围,正当美国大兵要动手时,通信员突然举起一个木箱,大笑

那一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在战场上和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死磕”,虽然装备存在诸多差异,可勇士们却无一人退缩。也正是因为战士们的勇猛、果敢,这才能击溃敌人的一次又一次攻击,而著名的“夏季反击战”就是在此时打响。要知道...
1950年,周总理把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压了下来,这一压,就是将近两个月。当时,中办

1950年,周总理把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压了下来,这一压,就是将近两个月。当时,中办

1950年,周总理把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压了下来,这一压,就是将近两个月。当时,中办机要室主任叶子龙是第一个看到毛岸英牺牲电报的人,他不敢直呈毛泽东,决定先向西花厅报告,由办事缜密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处理这件棘手的惊天大事。在1950年朝鲜战场上,一封紧急电报悄然抵达北京,却引发高层决策的连锁反应。周恩来选择暂缓上报,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抗美援朝的硝烟中,这段尘封往事直指领袖家庭的隐痛,层层展开的真相令人回味。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于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面对联合国军。毛岸英作为毛泽东长子,早年经历坎坷,曾在苏联求学并参与对德作战。回国后,他主动要求参加志愿军,担任总部俄语翻译和机要秘书。10月,他随彭德怀入朝,驻扎在大榆洞指挥部。那是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启动之际,前线形势紧张。11月25日上午,敌机多次飞临上空,第一波掠过后,人员返回工作岗位。第二波敌机投下燃烧弹,击中作战室,导致毛岸英和高瑞欣未能及时脱身,其他两人逃出。总部当日下午发电报报告此事,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和损失细节。这一事件发生在战役关键期,志愿军正推进作战计划,电报迅速传回国内机要系统。电报抵达北京中南海机要室,叶子龙作为主任首先阅览。他评估情况后,决定不直接呈送毛泽东,而是上报周恩来。周恩来审阅电报,考虑到毛泽东正指挥战役且身体不适,批示送刘少奇和朱德阅览,但暂不告知毛泽东。这一决定基于战役紧迫性和健康因素,电报被妥善保管,避免影响领导工作。期间,相关人员严格保密,日常军情报告继续进行。周恩来在处理多项事务中,确保消息不外泄,同时关注前线进展。志愿军推进中,战报频繁往来,但这一具体事件被隔离处理。近两个月过去,北京进入冬季,战役取得阶段性成果,周恩来判断时机合适,开始准备通报。1951年1月,周恩来收到彭德怀关于越过三八线作战的电报。他与刘少奇商议,认为不能继续隐瞒。刘少奇同意,周恩来撰写信件给毛泽东和江青,说明毛岸英牺牲事实,并解释当初未上报的原因。信中强调牺牲光荣,已送刘少奇阅过,并提出加强前方安全措施,建议战后在战场设立纪念碑。信件于1月2日送达,毛泽东阅后表达战争中伤亡不可避免的观点。消息由此在高层内部公开,但对外仍保持低调。这一过程反映出高层在战争时期对信息管理的谨慎,避免干扰整体指挥。毛岸英牺牲后,遗体安葬在朝鲜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志愿军继续作战,直至1953年停战。战后,大榆洞等地设立纪念设施,缅怀牺牲者。周恩来的处理方式体现了集体领导原则,确保国家利益优先。
讣告原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20师359团1营教导员王凤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

讣告原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20师359团1营教导员王凤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

讣告原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20师359团1营教导员王凤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8月31日下午4点15分不幸逝世,享年100岁。这位革命老战士走完了这光荣的一生。他离开的那天,天空格外蓝。就像七十多年前,他跨过鸭绿江时抬头望见的那样。一百年的人生,他亲眼见证了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枪林弹雨里闯过来,和平岁月中默默耕耘,王凤和从来不是孤零零的英雄名字,而是一代人的精神符号。很多人可能已经不熟悉“志愿军”这三个字的分量。1950年,他们迎着风雪和炮火走出去,用血肉筑起一道守护新中国的长城。王凤和所在的40军,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尖刀部队,打过云山、守过长津湖。那年他也不过二十多岁,却已经带着一整个营的战士在异国他乡拼杀。活到百岁的人不少,但像他这样真正“带着历史活着”的人,太少。他从不主动炫耀勋章,却常对着孙辈喃喃:“活着回来,就是最大的幸运。”战争留下伤痕,也铸就铁骨。晚年卧病,他意识模糊时仍会断续喊着“冲啊”、“掩护同志”。那些记忆,早已刻进生命里。有人问,仗都打完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要一遍遍讲这些老故事?你看,孩子们连黄继光、邱少云的名字都陌生了。可一个民族若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挣扎出来的,将来又该怎么走?英雄不是写在课本里的符号,他们曾真实地活过、痛过、相信过。王老教导员一生低调,可他的背影比很多高声喧哗者更巍峨。他让我们想起:伟大,从来不是自我标榜,而是在危难时刻敢挺身而出,在和平年代甘于平凡。他走了,但他那代人的精神血骨,仍在这片土地的血脉里无声流淌。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朝鲜战争中,究竟是谁输

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朝鲜战争中,究竟是谁输

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朝鲜战争中,究竟是谁输谁赢?基辛格曾表达过一个观点,这场战争有一个赢家,两个输家,其中一个国家比老美输得还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朝鲜半岛的硝烟中,中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面对世界头号强国,谁能想到这场仗会重塑东亚格局?说起朝鲜战争,得从1950年6月25日说起,那天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南下推进,很快就控制了大片土地。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美国带头组团介入,麦克阿瑟带队从仁川登陆,一下子把战线推到鸭绿江边。中国政府多次警告,别越界,可美军不听,飞机还飞过来侦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0年10月19日入朝作战,这下子国际上都傻眼了,谁也没想到新中国刚成立一年,就敢硬刚美国这个庞然大物。基辛格在2011年出的《论中国》里,专门分析了这场战争的输赢。他用围棋比喻中国战略,围棋不是你死我活,而是讲究布局长远。中国志愿军不光守住了边境,还让中国国际地位蹭蹭上涨。过去,西方国家总觉得中国是纸老虎,清朝时被列强欺负,新中国成立后,好多国家还不认可。可通过抗美援朝,那些国家闭嘴了,中国在世界上有了话语权。更关键的是,战争给了中国工业化的机会。战前,中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钢铁产量比美国零头还少。但苏联在战中提供了援助,包括武器和工业项目,总共150多个项目,这些成了中国工业起飞的种子。后来中国快速建起工业体系,就靠这些基础。基辛格说,这场战争有一个赢家,就是中国;两个输家,美国和苏联,其中苏联输得比美国还惨。先说中国怎么赢的。志愿军入朝时,没人看好中国,美军有飞机坦克,中国装备简陋。可志愿军靠着顽强意志,在长津湖战役中顶住零下四十度的寒冷,把美军打退。中国不只赢了军事,还赢了战略。国际地位提升了,工业化起步了,这些收益长远。美国输在哪呢?看看麦克阿瑟就明白。他本来军功赫赫,还想当总统,可在朝鲜战场上忽略中国警告,带队北上,结果志愿军反击,清川江一线美军败退。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把他撤职,麦克阿瑟从此影响力大减。美国花了大把钱和人力,本想统一半岛,结果停战协定签了,啥也没捞着。ただ,基辛格觉得美国虽输,但不是最惨的,因为美国本土没受影响,全球霸权还在。苏联为啥输得更重?档案显示,苏联空军秘密参战,米格机打下不少美军飞机,但双方都心照不宣,没公开。苏联想通过战争帮北朝鲜统一半岛,把朝鲜变成忠实伙伴,提升在远东的地位。可苏联出兵力度小,主要靠中国志愿军扛大梁。在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志愿军死守阵地,击退美军进攻。金日成一开始更指望苏联,但中国援助更大,朝鲜就对中国更放心。苏联的如意算盘落空,没能掌控朝鲜,远东战略受挫。更糟的是,中国追求独立自主,不愿当附庸,这让苏联对中国生了戒心。基辛格这个观点挺有道理。他从冷战大局看,中国通过战争站稳脚跟,美国丢了脸但实力还在,苏联却丢了亚洲影响力。战争后,中国工业化加速,国防能力提升,国际上亚洲国家开始听中国声音。美国呢,调整了亚洲政策,不敢轻易冒险。苏联和中国关系开始有裂痕,本来都是社会主义阵营,可苏联想当老大,中国不干,60年代分歧公开,边境还闹摩擦。这场战争对中国意义重大。它不光保家卫国,还奠定了新中国安全基础。志愿军精神到现在还激励我们,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赢了,是因为坚持独立,靠自己实力说话。苏联输惨,是因为小算盘太多,没真帮忙。基辛格说对,中国是赢家,这点我们中国人最清楚。
1972年6月,福州军区司令韩先楚上将叫来秘书,嘱咐:“你去汤井巷招待所,宣布一

1972年6月,福州军区司令韩先楚上将叫来秘书,嘱咐:“你去汤井巷招待所,宣布一

1972年6月,福州军区司令韩先楚上将叫来秘书,嘱咐:“你去汤井巷招待所,宣布一项任命。”谁料秘书竟讲:“上级已经下了通知,您是司令,他是副司令,哪有正职通知副职的道理?”韩司令回答:“你不懂。”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1972年6月,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上将得知中央已正式任命陈再道为军区副司令员后,特意嘱咐秘书前往汤井巷招待所传达这一消息。秘书有些犹豫,认为由正职司令员去通知副职并不合常规。韩先楚却坚持亲自前往,他说这其中有着特殊的战友情谊。1971年,毛主席乘坐火车抵达南昌,并召见了许世友、韩先楚等一批重要将领。韩先楚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抓住机会提到了陈再道的情况,表示陈再道身体很好,希望继续为党工作。毛主席听后沉思片刻,同意让陈再道担任韩先楚的副手。陈再道将军是人民军队中一位杰出的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是刘邓麾下的“三陈”之一。毛主席曾赞扬他是“一员战将”。然而在1967年,陈再道因武汉“七二〇事件”被免去武汉军区司令员职务,下放到江西农场劳动。韩先楚对陈再道的处境十分关心,他先给江西农场的负责人打了招呼,要求对陈再道多加照顾。随后又以“需要体检”为由,将陈再道等人接到福州军区总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不仅安排了最好的医生,还配备了专属司机,把他们的家属也秘密安置在军区大院,恢复了首长级待遇。1971年,韩先楚赴京向毛主席述职时,大胆提出了希望陈再道到福州军区工作的请求。毛主席经过思考,同意让陈再道担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这一任命在当年颇为特殊,因为陈再道不仅和韩先楚一样同为开国上将,而且曾经当过武汉军区的司令员,过去两人在工作上是平级关系。从资历上看,陈再道比韩先楚要老得多。在红军时期,陈再道就当过红四军的军长,而他当军长时韩先楚还是营级干部。陈再道出生于1909年,比1913年出生的韩先楚大四岁。1927年黄麻起义后,陈再道加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是著名的“木兰山72好汉”之一。一见面,韩先楚就说:“中央已经任命你当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了,咱们俩一起搭伙计,一个锅里抡马勺,我这个人你是了解的,是半斤,是八两,希望你多帮助我。”陈再道闻言非常感动,回答道:“看你说到哪里去了,是我要感谢你才对!”两位将军的工作配合十分默契,韩先楚充分考虑到陈再道的特长和经验,让他负责后勤和军事训练工作。在1974年初福州军区进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中,韩先楚将指挥权交给了陈再道。陈再道采用了一套独特的战术,将部队分成三个梯队,采取立体进攻的方式,成功突破了“敌军”的防线。1973年,军队干部交流政策开始实施,福州军区迎来了新任司令员皮定均。皮定均曾是陈再道麾下的战士,后来逐步升任营长。这种曾经的上下级关系本可能造成尴尬,但陈再道用实际行动化解了这种局面,表明作为副手会尽心尽力配合工作。1977年,陈再道被任命为铁道兵司令员。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为铁道兵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陈再道作为最后一任铁道兵司令员,带领铁道兵顺利完成了这一历史性转变。韩先楚和陈先道这两位将军,最终都担任了国家级领导职务。陈再道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先楚则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两位湖北走出的将军,用他们的一生诠释了战友情深和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他们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表现,尤其是韩先楚主动邀请陈再道担任自己副手的故事,成为我军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胸怀与担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军事科学出版社)新华社《陈再道同志生平》(1993年4月发布)《高级将领传:韩先楚》(解放军出版社)
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而美国人

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而美国人

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而美国人却用了超过3000本著作来评价这场战争,将中国志愿军的英勇作战视为壮举,言外之意说,美国人是被打服了,这场战争是中国崛起之战。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一场决定亚洲格局的战争就此展开。七十多年过去,这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它在世界记忆中的地位从未真正淡出。尤其在西方学界,美国人用了超过3000本著作,以各种角度、各种立场分析这场战争,试图理解一个“弱国”如何在钢铁洪流面前站住脚。而在日本教科书中,也曾出现过这样的评价:“中国若不出兵,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这不只是对战争战略的冷静剖析,更是一种历史性的承认——中国出兵改变了世界走向。这场被称为“朝鲜战争”的冲突,远不止一场朝鲜半岛的局部战争。它是冷战初期的全球性博弈,中国的出兵,是在核讹诈与战略封锁之间做出的清醒抉择。战争的胜负并不只在战场上决定,更在于是否守住了国家安全的底线、是否赢得了国际秩序中的主动权。抗美援朝,不仅打出了中国的尊严,也打掉了美国对亚洲大陆的战略幻想。从东北到朝鲜,中国出兵背后的地理逻辑从未被真正理解。1950年,中国的东北地区是全国最核心的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超过36%。而朝鲜半岛一旦沦为美军控制区,鸭绿江就会成为中国的“前线”,美军的战机可以在数分钟内飞抵沈阳、长春。这不是地缘恐慌,而是切实可感的生存威胁。正因如此,毛泽东最终拍板出兵,背后是对国家安全形势的精准判断,也是对冷战格局中战略窗口的果断把握。美国当时在联合国推动组建“联合国军”,实则绕开安理会中苏否决权的操作。这个看似合法的“决议”,在国际法上存在重大瑕疵:真正授权出兵的,是安理会,而非联大。而当时苏联代表因“席位之争”缺席会议,导致美方得以操控表决程序。这种操作方式,在今日看来依旧充满争议,也为中方出兵提供了国际法上的正当性依据。战争的过程,是一场工业化战力与人力组织力的极限对抗。志愿军在后勤几乎为零、装备严重不足的条件下,依靠极为严密的兵站体系,在寒区、夜战、坑道等特定战术上实现突破。美军统计数据显示,抗美援朝期间其因严寒造成的非战斗减员高达10万人,而中国军队则通过因地制宜的装备改进,将这一比例压缩至可控范围。“冰雕连”不是悲情符号,而是战术适应力的极限体现。夜战能力,是志愿军的另一大特色。根据战后美方资料统计,超过60%的志愿军战斗发生在夜间,这种“月光战术”的系统化训练,使得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中方,在战术层面打出惊人的效能。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在劣势火力下成功牵制、消耗美军精锐部队,甚至被后来的西点军校当作“以弱胜强”的典型案例列入教材。而在战俘管理方面,中国志愿军的处理方式也为国际人道主义实践提供了亚洲经验。战后统计数据显示,志愿军在战俘营内实施系统化教育与文化活动,拒绝虐待、坚持医治,甚至在物资极其紧缺的条件下,仍维持了战俘死亡率远低于美军战俘营的记录。这不仅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更是国际形象塑造的前瞻性战略。战争之后,日本学界与媒体对这场战争的评价也经历了微妙转变。最初的轻视,逐步转向反思。在日本部分历史教材修订稿中,出现了“美军遭遇重大挫折”“中国战略判断强于西方”的表述。而美国,则通过持续不断的出版与影视创作,试图梳理这段“难以胜利的战争”。美军退役将领范弗里特就曾直言:“我们低估了中国人的意志。”而这句“意志”,正是整场战争的真实转折点。经济层面,战争也倒逼中国军工体系起步。1951年,中国政府发行特别国债,集中资源用于战争保障和军工体系建设。一批维修、制造、配套单位在战火中诞生,成为日后“两弹一星”的技术母体。可以说,抗美援朝不仅保住了国土,也为中国现代工业化扫清了生存空间。更长远的影响,是这场战争在国际秩序重构中的作用。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标志着亚非拉国家开始集体登上世界舞台。中国作为抗击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赢得了广泛认同。可以说,没有抗美援朝的胜利,就没有中国在去殖民化进程中的发言权。中国在亚洲安全格局中的地位,由此得到根本性提升。而美国,也在这场战争后开始重新审视其对华战略。朝鲜战争暴露出美国对亚洲大陆的理解偏差,也促使其在后续几十年逐步调整亚太战略重心。冷战的第一场热战,成为中国打破战略围堵的起点,也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第一次“碰壁”。今天回看这场战争,中国出兵,不是“好战”,而是守护国家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美国学界对这场战争的持续关注,本身就是对中国战略能力的隐性认可。日本的历史教材中一句“如果中国不出兵,美国不会打到中国”,恰恰说明了这场战争的本质:不是朝鲜问题,而是中国问题。参考资料:《那一仗,打败的是美国人,震撼的是日本人》——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