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曾任海军参谋长的开国中将周希汉,在女儿周晓红的带领下见到了一位60多岁的老汉,此人自称是他的老部下,希望周希汉能给他开一纸证明,可周希汉却怎么想也想不起来这位老汉的身份。
1987年,一位衣着朴素的老汉站在开国中将周希汉的家门口,胸前别着一枚旧勋章,手里还紧紧攥着一张字条。 将军的女儿周晓红,往他手里塞了几张钱,再回头时,看父亲那张冷峻的侧脸,竟有些陌生。 一个自称曾并肩作战的老兵上门求助,父亲为何如此冷漠?那张薄薄的字条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其实,要理解这位将军,得先看看他是怎么一路打过来的。 1913年,周希汉出生在湖北麻城的穷人家,14岁那年,黄麻起义的枪声点燃了他,第二年就参加了红军。 他个子小,人却精明,很快就在红四方面军总部当上了参谋,徐向前元帅第一次见他,还开玩笑说他太瘦,他却不卑不亢地顶了回去:“将在谋不在勇,关云长个子大,不也败走麦城?” 就这么着,“天下第一瘦”的名号叫开了,也亮明了他一辈子的信条:打仗靠脑子,不靠蛮力。 到了抗日战争,这位“瘦子”将军的脑子可派上了大用场,他和“瘸子”陈赓、“瞎子”王新亭搭档,组成了八路军129师的386旅,这支“三子部队”在太行山把日军搅得不得安宁。 百团大战那会儿,他甚至在阳城羊儿岭上演了一出“千里走单骑”,冒着炮火给兄弟部队护送炮团,胆大心细,指挥堪称一绝。 解放战争时期,周希汉更是打成了“常胜将军”,他率领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在淮海战役里创下一个惊人纪录:活捉了国民党第八兵团司令汤尧在内的61名将军,其中还有8个是两星上将。 说他“打仗如绣花”一点不夸张,他坚持每次都亲自到前线看地形,炮位怎么摆,战壕怎么挖,都得算计到极致,硬是把残酷的战争变成了一门精密的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他告别陆军,投身海军建设,担任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可这位功臣晚年却异常低调,坚决不写回忆录,总说“兵是将帅各有功”,把功劳都推给集体。 然而,1987年那个清晨找上门的老汉,打破了周家的平静。 老人说自己是周希汉在太岳时期的通讯员,1942年入伍,1947年入党,还清楚记得一次夜里鬼子偷袭,他为了拉走首长的马,胳膊被弹片炸伤,落了残疾才退伍。 如今他日子过得紧巴,一年只有四百块补助,老伴又重病,这是他第三次来北京,就想求首长开个证明,好享受老兵待遇,周晓红听了心软,便把他领到了父亲面前。 谁知,周希汉听完,回答像一盆冷水:“我不记得你了,”他解释说,当年的通讯员有一个排,几十号人换来换去,他哪能个个都记住。 更重要的是,随便开证明是严重违反纪律的,他绝不可能为一个自己都想不起来的人担保,在他看来,一年四百块钱补助,在当时已经不算少了,“比过去强多了”。 女儿周晓红在旁边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眼里的英雄父亲,此刻显得如此不近人情,她忍不住为老汉求情,希望父亲能通融一下。 在女儿的反复劝说下,周希汉有些烦了,他最终拿起笔写了张字条,却又补上一句:“这只是个字条,不算正式证明,”他让女儿告诉老汉“不要再来”,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周晓红没办法,只好把那张“不算证明”的字条和一些钱给了老人。 从原则上说,他没错,在一个讲纪律、讲证据的系统里,为一个记不清的人开官方证明,既是风险也是不负责任。 可他自己也常说“光杆司令打不了仗”,强调官兵平等,如今面对一个具体的求助,他的做法却似乎和自己的理念拧着劲。 1988年,周希汉因骨折住院,病情急转直下,于11月7日与世长辞,享年75岁。 追悼会上花圈满堂,他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海军为他立了碑,他的子女们继承了父亲的低调,而他的传奇战史,后来也被拍成了电视剧《战将周希汉》。 只是,那个拿着字条离开的老汉,后来怎么样了?那张“不算证明”的字条,到底有没有帮上他一点忙?这一切,都成了一个没人知道的谜。
【信源】原文登载于人民网 2013年6月17日 关于‘周希汉将军:“立身有傲骨,打仗如绣花”’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