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白崇禧

1949年,“小诸葛”白崇禧向蒋介石献策:反正打不过解放军,不如集中全部兵力,南

1949年,“小诸葛”白崇禧向蒋介石献策:反正打不过解放军,不如集中全部兵力,南

1949年,“小诸葛”白崇禧向蒋介石献策:反正打不过解放军,不如集中全部兵力,南下干掉越南!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大地上,国民党政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当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长江以南时,国民党内部各派系开始各谋出路。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桂系名将白崇禧提出的"入越剿共"计划,成为这场溃败大戏中最具戏剧性的插曲。蒋介石早在1948年就开始谋划退守台湾的布局,当年6月,其子蒋经国家书中明确建议将台湾作为最后退路,这份家书成为蒋介石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到1949年初,蒋介石安排心腹陈诚主政台湾,陆续将中央银行黄金储备转移至台,同时迁移大批技术人才与工业设备。这些动作显示出蒋介石对经营台湾的坚定决心,也暴露了他对大陆局势的彻底绝望。与蒋介石的"保台"策略不同,桂系将领白崇禧始终保持着另辟蹊径的盘算。这位号称"小诸葛"的军事将领,在1949年10月的衡宝战役后,其麾下七个主力师被解放军全歼,残余部队退守广西。面对绝境,白崇禧将目光投向中南半岛,试图通过"剿灭胡志明"的名义,将国共内战转化为国际争端,这个看似疯狂的计划背后,藏着末路枭雄最后的挣扎。当时的越南局势复杂微妙,法国殖民者扶持的保大政权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武装正激烈对抗,美国驻西贡专员皮尼翁通过秘密渠道表示,愿意用二十个师的装备换取国民党军牵制越盟。白崇禧抓住这个契机,计划将残余部队转移至云南南部和广西西部,进而进入越北地区。他盘算着既能避开解放军锋芒,又能以"反共"名义获取国际支持,甚至在越南复制"黄埔军校"培养模式。但现实远比计划残酷,当黄杰兵团1.7万人狼狈逃入越南时,法国殖民者立即翻脸,原本许诺的"盟友待遇"变成每人每天四两霉米,士兵们被关押在潮湿竹棚里,看着法国宪兵抢走手表银元。这些曾在抗战中浴血的老兵,最终沦为殖民者的阶下囚,印证了白崇禧计划的虚幻性。蒋介石对白崇禧的谋划保持着微妙态度。表面不置可否,暗地却使尽绊子。他既担心桂系在越南坐大,又顾忌美国方面对白崇禧的暧昧态度。台北草山官邸的密电室里,蒋介石用红笔在"法军可资利用"六字下划出双线,却在日记里批注"无异自杀"。这种矛盾心态导致国民党高层决策陷入瘫痪,最终错失调整战略的最后时机。深入分析会发现,白崇禧计划的破产存在必然性,首先,国民党军队缺乏丛林作战经验,其重装备在热带山地形同废铁,而法国殖民当局只允许"轻装部队"入境,这意味着连马克沁机枪都要拆解运输。其次,越南正逢饥荒,越盟自身尚需中国援助,根本无力供养十万溃兵。更致命的是,美国国务院1950年解密电报揭露法国正与越盟秘密接触,直接粉碎了白崇禧的最后幻想。从战略层面看,这个计划的致命伤在于对国际形势的误判,1949年的国际格局已向两极化发展,美国虽对国民党失望,但更警惕直接卷入亚洲陆地战争。当白崇禧特使联络越南保大政权时,美国大使司徒雷登私下吐槽:"白将军以为自己是东南亚救世主?他连海南岛都守不住!"这种战略短视,注定了入越计划只能是空中楼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白崇禧残部在中越边境集体哗变时,解放军正忙着庆祝新年。历史的车轮从不为失败者的幻想停留,1950年3月,原计划入越的第46军175师在龙州起义,倒戈官兵多达4300人,这些士兵用脚投票作出的选择,成为对白崇禧跨国狂想最直接的否定。回望这段历史,白崇禧的"妙计"折射出国民党溃败时的深层危机,派系倾轧导致战略混乱,蒋介石与桂系的互相猜忌消耗了最后元气,对国际形势的误判更暴露出领导层的战略短视。当三万被缴械的国军蹲在越南战俘营时,他们或许才明白:失去民心的军队,走到哪里都是丧家之犬。如今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已改名友谊关,当年白崇禧手指戳破的地图位置,正奔驰着跨境货运列车。而台北的"白崇禧纪念馆"里,那张泛黄的入越计划书,成了历史给所有赌徒的警示,乱世里的投机者,终究斗不过时代的大潮。
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已无重兵调动,虽然还有71个军227个师115万部队,如果再

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已无重兵调动,虽然还有71个军227个师115万部队,如果再

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已无重兵调动,虽然还有71个军227个师115万部队,如果再加上警,宪,民团,特务组织共有240万人。蒋介石生于1887年10月31日,浙江奉化溪口镇一个盐商家庭。父亲早逝,由母亲王采玉拉扯大。他从小读私塾,学儒家经典,1906年进宁波凤麓学堂接触西式教育。之后去保定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留学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回国参战,指挥部队攻占杭州等地。革命后追随孙中山,1918年任粤军参谋长。1924年任黄埔军校校长,培养国民党军官。1926年领导北伐,从广州北上,统一部分中国,建立南京政府。1928年任国民政府主席,控制国民党。1930年代,蒋介石镇压共产党,推行围剿红军政策,多次指挥战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最高统帅,从重庆指挥对日作战。战后恢复对共产党的进攻,引发内战全面爆发。他依赖美国援助,试图维持统治。但决策常忽略基层,重用亲信,导致派系斗争。1946年下令进攻东北,国民党部队推进,但损失惨重。到1948年,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主力被歼灭。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损失近500万人,剩71个军227个师115万正规军,加上特种兵机构学校地方武装总204万,算上警宪民团特务达240万。这些部队散布西北到华南,无法集结。蒋介石无力调动重兵,补给短缺,指挥混乱。长江成最后屏障,他们想靠天险阻挡南下。中下游河道弯曲,下游江面宽阔,四五月水涨浪急。国民党将领蔡文治建议南京上下游布防,利用北岸支流,但汤恩伯反对,集中兵力江阴以下护上海。湖口到上海段45万,九江到宜昌段白崇禧25万。海军120艘舰艇空军300架飞机支援。李宗仁想从新疆调10万兵,蒋介石限白崇禧20多万,造成分歧。防线过长后方空虚,空军炮舰没发挥作用。1949年4月20日夜,渡江战役开始。东集团南京左翼100公里段进攻,中集团右翼150公里段,西集团以安庆突破。国民党第106军没增援,第99军远调延误。21日江阴要塞7000人起义,机动力量弱化。芜湖溃败,部队弃械逃散。解放军追击,歼灭43万,占南京上海,防线崩溃。蒋介石决策犹疑,下野后幕后操控,与李宗仁白崇禧分歧大。他幻想和平谈判划江而治,靠美英撑腰。但谈判拖延,解放军准备渡江。国民党内部人心惶惶,物价飞涨,反蒋运动高涨。美国杜鲁门厌恶蒋,拉拢失败。白崇禧策动五省联盟,逼蒋下台。蒋不信任白,只给20多万兵,对付解放军又警惕白崇禧。国民党准备不充分,战术保守。空军炮舰优势没用好,没争夺江北据点。部队新建或重建,战斗力弱。解放军经验丰富,宽正面多路突击,快速合围。国民党仓皇退却,没组织防御,抵抗瓦解。长江防线崩溃,国民党除上海附近部队,大部丧失抵抗,向浙赣撤退损失惨重。第51军到上海剩6000人。国民党失去人心,美国失望,不愿卷入内战。战略重心在欧洲,放弃援助。蒋集团内外交困,内部分裂,统治基础动摇。这因素促成防线迅速失守,加速国民党覆灭。渡江战役后,国民党残部向东南华南西南撤。蒋介石1949年12月10日从成都飞台北,再没回大陆。在台湾重建政府,1950年3月1日复任总统,实施戒严,镇压反对。推行土地改革,分田给农民,稳定经济。推动工业,台湾经济起飞。但梦想反攻大陆,演习多次失败。蒋介石维持独裁,控制国民党。1954年签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得美支持。1967年推动文化复兴。1972年起多病,交实权给儿子蒋经国。1975年4月5日,在台北逝世,终年87岁。遗体安放慈湖,国民党继续统治台湾,直至转型。
四野南下后,李天佑是第十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黄永胜是第十四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从表

四野南下后,李天佑是第十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黄永胜是第十四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从表

四野南下后,李天佑是第十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黄永胜是第十四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从表面上看,都有接任兵团司令员的可能!四野大军南下时,兵团司令的人选问题曾引发不少猜测,李天佑和黄永胜这两位战将,一个在十三兵团当第一副司令员,一个在十四兵团坐同样的位置,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们离正职只差半步之遥。该安排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议论,毕竟两位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谁更有可能接任兵团司令,成了部队里茶余饭后的话题。李天佑的名字在四野系统里响当当,他17岁参加百色起义,21岁就当上红军团长。抗战时期他带着部队在晋察冀根据地打游击,解放战争初期被派往东北,带着一纵从松花江打到海南岛。四野的老兵都记得,打天津时李天佑指挥五个纵队仅用29小时就攻破城防,这份战绩在军史上都排得上号。他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带兵风格既严厉又爱护士兵,在部队里威信很高。不过,黄永胜的履历同样耀眼,16岁参加秋收起义,长征时就是红一军团的主力团长。等到东北后他带着八纵在辽沈战役中立下大功,后来指挥的十四兵团更是从东北一路打到两广。黄永胜打仗以勇猛著称,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他曾带着警卫连直插敌军指挥部。不过这位将军脾气火爆也是出了名的,有时候开会都能和同僚拍桌子。当时两个兵团的情况不太一样,十三兵团下辖三十八军、三十九军这样的王牌部队,李天佑要协调的都是四野最精锐的师旅。十四兵团虽然新组建不久,但黄永胜手下也有四十一军、四十二军这些能打的队伍,从兵力配置来看,两个副司令员肩上的担子都不轻。有意思的是,后来兵团编制调整,十三兵团机关改为十五兵团部,十四兵团部改为十三兵团部,这番变动更让人琢磨不透上级的意图。战争年代提拔将领主要看战功,李天佑指挥的天津攻坚战是教科书级别的城市战例,黄永胜在衡宝战役中围歼白崇禧主力第七军的战绩也相当漂亮。虽然两人都擅长打硬仗恶仗,但风格迥异,李天佑打仗讲究谋略,战前准备极为细致,黄永胜则更偏向临机决断,战场上应变能力突出。历史资料显示,1949年12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十三兵团部改为十五兵团部,十四兵团部改为十三兵团部,调整后黄永胜出任十三兵团司令员,李天佑调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这个安排出乎很多人预料,毕竟以李天佑的资历和战功,继续带兵打仗似乎更顺理成章。有研究者认为,当时广西剿匪任务艰巨,需要熟悉当地情况的将领坐镇,李天佑作为广西籍将领自然成为不二人选。两位将军后来的发展轨迹也耐人寻味,黄永胜带着十三兵团参加了海南岛战役,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李天佑在广西剿匪期间指挥部队消灭土匪四十七万余人,同样在1955年获授上将军衔。回看四野南下时的这段历史,兵团司令的人事安排既有战略考量,也受当时复杂形势的影响。战争年代高级将领的职务变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表面看是两个人的晋升问题,背后却是整个野战军的战略布局。李天佑和黄永胜都是战功赫赫的猛将,他们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早已超越了个人的职务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