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河南伊川县保安团的汉奸团长设宴款待众多日本高级军官。席间,一名伙计突然将一盆菜扣在了日本军官头上。随后,院子里枪声大作,日本军官全部当场倒地身亡。 郭绍绪是河南伊川县葛寨乡黄兑村人,生在20世纪初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从小他就不是省油的灯,身强体壮,胆子大,乡里有点小名气。12岁那年,他投奔了当地军阀范钟秀的镇嵩军,从跑腿的勤务兵干起。军队里纪律严,他学了些打仗的本事,靠着能吃苦又机灵,19岁就混成了小军官,带着一支小队到处跑。后来,他碰上了同乡大佬王凌云。王凌云是蟒庄村的,国民革命军里混得风生水起,做到远征军第二军军长。他看郭绍绪靠谱,又是老乡,就提拔他当副官。郭绍绪跟着王凌云打了不少仗,眼界和能耐都蹭蹭涨。 1944年,日军打进河南,伊川县也沦陷了。王凌云在前线忙得脱不开身,就派郭绍绪回老家探亲,顺便把家人带到安全地方。郭绍绪一回去,看到村子被日军糟蹋得不成样子,房子烧了,人跑的跑死的死,心里憋了一团火。他没走,留下来要跟日本人干到底。 郭绍绪不是愣头青,知道硬碰硬不行。他拉了些乡里志同道合的青壮年,搞了个“人民自卫团”,自己当团长。为了麻痹日军,他使了个招,假装投靠日本人,混了个保安团团长的位子。平时他装得挺像回事,对日军点头哈腰,还主动送点吃的喝的,日本人还真信了他是条听话的狗。可背地里,他忙着招人、攒枪、探消息,憋着一场大动作。 他看准了日军有个毛病——喜欢摆谱,吃喝玩乐不放过。他就琢磨着用这点搞个局,把日本人一锅端。1944年8月25日,他在白元乡寨子街的酒店里设了场宴会,请来了日军大队长大内义弥和七个高级军官。这帮家伙平时作威作福,听到有酒有肉,屁颠屁颠就来了。 那天宴会安排得挺讲究,桌子摆满菜,郭绍绪带着手下装成服务员招呼着。日军军官们喝得高兴,警惕心早就扔一边去了。关键时刻,一个伙计端着热汤上来,冷不丁泼在大内义弥身上。趁着日本人乱成一团,郭绍绪掏出枪就打,头两枪直接崩了大内义弥。其他自卫团的人也动手,枪声刀声响成一片,没几分钟,八个日军军官加上随从全被收拾干净,一个没跑掉。事后,郭绍绪带着人收拾了现场,拿走日军的文件和武器,立马撤了。 这事干得太利索,日军都没反应过来。郭绍绪为啥这么干?很简单,他压根不是汉奸,从头到尾就是在演戏。他用这场宴会,把日军的高层一网打尽,既报了仇,也给抗战帮了忙。这招够狠,也够聪明,愣是把日本人耍得团团转。 第二天,日军回过神来,气得要命,派了几百号人带着重武器来报复,把白元乡翻了个底朝天。可郭绍绪早跑了,带着自卫团躲进了伏牛山。他在这儿设了个伏击圈,等日军追上来。山里地形熟,他带着人居高临下打,日军挤在山道里挨炸挨枪,死伤一大片,最后灰溜溜撤了。 这仗打完,郭绍绪没闲着,继续带着队伍搞游击战,专挑日军的补给线和通讯下手。他跟豫西其他抗日队伍也有联系,互通情报,弄得日军头疼不已。他的名声在当地传开了,老百姓都说他是条硬汉,敢跟日本人硬碰硬。 1945年抗战赢了,郭绍绪回了王凌云的部队,帮着收拾战后的烂摊子。后来局势稳了,他不想再混军队,干脆退了,回了黄兑村种地过日子。他没啥大富大贵的心思,就想安安稳稳当个农民。这辈子打打杀杀够多了,最后几年他就守着老婆孩子,平平淡淡过完了。 郭绍绪的事迹后来传开了,日本那边也有记录,说他这出“寨子街鸿门宴”干得太绝,狠狠打了“以华制华”的脸。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时还提过想见他,可惜那时候郭绍绪已经走了,没见成。 他的故事听着挺传奇,其实就是个普通人被逼急了,豁出去干了票大的。他不是啥大英雄,没啥光环,就是个有血性的庄稼汉。这事对当时抗战影响不算小,至少让豫西的日军慌了阵脚,也鼓了老百姓的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