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岁的杨启俊跑到日军据点附近,准备取出地下党员藏在石头缝里的情报,突然,身后传来暴喝:“站住!”三个端着三八大盖的日本兵从拐角冲来。 三年前,8 岁的杨启俊和父亲被日军抓去做苦力。他因啃树皮遭伪军毒打,却在两年间悄悄记下日军工事细节与不同部队的鞋底纹路。这些苦难中积累的观察,成了他后来传递情报的独特优势。 1941 年,父亲杨德山当选村支部书记,家里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动静。 八路军的地下交通员常来秘密集会,这让他的生活有了新的方向。 墙上的地图用米汤写着据点分布,油灯下总有人压低声音讨论。11 岁的杨启俊慢慢学会了放哨、传暗号,甚至能认出不同部队的鞋底纹路 —— 这些都是他给日军挖工事时偷偷记下来的。 1942 年春天,晋察冀军区城工部部长刘仁来到杨启俊家。这位曾在北平搞学运的领导人,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大人们讨论情报路线时,蹲在门口剥玉米的杨启俊,耳朵总是微微动着,显然在认真听。 “老杨,让孩子试试?” 刘仁提议。杨德山犹豫了,儿子还没步枪高呢。 就在这时,杨启俊自己站了出来。 他突然闯进屋,说道:“我能行!上个月鬼子在村西头埋地雷,我数了共 37 颗,第三棵槐树旁的是假雷……” 刘仁点点头,掏出一颗红枣:“情报藏在据点外的大青石缝里,你敢去拿吗?” 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气。 三天后,杨启俊加入了 21 名少年组成的 “雏鹰小队”。 雏鹰小队专借孩子身份作掩护,用布鞋夹层、糖葫芦竹棍等隐蔽处藏情报,刘仁教的米汤密信、灶灰显影术,以及‘危急时吞情报’的铁律,成了他们的保命本领。 12 月 2 日的任务,原本计划得很周密。杨启俊和两个同伴扮成拾粪的孩子,脸上抹着锅底灰,鞋子夹层缝着装情报的油纸袋。 他们顺利过了三道岗哨,眼看就要拿到情报。 可到了据点外的大青石旁,石头缝里空空的 —— 情报被提前转移了。 情况突变,几个人立刻决定分头行动。 “分头找!”14 岁的小虎低声命令。杨启俊绕到石头背面,在苔藓下摸到了油纸包。 可就在这时,危险悄然而至。 日军的巡逻队出现了。三人拔腿就跑,却被日军的狼狗咬住裤脚。杨启俊挣扎时,看到狗项圈上刻着 “警备队”—— 这正是他之前听到的日军番号。 被押进据点后,日军以酷刑逼供,三个孩子始终没吐露半个字。第三天夜里,咳嗽不止的小虎借着递发霉窝头的机会,悄悄塞给杨启俊一张指甲刻的纸条,告知情报在西厢房梁上。杨启俊据此找到标有日军迫击炮数量和弹药库位置的牛皮纸地图。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把情报送出去。 杨启俊想起刘仁的话,撕下衣襟一角,用自己的血写下 “西梁有粮 37 袋”—— 这是他们约定的暗语。 可还没等他藏好布条,意外又发生了。 日军突然开始突击检查。他赶紧把情报揉成团塞进嘴里,就着冷水咽了下去。 “巴嘎!” 日军小队长看到他鼓着的喉咙,用刺刀逼着他吐出来。杨启俊拼命咳嗽,还故意把带血的唾沫喷在日军脸上。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转机出现了。 据点外突然传来密集的枪声 —— 是八路军的佯攻!混乱中,三个孩子钻进柴火堆,顺着地道逃了出去。 逃出据点后,三人没有直接回根据地。他们知道,日军正在集结兵力准备 “扫荡”,必须把消息传出去。 三人决定潜伏在据点附近,用弹弓发射石子传递信号。第四天清晨,杨启俊刚爬上土坡观察,一颗子弹擦过头皮 —— 日军狙击手发现了他们。危急时刻,小虎毅然做出牺牲的决定。 “分头跑!” 小虎一把推开杨启俊,自己却被子弹击中胸口。14 岁的少年倒在血泊里,手里还攥着那把传递情报的弹弓。 杨启俊和 12 岁的同伴石头连滚带爬逃进芦苇荡,身后的枪声渐渐停了。 等他们终于看到根据地的红星旗帜时,杨启俊才感觉到身上的伤痛。 他发现自己的右耳被弹片削去了一半,鲜血直流。 回到根据地,杨启俊吐出的情报让八路军避免了重大损失。刘仁亲自给他包扎伤口,发现了一个秘密。 少年的衣服里,藏着他在据点偷偷记下的重要信息。 他的衣服里缝着 17 张用树叶写的日军口令。刘仁看着这些,赞许地说:“好样的,你比许多成年战士都强!” 还把自己的钢笔送给了他,笔帽上刻着 “为人民服务”。 此后三年,他执行 32 次任务,粪筐藏情报、冰面刻布防图、高烧送急信,走遍平西险地却从未退缩。1945 年日本投降时,14 岁的他获得了 “晋察冀军区一等小英雄” 称号,胸前的奖章比他的拳头还大。 2019 年国庆阅兵,88 岁的杨启俊坐在“致敬”花车上,经过天安门时,他颤抖着举起那支褪色的钢笔 —— 这支笔见证了他从少年到英雄的蜕变。 如今,他的故居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柜里的千层底布鞋,鞋帮上的淡血迹仍在诉说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