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神枪手王凤麟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围在山上,打到只剩一颗子弹时,他犹豫了:是打叛徒,还是打日军首领?最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神枪手被出卖后,遭到了日军的围堵,这时的子弹也在实力悬殊的状况下,消耗殆尽。 眼看就剩最后一颗子弹了,究竟是射杀背信弃义的叛徒?还是击毙日军指挥官,给予敌人最沉重的一击? 王凤麟没有言语,陷入了思考。 王凤麟并非天生的军人,他生于黑龙江的林海,是白山黑水间最优秀的猎手之一。 22岁时,他选择投身东北抗联,凭借一手出神入化的枪法崭露头角。 更被选派至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精研爆破技术。 学成归国后,他加入八路军山东纵队,成为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双绝”。 枪法如神,爆破无双。 他亲手培养出大批神枪手和爆破能手,指挥的莱芜伏击战、博山突袭战,以极小代价重创日军,五分钟歼敌三十、一场伏击灭敌六十的“战场神话”。 日军看到王凤麟的实力,将其视为心腹大患。 1941年底,一次激战中,王凤麟为掩护战友,右腿被日军弹片击中。 简陋的战地医院里,没有麻药,他咬碎了一颗坚硬的核桃,在钻心剧痛中,眼睁睁看着军医用锯子截去了他半条腿。 剧痛与残缺,未能击垮这位钢铁战士。 数月后,他装上简陋的假肢,拖着残躯,以惊人的毅力重返战场,继续指挥作战,再次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日军高层震怒,深知强攻难以奏效,转而使出阴招。 他们花重金收买了意志不坚定的八路军战士唐云三,命其秘密搜集王凤麟的行踪。 1942年9月,王凤麟奉命率一个班的警卫员,以及战友冯毅之的年迈父亲、妻子、妹妹冯文秀和三个年幼的孩子,进驻战略要地马鞍山,扼守交通咽喉。 一个月后,叛徒唐云三精准地出卖了他们的行踪和山上防御薄弱的实情。 11月9日,唐云三亲自引路,率领上千日伪军,将这座孤峰围得水泄不通。 此时山上,连同后来增援的爆破英雄刘厥兰等伤员在内,能战者仅三十余人,武器更是匮乏至极。 王凤麟除了那支狙击步枪和少量子弹,仅有几支老旧的土枪和有限的土制手榴弹。 绝境之中,王凤麟机智的巧妙利用马鞍山险峻的地形,指挥战士们据险死守。 当日军沿着唯一陡峭的山路发起第一波冲锋时,王凤麟沉稳地架起狙击枪,准星稳稳套住冲在最前面的挥舞指挥刀的日军小队长。 战士们士气大振,土枪齐鸣,奇迹般击退了日军的首次进攻。 次日,日军增兵,攻势更猛。 王凤麟依旧沉着,他深知日军爬山艰难,行动迟缓,便专挑军官和机枪手狙杀。 又一名挥舞军旗的日军军官在三百米外被他精准爆头。 日军在狭窄的山路上挤成一团,成了山上土枪和石块的活靶子,伤亡惨重。 然而,实力的悬殊终究无法靠意志完全弥补。 两天两夜的鏖战,耗尽了山上本就不多的弹药。 土枪哑了,手榴弹没了,连能搬动的石块也几乎用尽。 日军也学聪明了,不再密集冲锋,而是利用火力优势,步步紧逼。 绝望之际,王凤麟试图组织老幼妇孺从后山险峻处转移。 然而,这一举动被山下日军发现,密集的子弹和迫击炮弹封锁了退路。 冯毅之的老父亲、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不幸全部倒在日军的枪口下。 亲睹惨剧,王凤麟目眦欲裂,却强忍悲愤。 此时,山下叛徒唐云三得意的劝降声再次响起。 王凤麟的手,下意识地摸向腰间,却只触到空瘪的子弹袋。 他猛地想起,警卫员小张塞给他的那个弹夹里,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了! 他缓缓抽出那枚子弹,枪口抬起,牢牢锁定了山下叛徒唐云三。 复仇的火焰在他胸中熊熊燃烧,几乎要将理智焚尽。 就在压下扳机的瞬间,王凤麟眼角的余光,再次捕捉到那个佩戴金穗肩章的日军指挥官。 杀一个唐云三,固然解恨,但于战局无补。 而击毙这个日军军官,哪怕不能扭转乾坤,也必将重创敌军指挥系统。 更重要的是,这最后一颗子弹,必须射向侵略者! 这关乎一个中国军人的气节! 在生死关头,王凤麟猛地将枪口抬高,坚定地扣动了扳机! 一声枪响后,三百米外,日军指挥官山田大佐的头颅猛地向后一仰,陷入死亡。 顿时,日军瞬间陷入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混乱的枪声! 所有火力,疯狂地倾泻向王凤麟藏身的巨石! 硝烟散尽后,日军士兵小心翼翼地围拢上来。 他们看到的,是背靠山岩、独腿挺立、至死未曾倒下的王凤麟。 他布满硝烟的脸上,凝固着一种近乎平静的坚毅。 最令人震撼的是,他那冻僵的右手食指,依旧保持着扣动扳机的姿势。 马鞍山一战,王凤麟和他身边仅存的三十余名战士、伤员及妇孺,以近乎全军覆没的代价,毙伤日伪军二百余人,其中包括一名日军大佐。 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悲歌。 一个中国军人,在生命尽头,对侵略者最刻骨的仇恨、对民族气节最悲壮的坚守永远高于一切。 主要信源:(王凤麟 ——百度百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