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4岁那年,爸爸就离开了他,7岁时妈妈也走了,留下他一个人在街上流浪,还经常被人打,这成了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痛。后来,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读书,这一路走来,真是历经磨难,命运多舛。
他老爸是个大领导,但他从没捞到什么特别的好处,一辈子都过得平平淡淡,心态特别好,总是笑嘻嘻的。
他老来得子,毛家总算是有了后代延续香火,这事儿也让好多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毛岸青,这个名字背后,藏着的是毛泽东心中一份深深的歉意。他是毛主席的一个儿子,但对他,毛主席心里总有点过意不去。
【童年的磨难】
身为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儿子,生活注定不平凡,而且得承担很多,特别是作为共产党领袖的后代。大哥毛岸英,他为了给老爹开创的伟大事业出力,在遥远的战场上,年纪轻轻就把命给搭进去了。毛岸青呢,虽然没有像大哥那样牺牲生命,但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1923年,过了毛岸英诞生后的一年多,也就是11月23号那天,又一个男娃娃来到了这个世界。这个娃娃,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第二个儿子,名叫毛岸青。
毛岸青呱呱坠地那会儿,毛泽东恰好在长沙忙活着。中央派他到这儿来,主要是为了落实中共三大关于跟国民党携手合作的决定,还要帮着筹备国民党的事儿。他好不容易挤出点时间,回了趟板仓瞧瞧刚出生的儿子。但遗憾的是,小家伙才满月没多久,毛泽东又接到中央的任务,得赶紧离开长沙,先去上海,然后又转到了广州,去参加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大会。
毛岸青小时候,在他还没到四岁那会儿,妈妈杨开慧和外婆向振熙会时常带着他和哥哥毛岸英去找爸爸。不过呢,因为爸爸工作太忙了,所以他们往往是刚见上面没多久,就又得匆匆分开。
毛泽东为了革命大事忙前忙后,毛岸青没办法像普通孩子那样得到爸爸的陪伴。到了1927年,毛岸青都4岁了,也开始记事,但这时候毛泽东却因为要领导秋收起义,匆匆离开了家。这一走,父子俩竟然有20年都没见面,山高水远,一点消息都没有。在毛岸青的记忆里,他对爸爸的样子特别模糊。
毛岸青小时候,妈妈杨开慧给了他满满的爱。但可惜,1930年那会儿,敌人太狠,把妈妈给杀害了,岸青那年才7岁,就没了妈。打那以后,他和哥哥毛岸英只能在上海滩上四处漂泊,啥苦都吃过,啥罪都遭过,哥俩就靠彼此活着。也就是在那段时间,毛岸青的脑袋受了伤。
某天,毛岸青在街上溜达时,冷不丁被一个卖报纸的小家伙边奔跑边吆喝的声音吸引,他依稀捕捉到一个挺耳熟的名字:毛泽覃。这不是他叔叔嘛,也就是毛主席的亲弟弟。
毛岸青掏出自己辛苦挣来的钱,买了张报纸,瞪大眼睛一字一句地看着上面的消息:“赣南那边的土匪已经彻底被收拾干净了,那个假师长毛泽覃也被干掉了……”
毛岸青尽管有些字还不太认识,但他心里头已经差不多明白了,叔叔肯定是遭到了敌人的毒手。这消息就像一把锐利的刀,直插他的心窝,让他眼泪哗哗地往下掉,根本止不住。
妈妈、弟弟和叔叔都离世了,这事儿让毛岸青心里头窝着一团火,他发誓要报仇!可问题是,他现在啥武器都没有,咋报仇呢?就在这时,他手往口袋里一摸,摸到了半截粉笔。这一下,他所有的怒火都化作了笔下的力量。他跑到一根电线杆前,使劲儿地在上面写了六个大字:“帝国主义滚出去!”
毛岸青刚写完那句话,突然间,不知道从哪儿冒出个巡捕,上来就在他背上狠狠踹了一脚,直接把他踹翻在地。毛岸青还没反应过来呢,路边又窜出一个特务,嘴里不停地骂着脏话,接着对着毛岸青的头就是一顿乱拳加乱脚。
毛岸青被撂倒在湿漉漉的水泥地面上,尽管疼痛难忍,但他硬是一声不吭,嘴里不断喊着:“咱们誓要把帝国主义推翻!干到底!”
哼,你还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我这就教训你一顿,也是你自找的!
“这个小共匪,打死他不犯法?”
紧急时刻,毛岸英从远处飞奔而来,他迅速把弟弟毛岸青拉到自己身下保护起来。这时候,毛岸青的脸上已经满是鲜血。
那俩坏蛋看到周围聚拢的人越来越多,就没再动手打毛岸英,只是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放了几句狠话,然后就溜走了。
之后,多亏了一位热心肠的三轮车大爷搭把手,毛岸英才好不容易把弟弟拽回了他们藏身的烂庙里。大爷瞅着毛岸英,纳闷地问咋不带弟弟去看大夫?毛岸英闷头不语,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哪儿来的钱请大夫啊?
庙里头还住着几个别的小流浪汉。多亏了大家的搭把手,毛岸青这才慢慢缓过神来。不过,因为他脑袋上的伤实在太重了,哥哥毛岸英说的话他都听不真切,只能苦笑着摇摇头……
“岸青,岸青,你咋不出声呢?”哥哥毛岸英急得眼泪都掉下来了。打那以后,毛岸青的脑袋就留下了个治不好的毛病。
1937年开头那会儿,多亏了爱国的大将军张学良出手帮忙,党组织悄悄把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送到了苏联的共产国际儿童院,让他们在那儿学习、过日子。没过多久,贺子珍也到了苏联。这样一来,两兄弟就跟贺妈妈,还有他们的妹妹李敏住在一块儿了,总算是有了家的感觉,心里头暖洋洋的。
兄弟两人特别看重这辛苦得来的平静日子,在孤儿院里,他们拼命读书,干活也很卖力,跟周围的小伙伴都处得挺融洽。
有个机会,让兄弟俩终于和日思夜想的父亲取得了联系。有一天,毛泽东收到了在苏联的毛岸英和毛岸青寄来的信,他高兴坏了,立刻就给孩子们回了信。他在信里劝他们要好好读书,别灰心,等学到了真本事,回来建设咱们的国家。
了解到小儿子毛岸青小时候的经历,毛泽东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感到很难过。新中国成立后,他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聊起过:“我挺心疼岸青的,那么小就跟岸英在上海街上流浪,吃了不少苦头,还被警察打了好几次,这对他的打击真的很大。”
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特别努力,用心学习,老能拿到好成绩。在十年制的学校里,他们一下子就升了好几级。等毕业了,毛岸青又考上了东方大学,想去那里进一步学习。
1946年一开始,毛岸英就回到了国内,而毛岸青呢,他还在苏联继续他的学业。那时候,毛主席因为长时间辛苦工作,身体出了状况,得了挺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过,当他得知毛岸英回国的消息后,病情立马减轻了不少,整个人也精神多了。
到了解放战争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毛泽东工作特别忙,但他心里还是老惦记着在国外的小儿子。不管工作咋样堆成山,他总能想办法挤出点时间给儿子写信。而且,他还特别细心,让毛岸英把信翻译成俄语,然后跟中文原信一起寄给儿子。
【与邵华的相识相恋】
新中国一建立,毛岸青就到了中宣部马列主义著作编译所,干起了翻译的活儿。他俄文翻译水平相当厉害,工作上那叫一个顺风顺水。
但在感情世界里,毛岸青一直没碰到让他心动的人。那时候,毛岸英已经成家了,因为这个缘故,毛岸青经常和嫂子刘思齐一家走动。刘思齐有个小妹,叫邵华,年纪比毛岸青小了整整15岁。
邵华这人,真的挺不容易。小时候就没了爹,还受了不少牢狱的罪。等到新中国成立那会儿,邵华才11岁大,压根儿就没进过学堂门。
因为刘思齐姐姐和毛岸英的关系,小时候的邵华常去中南海。有一天,邵华鼓起勇气跟毛泽东说,她很想上学。毛泽东一听,马上答应了。没过几天,邵华就收到了毛泽东写的介绍信。有了这封信,她顺利踏进了小学的校门,实现了心愿。
1950年10月份,毛岸英要作为头一批志愿军去朝鲜打仗了。出发前,他最牵挂的就是身体弱的弟弟岸青,所以他决定把弟弟交给刘思齐的妈妈张文秋来照顾。张文秋对毛岸青可上心了,一到周末,知道毛岸青要来,就提前准备好丰盛的饭菜,还总想着法子换口味。毛岸青自己照顾自己不太行,张文秋就让他把脏衣服、床单、枕套都拿来,该洗的洗,该补的补,到了周一再让他拿回去,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每次毛岸青要走,张文秋还总问他钱够不够花。毛岸青对张文秋也特别亲,就像对自己的亲妈一样,要钱的时候也从不客气,直接就说。
毛岸青走进邵华的世界后,她感觉就像身边多了位亲如兄长的人。两人时常一块儿玩棋、哼歌,邵华那热情洋溢、开朗活泼的性格,犹如明媚的阳光,悄悄渗透进毛岸青的日常……
这段日子里,毛岸青本该过得非常舒心。他哥哥已经成了家,自己也不用再整天提心吊胆地生活在战火之中,还能时常和爸爸见面,身体也日渐好转……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就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了一个让人心碎的消息,他哥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了!
毛岸青小时候,一直都是哥哥在照顾他,他和哥哥之间的感情特别好。当听说哥哥不在了,毛岸青心里头那个难受啊,病一下子就加重了,得住医院里头。毛泽东看着自己这个儿子,心里头别提多难受了,岸英已经没了,他可不想再失去岸青。为了能让儿子把病治好,毛泽东咬了咬牙,又把岸青送到了苏联去。
有阵子,邵华迷上了拍照,从那以后,每次去中南海,她都会揣上个照相机,心里琢磨着能给毛主席多拍点留念的照片。说起来,邵华的拍照手艺还是跟毛岸英学的呢。她给毛主席拍的第一张照片,是在紫云轩的卧室里头。那会儿,毛主席刚睡醒,照片上的他头发乱糟糟地竖着,衣领也没整好。邵华后来琢磨着想修修这张照片,但那些摄影专家们都不赞同,说这样自然的状态才最好。
毛泽东瞅见那张“火冒三丈”的照片后,也挺高兴的,但他还是提了几个条件:他所有的照片,第一,得在自个儿这儿洗,别拿到外面去;第二,不能往外发;第三,也别送人。
给毛主席拍好照片后,邵华说想跟姐姐一起去大连瞧瞧毛岸青,他在那儿养病呢。毛主席一听,立马就点头同意了。毛岸青之前去过苏联治病,但情况一直没啥起色。所以,毛主席就把他接了回来,安排到跟苏联海边城市挺像的大连去休养。
李银桥,也就是毛泽东的卫士头头,他老婆韩桂馨那可是既热心又眼尖。她瞧出点门道来,姐姐领着妹妹去见一个小伙子,那氛围,怎么看都像是去相亲的。于是,她就悄悄给毛泽东提了个醒。毛泽东一听,立马就明白了过来:“哦,思齐这孩子真懂事!她在苏联学习那会儿,没少去探望岸青。邵华也不错,是个好孩子,希望他们俩能成。”
毛泽东为了让儿子快点打起精神,专门给毛岸青写了封信,里头劝他和邵华多亲近亲近,成为好朋友。
大连,就坐落在辽东半岛的最南头,海风那个吹,花香到处飘。碧蓝的海水一波波地涌上金黄色的沙滩,传来哗啦啦的好听声响。毛岸青手里拿着老爹给他的家信,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别提了。
受到老爸的鼓舞,平时不怎么说话的毛岸青,在养病那会儿,只要有空儿,就会拿起笔来给邵华写信。
邵华肯定是明白了毛岸青信里的意思,那信里透着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爱。她依稀记得,妈妈以前跟她提过,姐夫出国打仗前,还拜托妈妈给岸青张罗亲事呢,不过那时候邵华还什么都不懂。如今,她也到了谈情说爱的年纪,学校里好多男生都在追求她。毛岸青一封接一封地给她写信,就像春风拂过平静的湖面,让邵华这个年轻姑娘心里泛起了涟漪。她既高兴,又有点不知所措。
【与邵华建立新的家庭】
碧蓝的海面,黄澄澄的沙滩,红花在绿叶的点缀下更显娇艳。毛岸青和邵华的感情,也在不经意间慢慢生长。在大连,他们共享了最甜蜜的时光,他们的欢声笑语,就像小石头丢进海里,激起一阵阵欢快的涟漪。
毛岸青在苏联呆了整整十一年,那段时间里,他渐渐有了俄罗斯人的思考方式,并且一直保持着那种挺有情调的欧式风格。邵华呢,身上学生味儿十足,每当毛岸青拉着她的手,或者两人胳膊挽着胳膊一起去散步、看海、听海浪声,她就会觉得挺不好意思的。毛岸青就用他那像海水一样透亮的眼睛瞅着她,笑着说:“有啥好怕的?咱俩是对象啊!”
大连那疗养院,每到周末就办舞会,毛岸青爱唱歌跳舞,老拉着邵华一起去。刚开始,邵华对跳舞一窍不通,不是她踩了岸青的脚,就是岸青踩了她。但岸青特别有耐心,一点点教她。没多久,邵华就学会了好几种舞步。他们最拿手的是华尔兹,每当三步舞曲响起,两人就在舞池里从头转到尾,特别享受。
舞会气氛达到顶点时,大家伙儿一看他俩那舞步,哇塞,跳得太棒了,转得飞快。旁边的人不自觉地就给让开地方了。那时候邵华扎着俩大长辫子,身着一袭裙裳,毛岸青一转快,邵华的辫子就跟着飘起来,老高了,裙子呢,就跟盛开的绿荷叶似的,跳舞的样子简直美翻了。当年看过他俩跳舞的好多人,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都说那时候他俩真是太甜蜜了。
张文秋从毛岸青和邵华那如雪片纷飞的书信往来中,心里头其实早就有了点底,但她表面上还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她以前就提过,女儿的婚姻大事,得由她们自己做主。
毛泽东这位伟大的父亲,在家里并不是一言九鼎。当考虑到小儿子的人生大事时,他特地去找亲家母商量。张文秋十分开明,爽快地表示:“只要孩子们过得美满,我就没啥意见。”
1960年,快到五一那天,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疗养院办了他们的婚礼。新郎穿着蓝色的中式外套,新娘则是鹅黄色的长裙。他们手挽手,沿着红毯走进了婚礼现场,宾客们都使劲鼓掌。婚礼是大连市委书记郭述深来主持的,而主婚人是大将徐海东。邵华替毛岸青说了几句感言,邵华的妈妈张文秋也出席了婚礼。
婚礼办得特别朴素,就摆了一桌宴席。毛岸青遵照老爸的吩咐,给疗养院结了饭钱和粮票。虽然毛主席没能出席儿子的婚礼,但他还是备了份礼物:一块儿手表,外加一台熊猫牌收音机。
婚礼结束后,邵华头一回以儿媳妇的身份去看望毛主席。毛主席乐呵呵地拽着她的手,笑道:“新过门的媳妇得回家认认门,也让外婆和那些亲戚朋友们瞧瞧!”
结婚后,邵华特别照顾毛岸青,他的身体就慢慢好起来了。没过多久,他们迎来了自己的宝贝儿子,而且,这个孩子的名字还是爷爷毛泽东亲自取的,叫“毛新宇”。
2003年12月26号那天,毛新宇迎来了自家的新成员。可能有些眼尖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这小家伙跟毛泽东老先生的生日是同一天。为了向毛主席表达敬意,毛家人琢磨来琢磨去,最后决定给这宝贝疙瘩起名叫“东东”。
【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永远陪伴在母亲的身边】
2007年3月23号一大早,毛泽东的二儿子毛岸青因为心脏病,在北京301医院没了。这事儿一出,江泽民同志立马亲自给邵华打了电话。电话里,他语气挺沉重地说:“毛主席一家为了革命,牺牲了不少人,现在岸青也离我们而去了,他的后事,咱们一定得好好料理……”
江泽民同志心里头一直特别敬重毛主席。他当总书记那会儿,对毛泽东的孩子们,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政治上的事儿,都特别上心,帮了他们不少忙,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挂电话前,他还专门问了问邵华,毛岸青同志的孙子现在咋样了,还表达了自己很想见见毛东东的愿望。邵华一听,心里头那个激动啊,连忙说,只要有机会,一定带着毛东东去探望江泽民同志。
但是,仅仅一年之后,邵华便离世了。她快走的时候,跟儿子毛新宇讲了自己最后的一个愿望:“我希望能够和你爸爸葬在一起,守在你奶奶身旁。”
2008年7月2号那天,邵华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大厅里进行。让人心里难受的是,才五岁大的毛东东跑到摆满鲜花的邵华身边,大声哭着叫:“奶奶,我要奶奶!”
2008年冬天12月份的时候,毛新宇得到了上面的同意,他把爸爸妈妈的骨灰带回了长沙,然后安置在了长沙县杨开慧烈士陵园里,这也算是帮妈妈实现了她最后的心愿。这样一来,邵华和毛岸青就以另外一种特别的方法,永远和杨开慧烈士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