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秋收起义

叶挺的独立团有多厉害,看看他的10个连长知道了。叶挺独立团共有2000余人,下

叶挺的独立团有多厉害,看看他的10个连长知道了。叶挺独立团共有2000余人,下

叶挺的独立团有多厉害,看看他的10个连长知道了。叶挺独立团共有2000余人,下辖三个营,每营下辖三个连,再加上团部直辖的机枪连,共有10个连的编制。要说叶挺独立团有多厉害,看看它那十个连长的故事就明白了。这支1925年底在广东肇庆组建的队伍,名义上挂着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的番号,实际是咱们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武装,全团共两千多人,按编制正好三个营加一个机枪连,一个营三个连,不多不少正好十个连。可别小看这十个连长,他们后来的命运,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革命史。这些团,连长清一色黄埔军校出来的精英,士兵也多是湖南广西招来的精壮小伙,底子非常硬。更关键的是,独立团从建团起就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从最初只有仅仅二十来个党员,很快就发展到一百多人,而且每个连中都有党小组,党的思想深入渗透到团里的每一个人。针对团里作风不严、思想混乱等乱象,叶挺带领学习马列主义,坚守党的思想,团里的乱象被改正了。当官的不准克扣军饷,不准打骂士兵,连战士入伍时用假名字的陋习都被耐心教育改了过来,这在当时可是一大壮举。团长的英明领导,这支军队焕然一新,开始讲道理,有明确的目标与信仰,战斗力自然非同一般。北伐战争一开始,独立团便当先锋打头阵。1926年5月从广东出发,头一仗在湖南汝城就灭了敌军上千人;接着在安仁,一个团愣是扛住四个团的进攻,稳定湖南战局,转头拿下攸县;7月配合主力克醴陵、夺长沙,势如破竹。最显本事的当属打武昌城,武昌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两次攻城失败,但独立团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奋勇,前赴后继。在这场战争中,第一营官兵集体留下家书当敢死队,营长曹渊带着三个连长莫奇标、高超、李海涛冲锋,最终全牺牲在城下。正是这种前仆后继的劲头,让独立团最终率先破城,为第四军赢得“铁军”威名,武汉百姓还专门铸了“铁军”盾牌相赠。他们仗打得厉害,但牺牲可不是一句话就能说尽的。十个连长加三个营长加一个参谋长,十四人中十二人没能见到新中国。二连长吴兆生、九连长胡焕文在泗汾桥战斗中壮烈牺牲;二营长许继慎当过红一军军长(副军长是徐向前),可惜被张国焘冤杀;三营长杨林是朝鲜同志,长征到陕北后东征牺牲;四连长卢德铭后来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途中遇难。五连长刘光烈回老家搞黄麻起义,战死城头;七连长张伯黄南昌起义后南下牺牲;机枪连长练国梁在武昌平叛时殉国。活到胜利的只有两人:除了参谋长周士第,开国时被授予上将军衔,便只有六连长袁也烈,开国时被授予少将军衔。十个连长九个血洒征途,这份忠诚与勇毅,至今想来仍令人感动。如今,“叶挺独立团”的血脉还在部队里流淌——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变成红四军二十八团;抗战时编入八路军115师;解放战争打遍东北华北;2017年军改后成为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近百年来,这支部队从平型关打到解放海南岛,从98抗洪冲到“和平使命”军演,铁军精神代代相传。回看当年那十个连长的选择,或许有人会问值不值?历史早给出答案: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共产党员,以青春生命作火种,才点燃了今日中国的朝阳。
四野南下后,李天佑是第十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黄永胜是第十四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从表

四野南下后,李天佑是第十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黄永胜是第十四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从表

四野南下后,李天佑是第十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黄永胜是第十四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从表面上看,都有接任兵团司令员的可能!四野大军南下时,兵团司令的人选问题曾引发不少猜测,李天佑和黄永胜这两位战将,一个在十三兵团当第一副司令员,一个在十四兵团坐同样的位置,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们离正职只差半步之遥。该安排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议论,毕竟两位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谁更有可能接任兵团司令,成了部队里茶余饭后的话题。李天佑的名字在四野系统里响当当,他17岁参加百色起义,21岁就当上红军团长。抗战时期他带着部队在晋察冀根据地打游击,解放战争初期被派往东北,带着一纵从松花江打到海南岛。四野的老兵都记得,打天津时李天佑指挥五个纵队仅用29小时就攻破城防,这份战绩在军史上都排得上号。他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带兵风格既严厉又爱护士兵,在部队里威信很高。不过,黄永胜的履历同样耀眼,16岁参加秋收起义,长征时就是红一军团的主力团长。等到东北后他带着八纵在辽沈战役中立下大功,后来指挥的十四兵团更是从东北一路打到两广。黄永胜打仗以勇猛著称,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他曾带着警卫连直插敌军指挥部。不过这位将军脾气火爆也是出了名的,有时候开会都能和同僚拍桌子。当时两个兵团的情况不太一样,十三兵团下辖三十八军、三十九军这样的王牌部队,李天佑要协调的都是四野最精锐的师旅。十四兵团虽然新组建不久,但黄永胜手下也有四十一军、四十二军这些能打的队伍,从兵力配置来看,两个副司令员肩上的担子都不轻。有意思的是,后来兵团编制调整,十三兵团机关改为十五兵团部,十四兵团部改为十三兵团部,这番变动更让人琢磨不透上级的意图。战争年代提拔将领主要看战功,李天佑指挥的天津攻坚战是教科书级别的城市战例,黄永胜在衡宝战役中围歼白崇禧主力第七军的战绩也相当漂亮。虽然两人都擅长打硬仗恶仗,但风格迥异,李天佑打仗讲究谋略,战前准备极为细致,黄永胜则更偏向临机决断,战场上应变能力突出。历史资料显示,1949年12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十三兵团部改为十五兵团部,十四兵团部改为十三兵团部,调整后黄永胜出任十三兵团司令员,李天佑调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这个安排出乎很多人预料,毕竟以李天佑的资历和战功,继续带兵打仗似乎更顺理成章。有研究者认为,当时广西剿匪任务艰巨,需要熟悉当地情况的将领坐镇,李天佑作为广西籍将领自然成为不二人选。两位将军后来的发展轨迹也耐人寻味,黄永胜带着十三兵团参加了海南岛战役,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李天佑在广西剿匪期间指挥部队消灭土匪四十七万余人,同样在1955年获授上将军衔。回看四野南下时的这段历史,兵团司令的人事安排既有战略考量,也受当时复杂形势的影响。战争年代高级将领的职务变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表面看是两个人的晋升问题,背后却是整个野战军的战略布局。李天佑和黄永胜都是战功赫赫的猛将,他们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早已超越了个人的职务高低。
卢德铭(1905—1927)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军事指挥员,秋收起义核心领导人之

卢德铭(1905—1927)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军事指挥员,秋收起义核心领导人之

卢德铭(1905—1927)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军事指挥员,秋收起义核心领导人之一,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重要贡献。[祈祷][祈祷][祈祷] 1905年6月9日生于四川宜宾双石乡(今自贡市自流井区),幼年受私塾教育,后就读白...
最早向毛泽东推荐上井冈山的是秋收起义部队第二团的团长王兴亚。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在

最早向毛泽东推荐上井冈山的是秋收起义部队第二团的团长王兴亚。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在

最早向毛泽东推荐上井冈山的是秋收起义部队第二团的团长王兴亚。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在安源主持召开了起义准备会议。在部署完起义工作之后,毛泽东郑重地说,我们还要考虑好退路,征求大家的意见,退到何处去好?这时,王兴亚站...
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有什么不同?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领导的

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有什么不同?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领导的

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有什么不同?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领导的两次重要武装起义,它们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
秋收起义没有一个军事主官成为元帅,这是教员的一大遗憾。收起义走出的开国将帅共有

秋收起义没有一个军事主官成为元帅,这是教员的一大遗憾。收起义走出的开国将帅共有

收起义走出的开国将帅共有一帅七将,但他们都不是秋收起义的高级领导,所以严格意义上他们是代表不了秋收起义的。其中罗荣桓元帅在当时是连一级党代表、谭大将在当时是团里的文书、黄永胜等上将在当时只是普通战士。团以上的...
毛主席带领中国革命,从秋收起义到新中国成立,整整用了22年。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

毛主席带领中国革命,从秋收起义到新中国成立,整整用了22年。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

毛主席带领中国革命,从秋收起义到新中国成立,整整用了22年。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看清方向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前行。
1927年,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罗荣桓在部队中担任9连党代表。他

1927年,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罗荣桓在部队中担任9连党代表。他

1927年,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罗荣桓在部队中担任9连党代表。他总是默默无闻地工作,总能把毛主席的决策贯彻下去,毛主席遭受打击,罗荣桓始终坚决支持他。古田会议之后,有一次,毛主席指着罗荣桓对人说,这...
1955年授衔时,共有23个秋收起义幸存者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他们分别是:元

1955年授衔时,共有23个秋收起义幸存者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他们分别是:元

1955年授衔时,共有23个秋收起义幸存者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他们分别是: 元帅1人:罗荣桓(1902-1963年),时任连党代表。大将1人:谭政(1906-1988年),时任团部书记。上将7人:宋任穷(1909-2005年),时任中队党代表。...
77年江西一老人到公社,被调查人员告知:你叔叔是秋收起义总指挥。[加油]197

77年江西一老人到公社,被调查人员告知:你叔叔是秋收起义总指挥。[加油]197

77年江西一老人到公社,被调查人员告知:你叔叔是秋收起义总指挥。[加油] 1977年冬天,江西萍乡上栗县的卢定义接到通知,要他去公社办公室一趟。他心里七上八下,揣摩着会是啥事。到了那儿,调查人员拿出一张老照片给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