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中南海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呢,怎么没有他的名字?"有人回答:"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55年秋,中南海正在审定一份将决定新中国第一批元帅、将军归属的名单。毛主席的目光逐行扫过,忽然在一个本该有名字的地方停住,他抬起头,沉声问了一句:“那个能用大刀砍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怎么没在名单上?”在场的人一时都沉默了,没人敢轻易搭话,这位让毛主席都记挂的猛将,究竟是谁,他又为什么会缺席这场为荣耀盛典。故事的主人公叫“吕俊生”,河北邢台人,他是个天生的大块头,一米九的身高,力气大得能把上百斤的石磨当玩具。在乡里,他是热心肠的“大个儿”,谁家有重活都愿意找他,抗日战争爆发时,三十岁的吕俊生看着日寇在家乡横行,二话不说,告别了母亲,跟着路过的八路军的队伍就这么走了。他那高大的身材在队伍里格外扎眼,可他从不在乎,眼神里只有一股往前冲的劲儿。吕俊生真正让全军认识他,是在山东夏津的一场遭遇战,夜深时,日军偷偷地摸了上来,双方很快打成一片,随着子弹的打光,战斗也变成了最原始的白刃战。这是吕俊生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他怒吼着冲进敌群,仗着身高臂长,手里的大刀使得又快又狠。那一夜,他一个人就砍翻了27个日本兵,还缴了15支枪,战绩全军第一,可他自己却不满意,战后复盘,总觉得自己出刀慢了,下一次必须更快。这一战让他得了个“小吕布”的绰号,也让日本人记住了他,从此,吕俊生就是冲锋的代名词,在百团大战中,他能瞅准日军机枪换弹匣的空隙,带两个人摸上碉堡,把里头的敌人活捉出来。解放战争时期,山西闫家庄,吕俊生率一个连,趁夜出击面对装备精良的伪军一个营,吕俊生率领的部队大获全胜,将敌军打得落花流水,自己队伍中仅伤一人。这十多年的仗打下来,吕俊生立了八次一等功,成了全军上下学习的榜样,他的威名也传到了毛主席耳朵里,毛主席曾当面夸他是条“好汉子”。然而,赫赫战功的背后,是一副被打坏了的身体,常年征战让吕俊生身上旧伤摞新伤,有些口子深得能看见骨头,连见惯了生死的护士都替他心惊。尤其是右腿的一处重伤,在当时简陋的医疗条件下没能治好,给他留下了终身残疾,等到全国解放时,他的身体也基本垮了,再也没法带兵冲锋。也正因为如此,当他接受了“全国战斗英雄”的称号后,他做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决定,他觉得自己身体已经残了,无法再为军队效力,继续留在部队里反倒成了国家的累赘。于是,在1955年大授衔前夕,吕俊生主动递上复员申请,决定携带妻子返回河北老家做个农民。当“罗荣桓”元帅把这份申请摆在毛主席面前时,毛主席拿着信看了很久,一言不发,可规定就是规定,主动复员,便不再是现役军人,自然也就与授衔无缘。就这样,一颗本该闪耀的将星,因为一个纯粹到近乎固执的个人选择,与他擦肩而过。这个后来被称作“制度的遗憾”的解释,说得客气,却也暴露了一个僵硬的规则在面对一个纯粹的英雄时,是多么的无力。不过,国家并没有忘记他,虽然没有军衔,但还是授予他“八一勋章”,给了他副科级待遇和特殊抚恤金。但吕俊生似乎并不在乎这些,回到老家的他,彻底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庄稼汉,脱下军装就拿起锄头,甚至还养起了猪。他唯一没放下的,是骨子里的责任感,依然担任着大队党支部委员和民兵连长,带着乡亲们在土地上奋斗。直到1970年,吕俊生因病去世,终年64岁,他的葬礼没有隆重的官方仪式,只有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自发赶来,用低沉的军歌为他送行,而他的墓碑上,没有军衔,只刻着八个字:“军中吕布,英雄归乡。”在那个无数人将授衔视为毕生追求的年代,吕俊生的选择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他放弃了自身的荣耀,理由却简单得让人心疼:不想给国家添麻烦。他的故事本身就在拷问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英雄,或许真正的英雄,恰恰是那些从不把自己当英雄的人,他们的丰碑,早已超越了任何军衔与名号。【信源】英雄连长吕俊生的故事——中图网
1976年,毛主席去世,当华国锋赶到中南海时,毛主席已无呼吸,情急之下,华国锋

1976年,毛主席去世,当华国锋赶到中南海时,毛主席已无呼吸,情急之下,华国锋

1976年,毛主席去世,当华国锋赶到中南海时,毛主席已无呼吸,情急之下,华国锋迅速下达了一项命令,而正是这个决定,令后人感激不已。1976年9月8日,中南海的医护人员脚步匆匆,毛主席的病情突然加重让整个医疗组神经紧绷。老人家这天清晨从昏迷中短暂清醒,枯瘦的手指在床单上划拉几下,护士赶紧把《容斋随笔》举到他眼前。这本书的封皮早就被翻得起了毛边,纸页间夹着不少铅笔标记,工作人员都知道这是主席晚年最惦记的读物。等到太阳偏西的时候,老人家又用铅笔在纸上划了三道横线,抬起手腕在床板上敲出三声响动。贴身秘书琢磨了半晌才明白过来,这是惦记着日本自民党总裁三木武夫的选举情况。谁也没想到,这竟是老人家最后一次关心国际政局。深夜十点多,值班护士发现监测仪器上的曲线突然剧烈波动。心肌梗塞来得又急又猛,七八个白大褂围在床前轮番抢救,强心针打了好几支,可监护仪上的绿色光点终究还是拉成了直线。1976年9月9日零点十分,宣告医疗抢救无效的铃声在中南海的红墙内响起。华国锋接到电话时正在批阅文件,钢笔尖在纸上洇出个墨疙瘩。等他赶到现场,医护人员已经撤下了抢救设备,房间里只剩下仪器的余温和消毒水味道。这位临危受命的领导人站在床前沉默良久,突然转身对卫生部长钱信忠说:"马上组织专家处理遗体,要确保万无一失。"这话说得又急又重,在场的人都听得出话里的分量。这话可把卫生部的人难住了,新中国建立以来从没处理过领导人遗体防腐,连医学院的标本室都找不出像样的案例。钱信忠连夜召集了北京协和、301医院的二十多位专家,会议室的白炽灯亮到后半夜。有人提议参考苏联保存列宁遗体的技术,可中苏关系早就僵了,资料都成了机密。最后还是解剖学教授张炳常拍板:"咱们自己摸索,先从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入手。"天还没大亮,中南海西侧就搭起了临时实验室。从友谊医院调来的制冷设备轰隆作响,三班倒的技术员守着温度计不敢眨眼。防腐组的医生们拿着镊子棉花,像修补艺术品似的处理着遗体细节。华国锋每天要来转三趟,有回看见个年轻护士手抖,自己掏出手帕给她擦汗:"别慌,全国人民都等着呢。"9月9日下午四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哀乐传遍大江南北。北京百货大楼的售货员听着喇叭突然红了眼眶,柜台上的黑布卖得精光。长安街的梧桐树上挂满白花,天安门广场挤得水泄不通,有个从河北赶来的老农跪在广场上嚎啕大哭,怀里揣着半块硬馒头——那是他留着想带给毛主席尝尝的家乡粮。追悼会定在9月18日,天安门城楼前的松枝挽联被雨水打湿又晒干。宋庆龄被人搀着爬上台阶,深色旗袍上别着白花,手里的帕子攥得死紧。华国锋念悼词时声音发涩,念到"伟大领袖"四个字时顿了顿,眼镜片上蒙了层水雾。百万群众跟着广播里的哀乐低头,工厂的汽笛声从渤海湾响到黄土高坡。这边追悼会的白花还没撤干净,中央又开了紧急会议。汪东兴在会议室拍桌子:"得给老百姓留个念想的地方。"建筑专家们被火速召到北京,围着天安门广场转悠了七八圈。最终敲定在正阳门北边起座纪念堂,设计师说这位置讲究——北望天安门,南对前门楼,正好在首都的中轴线上。11月24日破土那天,华国锋握着系红绸的铁锹铲了第一抔土。奠基石的混凝土里掺着珠穆朗玛峰的石头渣,浇的是台湾海峡打来的水。全国二十多个省市都领了任务,山东运汉白玉,江西出水晶,上海玻璃厂的老技工带着徒弟们烧了三十多天,终于搞出个通体透亮的水晶棺。工地上的脚手架越搭越高,每天都有老百姓隔着警戒线张望。有个包头来的老工人把半年攒的肉票换成全国粮票,非要留在北京帮工。负责安全的战士劝他回去,老头急得直跺脚:"我给毛主席盖房子,睡马路牙子也乐意!"转过年来开春,纪念堂的轮廓显出来了。四十四根福建花岗岩柱子立得笔直,屋檐上的琉璃瓦在太阳底下泛金光。等到1977年9月9日大门敞开,头天夜里就排起了长队。穿中山装的干部扶着拄拐棍的老太太,穿绿军装的小伙子搀着戴红领巾的学生,人潮安静地涌过北大厅,水晶棺里的身影让好些人当场落了泪。如今过了四十多个春秋,纪念堂门口的队伍就没断过。有头发花白的老夫妻每年清明都来,说是替过世的父母给主席鞠个躬。年轻导游举着小旗给游客讲解:"当年要是没及时做防腐处理,今天咱们可看不见这景象。"这话顺着风飘进安检口,执勤的武警战士低头整了整胸前的徽章。长安街上的车流照旧川流不息,纪念堂北门的老槐树绿了又黄。水晶棺里的党旗永远鲜红,就像那个秋夜紧急会议上的决定,在时光里凝成了不会褪色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