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拆分交易的“障眼法”遭官方铁拳击碎
近段时间,97岁的李嘉诚再次成为全球焦点。此前,其旗下长和集团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的交易因中方介入而暂停。然而,这场资本游戏并未终结——长和竟试图将交易拆分为“巴拿马港口卖给贝莱德,其余港口转手意大利TiL公司”,以“分步走”规避审查。
但这一“金蝉脱壳”的伎俩,被中国外交部16字警告彻底堵死:“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 官方态度强硬如铁,直指其“拆分资产包”的实质仍是对巴拿马运河关键港口的控制权让渡。
更致命的是,巴拿马政府同步启动审计,发现长和2021年续约时存在12亿美元未支付款项的违规行为,或直接收回港口经营权。至此,这场横跨三大洲的资本博弈,已从商业交易演变为国家战略安全的攻防战。

二、事件背景:李嘉诚的“算盘”与美国的“野心”
1. 228亿美元交易:战略咽喉的致命出让
长和集团出售的43个港口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是“黄金水道”的核心节点。这两大港口每年承担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中国作为巴拿马运河第二大客户,2024年支付过路费超百亿元,21%的出口货物依赖此航道。
美国贝莱德财团的真实意图,远非商业投资:其计划通过控制港口,对中国商船加征单艘最高150万美元的“准入费”,甚至配合特朗普政府“制造业回流”战略,以封锁航道施压中国产业链。
2. 李嘉诚的“商业逻辑”与争议
长和声称交易是“优化资产结构”,但财报显示,港口业务年利润超百亿港元,EBITDA增速达15%,属于优质资产。商务部专家白明犀利指出:若为逐利,为何放弃全球招标高价竞标?为何选择在中美博弈关键期,以14倍行业溢价的“低价”火速卖给美国?
更令人愤慨的是,长和一边保留中国香港、深圳的港口资产,一边将海外战略资产拱手让人,被批“两头下注”“吃饭砸锅”。

三、中方反制:从审查到国际联动的“组合拳”
1. 监管利剑:审查与制裁双管齐下
3月27日:中国政府指示国企暂停与长和的新合作项目,释放警告信号。
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启动反垄断与国家安全审查,明确“任何规避行为将面临法律后果”。
4月2日:交易首次被叫停,长和系四大集团市值蒸发781亿港元,市场用脚投票。
2. 国际联动:巴拿马的“反杀”与美国的失算
巴拿马政府审查长和违规续约后,拟收回港口经营权,直接切断了美国通过贝莱德间接控制运河的路径。总统穆利诺更公开驳斥:“所谓‘中国控制运河’是谎言,美国才是威胁主权的一方!” 这一表态让特朗普“收回运河”的叫嚣沦为国际笑柄。

四、事件本质:资本无国界,但企业家必须有祖国
1. 李嘉诚的“伦理困境”:商业利益VS国家战略
尽管李嘉诚是加拿大籍商人,但其财富积累与中国改革开放红利密不可分。此次交易被舆论定性为“背叛民族情感”:一边享受中国市场的哺育,一边将战略资产让渡给遏制中国发展的美国资本。
2. 中方的历史性警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中国首次对离岸中企动用“反垄断域外管辖权”,释放明确信号:任何触碰国家安全红线的交易,无论资本如何腾挪,终将失败。
3. 时代启示:企业责任与历史评价
对比华为顶住制裁自主创新、霍英东捐资抗美援朝的案例,李嘉诚的“精明”显得苍白。历史终将证明:在民族复兴的洪流中,唯利是图者终被唾弃,与国家同频共振者方能长青。

结语:一场交易,两种文明的交锋
当特朗普高喊“美国优先”,当贝莱德试图重构全球航运霸权,中国以法律与战略定力捍卫了国家利益。这场博弈的胜负已不言自明——任何企图分裂中国发展命脉的资本游戏,都将在国家意志面前粉身碎骨。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或许仍在运转,但其历史评价已蒙上尘埃。这堂价值781亿港元的“公开课”,警示所有企业:红线不可越,责任不可卸,初心不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