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不久,日军派人索要尸体,罗炳辉笑道:“要尸体可以,但来的时候,需要打白旗!” 1941年春,日军在淮南一带推行“囚笼政策”。 日军企图通过修建据点、公路,来分割和压缩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空间。 4月17日,驻扬州的日军中佐村田,调动了700多名日伪军扑向了安徽仪征县的金牛山地区,企图围剿新四军。 罗炳辉时任新四军2师师长。 当时,罗炳辉已经通过新四军的情报网,知道了日军此次扫荡的时间、路线、人数。 对罗炳辉来说,这是一次歼敌的大好机会。 于是,罗炳辉决定利用皖东丘陵起伏、河流交错的地形特点,部署他独创的“梅花桩战术”对付日军。 “梅花桩战术”说来也简单,就是把部队按照梅花的形状分散部署在多个阵地,每个阵地既可以独立作战,又可以相互支援、配合作战。 一旦敌人进入伏击圈,那么就会瞬间遭到来自多个阵地的交叉火力网,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不久,700多名日伪军进入伏击圈后,就掉进了罗炳辉设下的陷阱之中。 新四军2师的指战员,从东、西、南多个方向同时发起了进攻,将700多名日伪军分割成好几块。 此次战斗十分激烈。由于弹药不足,新四军还和敌人进行了白刃战,在打白刃战时,附近的老百姓听到消息,也纷纷拿着农具投入了战斗。 在罗炳辉的指挥下,新四军2师以伤亡60余人的代价毙伤俘敌700多人,其中被击毙的日军有100余人。 枪声虽已停止,但战斗却并未结束。 根据日军的传统和“武士道”精神,在战场上战死的遗体,必须带回日本本土进行安葬,不然的话没办法向日本兵的家属交代,而且也会严重影响部队的士气。 金牛山伏击战结束后,扬州的日军为了不打击部队士气,就派人找新四军谈判,提出愿意用新四军最缺的枪支弹药、药品等换回这100多具尸体。 对罗炳辉来说,处理这100多具日军尸体,其实也是一个麻烦事,因为一个处理不好,就可以造成瘟疫或者什么传染病,加上天气热,尸体的腐烂速度很快,罗炳辉就想尽快处理这些尸体。 现在听说日军拿枪支弹药、药品换这100多具对新四军没什么用的日军尸体,罗炳辉自然是愿意的。 但罗炳辉深知日军很狡猾,他担心日军会在背地里搞什么小动作,就明确地告诉日本使者:“要尸体尽管来取,但来的时候要举白旗。” 除了举白旗,罗炳辉还规定了日军的人数,并且还不准日军携带武器。 罗炳辉的这个要求,直接戳中了日军的痛处,毕竟举白旗就意味着投降,对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影响的日军军官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 但最终,日军军官为了不影响士气,给这些阵亡日军的家属一个交代,还是答应了罗炳辉的要求 不久,日军举着白旗,在没有携带任何武器的情况下来到了指定地点,在新四军战士的监视下,这些日军低着头,完成了收尸任务。 此事传开后,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抗日军民的士气,当地百姓还将此传为佳话,并编成歌谣传唱:“新四军真正强,抗日救国好榜样,金牛山上打胜仗,杀得鬼子汉奸没处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