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关于汽车电池在热失控时可以弹出的视频在网络热传。据报道,视频显示,9月19日,一辆车身贴着“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的汽车演示一项技术,该技术能够在电池热失控的时候,将电池抛出车身3~6米外,实现车电分离。视频消息称,“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与均胜电子联合推出了这项电池弹射技术。
该视频迅速引起争议,比如“把活命留给自己,把灾难弹射给众人”等。随后,均胜电子宣称他们与“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开发协议。
该测试项目的亲历者、研发机构相关人员回应称,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发现特定结构设计为电池主动脱离车身提供了可能性,从而萌生了在极端情况下弹射电池来避免整车遭受更严重损害的设想,项目开发之初就确立了“不安全,不弹射”的核心原则。
客观说,如果该研发机构人员的说法属实,那么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所谓“电池弹射技术”目前仅存在于实验室中,并没有信息显示任何近期要落地的计划。从科学探索角度来说,这种实验有助于理解电池热失控机制、碰撞能量转移、逃生策略等,实验中的技术积累可以推动未来更安全、可控的设计,服务于公共安全。
只要该项研究严守伦理底线,“脑洞”开大一点也无可厚非。类似技术即便将来想投入实用,也要通过相关机构的严格评估,公众不必为此过多忧虑。但技术演示视频传播到公众视野,就不再只是科研问题,而成为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冲突的放大镜。
公众的反应背后,可以看到多种心态。比如,对“技术黑箱”的不信任感,担心自己成为“被牺牲的第三方”;比如,对厂商逐利动机的怀疑,是不是为了省成本或规避责任,厂商才想出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案?
这也反映了公众的舆论监督需求,对于那些涉及公共安全的技术研发,人们不希望厂商和研究机构“关起门来拍板”,而希望有更透明的风险评估和社会对话。
新能源车刚崛起不久,大量新探索、新技术被应用其中,加之市场竞争激烈,这导致厂商在涉及新技术应用取舍时比传统厂商要面对更多博弈和引诱,如不严守技术伦理与商业伦理,走上歪路的可能性很大,对此不得不防范。
像“电池弹射技术”,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且公众很容易识别。但现实中,有大量的新技术可能存在公众安全隐患,但公众未必有鉴别能力,这就需要研发机构的严格自律,以及监管部门的严谨履责来加以制衡。
总之,电池弹射技术虽体现了对新能源汽车事故场景的极端想象,但也警示了技术设计的伦理盲点。未来,车企在创新的同时,也需重视社会责任与公共安全,确保技术进步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减少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