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 98% 出口货物卖给中国,都是些什么商品?说句你们不敢信的,它出口的不少商品,普通人大概率用不到! 过去几年,朝鲜的外贸渠道被制裁压缩到只剩一条粗线,那就是对华贸易,2025年上半年,朝鲜的对华出口总额突破2.45亿美元,同比涨了24%,这可不是说朝鲜出口能力多强,而是它几乎没别的选择。 曾经靠出口煤炭撑起经济大梁的朝鲜,在国际煤炭禁令之后,被迫另辟蹊径,把假发、丝绸、铁合金、钨矿石这些工业原料搬上了出口清单,不少人以为这些商品和自己没关系,其实它们早就绕过层层供应链,进入了中国的加工厂、外贸仓库,再贴上品牌标签流向欧美市场。 你在电商平台上看到的“进口假发”,说不定最早是在朝中边境的某家小工厂里加工出来的,这事放眼全球都不多见,一个国家把对外出口集中到一个邻国身上,几乎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依赖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经济逻辑?你觉得这样的模式还能撑多久? 要看懂这个局面,得从朝鲜的产业结构说起,这个国家不缺资源,钨、铁、煤、铜都有,问题在于它加工不了,没钱买设备、没法引进技术,结果就是矿挖出来得赶紧卖,要不然压库存压得自己喘不过气。 卖给谁?制裁下也没几个愿意买的,最后只剩中国这一个“朋友”,但这些资源你想直接拿去用也不现实,它们往往都还得深加工才能进入产业链,中国企业接过来,加工、提纯、精炼,再出口,利润当然也就掌握在下游手里了。 朝鲜是典型的“低附加值出货”,用的是低工资、高强度的人工,做的是最初级的活,赚的是最薄的利润,你以为他们在卖假发,其实他们卖的是时间、体力,还有一点点喘息的机会。 有人觉得这不就是代工模式嘛,很多国家不也这么起家?可别拿朝鲜和东南亚国家类比,人家好歹能吸引投资、跑外贸展、搞品牌合作,朝鲜连网页都上不了,谈何转型升级,它不是没有想法,是动不了。 这几年也有人提过搞稀土深加工、搞本地品牌输出,但现实太骨感——原料没保障、设备买不到、订单进不来,这种情况下,出口个松茸和丝绸都成了“硬通货”,更无奈的是,朝鲜出口这些货,普通人几乎感知不到,你买的羽绒服、穿的丝袜、刷的假睫毛,可能真有朝鲜元素,但你永远不知道品牌背后那道工序在哪完成。 长远看,这种“单边出口”结构太脆弱,中国要是需求下滑或者政策变动,朝鲜出口立马就会卡壳,对朝鲜来说,这不是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而是一种无奈的依赖,它靠中国市场活着,却又没有筹码去谈条件,只能在产业链底层挣扎,而在全球供应链越来越要求透明和合规的今天,这种“隐形代工”模式还能撑多久,是个大大的问号。 有时候,一国命运的脉搏就藏在一顶假发、一块矿石、一缕生丝里,不起眼,却决定着它在全球经济中的活法,你怎么看待朝鲜这种对外贸易结构?这到底是一种生存策略,还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死路?你觉得朝鲜能在资源出口之外找到新出路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界面新闻——假睫毛和假发成朝鲜出口中国的主力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