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制造业

印度放宽中企赴印限制,条件是必须转让技术,中方网友炸锅了!7月下旬,《印度时报

印度放宽中企赴印限制,条件是必须转让技术,中方网友炸锅了!7月下旬,《印度时报

印度放宽中企赴印限制,条件是必须转让技术,中方网友炸锅了!7月下旬,《印度时报》报道称印度或将有条件放宽电子领域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核心要求只有一个:必须建立合资企业并转让技术。“印不会支持单纯的组装工作。”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官员的这句话,为近期印度对中资企业的“放宽政策”定下了基调。印度政府顶级智库国家转型委员会(NitiAayog)已提议,允许中企在无需额外审查的情况下收购印企最高24%的股份。从年初将中国投资股权限制在10%的强硬立场,到如今的技术换市场提议,印度政策轨迹的变化耐人寻味。印度政策转变背后,是明确的产业野心。印度政府希望通过吸引中资和技术,将智能手机和消费电子产品的本土附加值从当前的15%-20%提升至30%-40%。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明确表示,中资对推动印度本土制造业发展及即将实施的零部件激励计划“至关重要”。但技术转让成为不可谈判的条件,印度官员强调:“赴印中企必须对建立的合资企业转让技术。”对此,中方网友用直白的语言表示了不满。“骗进来杀。”这条来自安徽网友的评论简洁直白,在相关新闻下获得高赞。它反映了中国网友对印度新政策的普遍怀疑态度。另一位江苏网友则预言:“我相信还是有头铁的要去的。”还有网友的讽刺更为尖锐。有人总结:“在这个地球上有三件事绝对不能做:1、在中国贩毒。2、在美国偷税。3、在印度投资。”这条评论获得大量认同,成为热评。这些尖锐评论背后,是无数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的痛苦教训。技术转让条件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产业主导权之争。当全球供应链重构加速,这场围绕技术主权的拉锯战,才刚刚开始。
数智化转型驱动制造业升级!智能检测装备加速赋能“智”效提升

数智化转型驱动制造业升级!智能检测装备加速赋能“智”效提升

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数据显示,前5个月,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2万户,较上年底增加了8000多,规上制造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4%。...
特朗普终于打中了

特朗普终于打中了"要害"?法新社曝出猛料:2025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暴跌54%

特朗普终于打中了"要害"?法新社曝出猛料:2025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暴跌54%,全球市场份额从去年的75%骤降至52%,说白了,美国增加了中国出品船只的“坑位费”,日本航运巨头直接暂停订购船只,而韩国则趁势崛起,从17%跌涨至15.4%。美国这招真是绝了,一箭三雕,看得中日韩三国一愣一愣的。先说中国这边,美国自己也知道拼制造业拼不过中国,尤其船舶制造技术,差异不是一星半点儿。特朗普要是吆喝一声,让大家都别买中国的船只好像又不太体面。现在好了,谁买中国的船只,停靠美国港口就得缴纳高价泊费,看看到底是谁钱多到烧手?直接从源头上截断中国的老顾客。紧接着第一个大冤种就是日本,三井公司不跟中国合作了,找不到物美价廉的制造商,就得花高价买平替。这个平替指的就是韩国,直接把韩国造船市场份额从百分之17拉到35.4%。表面上看,这就是美国心血来潮制裁中国,和之前给石墨加关税,限制芯片出口没太大区别。可要是把这件事儿,和前段时间贝莱德财团买李嘉诚港口的事儿联系起来一琢磨,这哪是什么关税贸易大战?分明是海权竞争!要问现在对大国来说海陆空哪个最重要?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陆地,且不说地上地下有多少矿产资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甚至人类生存,哪个也离不开土地。但领土毕竟是自家的,只要没人来打,肯定拿不走。别看乌克和俄罗斯打的那么厉害,这是典型的小对大,新国际秩序里越是大国越是不会轻易发动战争,所以抢领土这事儿一般国家根本干不了。当然空权也非常重要,毕竟谁也不想自家头顶上天天飞导弹和战斗机。可空域虽然重要,但没什么资源,就连运输也只能送人或者珍稀物品,谁家也拿不出那么多钱用飞机运水泥,运钢筋。综合来看,反倒是海权更划算,一来跟陆地一样资源丰富,好的时候能挖到矿,不好的时候还能打鱼,二来兼具大宗货物运输和防御。虽说各国领海也有定数,大手一挥就是12海里,可问题是联大会议上这么规定,但商船有进入其他国家领海航行的权利,这就容易给有些人钻空子。所以对于现在的大国来说,海权最重要,海权里一看港口运输,二看深海防卫。深海防卫看什么?看航母,看大驱,看潜艇,好在这些中国都有了,而且中国的船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连南太平洋都能去转两圈。但港口运输可就没那么简单了,直接涉及到贸易买卖。美国这两年一直在打组合拳,从港口和船舶上遏制中国发展。不过美国显然有点低估中国了,或者说产业转移有点高估韩国了。韩国造船虽然厉害,但有个大问题——劳动力不足,放到中国14亿人口面前,这都不是事儿。而且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是什么概念?小到家具家电,大到航空器械,只要中国想要一个螺丝钉,一根丝线都是自家产的,轻松实现从零到有,从有到全,其他国家可做不到这些。德国汽车那么厉害,不也得从中国进口零部件?其他国家多多少少都得和中国贸易,进口组装哪有原装原厂更便宜呢?到底买哪个更划算?顾客心里有数着呢。要说美国这些年就是对亚太太紧张了,白宫想紧紧抓着日韩,但日韩又不能完全依靠美国。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国这个贸易第一大伙伴摆在眼前,而美国甚至算不上他们的亲戚,又怎么可能为了美国利益牺牲各国利益呢?美国要想和中国竞争,其实不用搭上别人,先让自家的制造业回流,再和中国正面硬刚,等什么时候美国制造业也能生产出中国质量的东西时,美国就会明白今天的举动对中国来说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也就是皮毛而已。
印度之所以恨中国,说白了还是嫉妒,因为在1981年,1982年,印度GDP都无比

印度之所以恨中国,说白了还是嫉妒,因为在1981年,1982年,印度GDP都无比

印度之所以恨中国,说白了还是嫉妒,因为在1981年,1982年,印度GDP都无比接近中国,当年可以说都差不多。那时的印度,人口众多,工业也有一定基础,心里或许还打着“和中国不相上下,甚至超越”的小算盘。但是,就在印度洋洋得意的时候,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从沿海到内陆,从农村到城市,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制造业蓬勃兴起,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产品畅销世界各地。中国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正确的政策导向,经济总量一路飙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看印度,虽然也在努力发展经济,可问题却一堆接着一堆。基础设施差得离谱,电力供应不稳定,道路坑洼不平,这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种姓制度等社会痼疾,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人才得不到充分利用,社会效率低下。在制造业领域,印度始终没能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缺乏核心竞争力,与中国的差距越拉越大。印度看到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畅销全球,看到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攻城略地,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毕竟,当时的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情况不相上下。在如此大的差距情况下,印度还不反省,反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如何对付中国上面。真实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