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会和中国合作?宁愿裁员9000人卖公司,如今却主动来华建厂。 “哪怕裁员9000人,哪怕全员破产饿死,也绝不会向中国提供一丁点技术!”究竟是为什么才会说出这样子极端的话? 更惊人的是,罗罗高层当时对外的态度非常强硬。 有媒体披露,他们在内部会议上直接表态:哪怕公司日子再难,也绝不跟我国合作,更不可能把核心技术拿出来换市场。 这不是空穴来风,罗罗确实在多个场合都拒绝了我国提出的合作建议,即便是我们愿意提供订单和市场机会,他们也是一副“拒之千里”的姿态。 其实这背后,是西方国家普遍对我国技术发展的防备心理。 尤其是像航空发动机这种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领域,西方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对我们的发展一直抱有戒心。 他们担心一旦开放合作,我们在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那他们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技术优势就守不住了。 所以哪怕当时罗罗财务压力巨大,公司股价暴跌、项目推迟、人才流失严重,他们也宁愿咬着牙裁员,也不愿意靠近我国一步。 这种“宁死不合作”的态度,在当时看确实“骨气十足”。 但问题是,企业不是靠骨气活着的,市场才是硬道理。 至于罗罗是怎么想通的,其实也不难理解。 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成本巨大,周期长,回报慢。 如果只靠欧美那几个老牌航空公司,根本撑不起长期发展。 而我国每年新增的飞机订单、维修市场、零部件采购,早就不是一个可忽视的小数字。再加上我们在航空制造、自动化、材料科技方面的进步,也让合作成本越来越低,风险越来越可控。 这些变化让罗罗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 与其站着不动被市场踢出局,不如主动调整,把握机会。所以从断然拒绝、裁员自保,到现在逐步靠近、建厂谋变,这家英国百年企业用几年时间,完成了一次不小的“心理转型”。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又真实。 哪怕你是行业老大,也不能脱离市场独自生存。而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制造业体系最完整的大国,已经成为任何一家跨国公司都绕不开的生意场。 你可以选择晚一点来,但你不能永远不来。 如今罗罗的决策,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市场不会因为你曾经冷眼旁观就对你网开一面,但只要你愿意参与合作、尊重合作规则,机会依然在。 而我国的态度也一贯明朗:不排斥合作,但不会容忍技术封锁。你来,我欢迎;你走,我自强。 至于未来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合作,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消息。 但从趋势来看,越来越多曾经高高在上的西方企业,正在慢慢放下姿态,愿意以更平等的方式与我国打交道。 这不仅是全球产业链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持续发展、自主创新的有力证明。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但有一点始终不变:谁能真正理解市场,谁就能走得更远。 罗罗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参考:快讯!外媒:英国飞机发动机制造商罗尔斯罗伊斯宣布裁员9000人——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