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刘伯承听说原配还活着,并且日子过得很艰苦,就托人给她带信,想把她接到南京享福,原配却说:“我不去,你也不要回来!” “他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我可不能成为他前行路上的阻碍。”面对旁人的关切探问,程宜芝语气坚定,字字掷地有声。她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视作至高无上的准则,把个人的情感、自身的需求隐匿于内心深处。 新中国初立,万象待新。刘伯承元帅全身心扑在国家与人民的建设事业上,日夜奔忙、殚精竭虑。可在那忙碌间隙,远方亲人的身影总会悄然浮现在他的心头,让他满是牵挂。 刘伯承元帅的原配夫人名叫程宜芝。两人喜结连理后,程宜芝则留在老家,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而刘伯承元帅则奔走在革命的第一线。听闻程宜芝生活艰难的消息,刘伯承的内心五味杂陈,愧疚与牵挂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他清楚地知道,这些年投身于革命事业,自己在家庭的角色中常常缺席,对妻子程宜芝亏欠了太多太多。于是,他托人给程宜芝带信,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和愧疚,同时真诚地提出想把她接到南京享福,让她能够过上安稳、舒适的生活。 然而,当程宜芝收到这封信时,她的内心十分复杂。一方面,她对刘伯承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么多年来,她一直默默支持着他的事业。另一方面,她也深知刘伯承如今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她不想成为他的负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程宜芝拒绝了刘伯承的好意,她知道,刘伯承正在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他的责任重大,不能因为自己而分心。她毅然决定独自留在老家,默默忍受着艰苦的生活条件。没有丝毫怨言,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坚定不移地支持着刘伯承投身的伟大事业。 当刘伯承知晓程宜芝的坚定回应后,内心被深深触动,他对这位在患难中始终与自己相濡以沫,且如此通情达理、顾全大局的妻子,愈发敬重。虽然程宜芝没有来到南京,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更加深厚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刘伯承元帅继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在军事舞台上大放异彩,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一系列军事理念、战略战术和指挥智慧,如同坚固的基石,为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大厦奠定了稳固根基。 而程宜芝则依然坚守在老家,过着平凡而又伟大的生活。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奉献。刘伯承元帅和程宜芝的故事,是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和利益。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这是无数像刘伯承元帅和程宜芝这样的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信息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关于“刘伯承诗词中的壮志豪情”》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