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刘伯承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想让刘伯承担任总参谋长,但是,刘伯承婉拒了,说:“总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想让刘伯承担任总参谋长,但是,刘伯承婉拒了,说:“总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想让刘伯承担任总参谋长,但是,刘伯承婉拒了,说:“总参谋长我已经当过四次了,总没有当好嘛,我还是去办学校,搞教育,当教书先生吧!”(参考资料:2012-07-30中国青年网——南昌起义的首任参谋长——刘伯承)解放大西南的炮火声刚落,刘伯承元帅还没来得及卸下征尘,本该在胜利的荣光里,等着进入北京的权力核心,毕竟,他战功赫赫,毛主席也对他期望甚高。然而,就在外界纷纷猜测这位元帅将官居何位时,一封北京急电,却让刘伯承的人生拐了个大弯。摆在刘伯承面前的,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总参谋长一职,可他不仅没要,反而幽默又坚决地回绝了,这番操作让很多人看不懂,他到底放弃了什么,又选了什么?新中国刚成立,解放军就面临一个头疼的转型,过去打天下,靠的是小米加步枪,现在要保卫国家,就得告别游击习气,搞正规化、现代化。说白了,军队要从“低级阶段”升级到“高级阶段”,掌握现代军事技术,玩转诸军兵种合成作战,这个坎迈不过去,政权就坐不稳。在这个节骨眼上,毛主席和中央想到了刘伯承,而刘伯承自己,也敏锐地看到了问题的要害,在他看来,军队现代化最难啃的骨头,是培养能打现代战争的中高级指挥官,没有这样一批人,再好的装备也是废铁。1950年6月,刘伯承听说中央军委准备在战时学校的基础上,改建一批正规军校,心里很是激动,在此之前,有人跟他透风,说中央和毛主席考虑让他进京当总参谋长。面对这份天大的荣誉,刘伯承却风趣地摆了摆手:“总参谋长我当过四次了,总也没当好嘛,我还是去办学校,当个教书先生吧!”这番话听着像自谦,实则点明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刘伯承很清楚自己年事已高,身体也不比从前,总参谋长这种需要冲在第一线的重担,应该交给更年轻力壮的将领。而刘伯承自己,更适合静下心来搞研究,做点培养人才的实在事,想到这,他提笔就给中央写信,恳请辞去西南地区的所有行政职务,信里写得恳切:“战争已经结束了,我年龄这么大了,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毛主席对他的心思,其实看得很透,他知道,让这位身经百战、德高望重的军事家去奠基军事教育,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很快,中央不仅批准了他的请求,还让他把西南的工作交给邓小平和贺龙,尽快回京筹建陆军大学。就这样,1950年秋天,刘伯承被毛泽东一封急电从重庆催回了北京,同年11月30日,毛主席正式下令,任命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这既是他多年的心愿,也是历史的选择和毛主席的重托。一头扎进军事教育,刘伯承兴奋得像个孩子,他深知,这所学院就是未来高级将领的摇篮。开学之初,看到杨得志等一批高级将领来报到,刘伯承高兴地称他们是“中国革命几十年斗争保存下来的党的宝贵财产”,并直言不讳地指出,将来国家有难,就得靠他们指挥打仗。即使在抗美援朝战事最紧张的时候,刘伯承依然坚持,为了国防的最低需求,至少得有三四十个兵团级以上的高级将领来脱产学习,这可不是小事,但中央军委和毛主席高度支持,迅速批准。军事学院刚上轨道,刘伯承的眼光就看得更远了,他琢磨着建立一个更全面的专业院校体系,他先是在学院内部创办了海军、空军、炮兵等各个系,主动为各军兵种“代培”干部。等各军兵种建设有了点规模,刘伯承又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一个宏大构想:分建六大学院,以战役系为基础,组建高等军事学院;同时,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系各自独立,成立相应的军兵种学院。这个计划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得到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批准,各大学院的筹建工作全面铺开,刘伯承为能给中央当好这次“大参谋”,打心底里高兴。然而,摊子铺大了,新问题又来了,到1955年,学员越来越多,教员却严重短缺,趁着在京开会的机会,刘伯承当面向毛主席“诉苦”,毛主席听后乐了,风趣地说:“你喊的声音还是不大嘛!”刘伯承一听就明白了,高兴地回应:“那好,以后我就大声喊”,回到南京,他立刻给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写报告,请求授予他一项特殊权力——“不管是从哪里来的学员,只要学有专长,能当老师,我都可以选留”。1956年1月,军事学院成立五周年前夕,毛主席带着陈毅、罗瑞卿等中央领导亲临视察,这无疑是对刘伯承工作的最高肯定,毛主席兴致很高,让刘伯承挨个介绍学院的干部,他则一一握手问候,还不时开着玩笑。视察结束时,毛主席高兴地对大家说,中央派刘伯承当院长是“知人善任”,勉励大家把学院办得更好。临走前,毛主席还在学院的游泳馆里畅游了一个多小时,尽兴之余,更下了一道著名的命令:“大将除外,从上将到少校,明年都跟我横渡长江!”现在回过头看,刘伯承元帅的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他个人而言,担任总参谋长,是执掌全军、运筹帷幄的即时权力;而选择办学,则是为未来播种,影响的是几代人,前者是当下的辉煌,后者是长远的基石。
1949年,刘伯承听说原配还活着,并且日子过得很艰苦,就托人给她带信,想把她接到

1949年,刘伯承听说原配还活着,并且日子过得很艰苦,就托人给她带信,想把她接到

1949年,刘伯承听说原配还活着,并且日子过得很艰苦,就托人给她带信,想把她接到南京享福,原配却说:“我不去,你也不要回来!”刘伯承的原配叫程宜芝。1905年,刘伯承13岁时,父亲刘文炳病重。临终前,父亲给刘伯承订了一门娃娃亲,女方便是年仅11岁的程宜芝。双方约定,等刘伯承和程宜芝长大了,就结婚,但刘伯承对此却坚决反对。受新思潮影响,刘伯承对包办婚姻十分抗拒,加上他之前没见过程宜芝,对程宜芝也不了解,让他和程宜芝结婚,刘伯承实在是做不到。尽管如此,家里人坚持让刘伯承去相亲。刘伯承无奈,只好去见一见程宜芝。见程宜芝前,抗拒这桩婚事的刘伯承,就给自己打扮了一番,他故意用锅灰抹脸,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蓬头垢面,甚至还故意流鼻涕装傻。程宜芝的父亲看到刘伯承这样子,果然产生了退堂鼓,他准备退婚,刘伯承见了,心中暗喜。谁曾想,程宜芝却看破了刘伯承的伪装,还对父亲说:“此人聪慧,绝非愚钝之辈!”说着,程宜芝对刘伯承就很有好感,她不顾父亲反对,坚持嫁给刘伯承,程宜芝的父亲尊重女儿的选择。就这样,这门婚事,就正式订了起来。1910年,刘伯承和程宜芝正式成婚。这年,刘伯承18岁,程宜芝16岁。婚后,刘伯承对这桩婚事依旧抗拒,但程宜芝在新婚之后,十分勤勉,她待人真诚,朴实大方,把家里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每天步行十里地,只为了给刘家打水,甚至还独自耕种了三亩地。刘伯承见了以后,很难不动容,也就慢慢接纳了程宜芝。结婚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刘伯承剪掉了辫子,打算投身于革命,并在1912年的时候考进了重庆将校学堂,程宜芝知道,刘伯承这一走,可能很久以后才能回家,可她对此并无怨言。刘伯承离家前一晚,程宜芝为他收拾好了行李。这时的程宜芝已经怀有身孕,可她知道丈夫志向远大,就没有挽留刘伯承。同一年,程宜芝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刘俊泰。刘伯承听说程宜芝给他生下一个儿子,专门回家一趟,但这次回家,刘伯承并未久留,程宜芝也没想到,刘伯承这一走,就是40多年。刘伯承投身军旅后,一开始会给程宜芝写信,但后来因为太忙,刘伯承根本没时间花在儿女情长之事上面,与程宜芝就中断了联系。但程宜芝并未改嫁,而是一直在家等待刘伯承,期间她独自抚养儿子,侍奉公婆,白天耕种,夜间织布,冬天还要光着脚踩着水车灌溉农田。程宜芝虽然艰苦,可她的儿子却不争气,刘俊泰长大后,因为缺乏父亲教育,竟染上了毒瘾。1927年,刘俊泰缺钱,就跑去了上海向刘伯承要钱,刘伯承听说刘俊泰吸毒、赌博,十分生气,就拒绝了。谁知刘俊泰竟跑去巡捕房告发刘伯承是共产党,险些导致刘伯承被敌人抓起来。程宜芝知道了此事后,又气又恼,等刘俊泰回家以后,她就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1940年,刘俊泰的精神出现了问题,程宜芝为了给他治病,花光了积蓄,卖掉了嫁妆,自己常年吃野菜填饱肚子,饿得面黄肌瘦。1949年,二野解放大西南时,刘伯承从部下口中知道了程宜芝的情况:住在破旧的土屋,过得穷困潦倒,孙女刘天俭因为贫困辍学。刘伯承听说了程宜芝的情况后,久久无言,随即感慨道:“我负她半生,竟至如此!”随后,刘伯承托人给程宜芝带信:“接你赴京,共享太平!”刘伯承想把程宜芝一家接到南京,好好弥补他们。但程宜芝听说刘伯承在1936年与红军女战士汪荣华结为夫妻,就拒绝了刘伯承的好意:“你不要回来,我也不去,家中已评红军家属,政府每个月给五斗米(75斤粮食),足矣!你勤勉国事,挑好百姓千斤担,莫为我分心!”程宜芝之所以拒绝去南京,一来是刘伯承已经有了新的家庭,她不愿意以“前妻”的身份去打扰刘伯承的生活,二来是程宜芝的儿子刘俊泰曾出卖了刘伯承,导致刘伯承险些被捕,程宜芝认为她没有颜面去见刘伯承,这才拒绝了刘伯承的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