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刘伯承元帅

1940年的一天,陈赓正在前线指挥战士们挖战壕,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129师师长

1940年的一天,陈赓正在前线指挥战士们挖战壕,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129师师长

1940年的一天,陈赓正在前线指挥战士们挖战壕,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129师师长刘伯承打来了电话。“你这是胡闹!战壕挖到2米深,枪都露不出来,简直不懂战术!”陈赓笑着回答:“师长,您就放心吧,这就是我的战术!”“陈赓!你小子是不是昏了头!”电话那头,129师师长刘伯承的声音跟打雷似的,隔着听筒都能感觉到那股火气。这事儿搁谁谁不急?前线战报雪片似的飞过来,说386旅旅长陈赓,正带着战士们干一件“傻事”,挖两米深的战壕。那个年代打仗,战壕就是士兵的第二条命,挖多深、多宽,那都是有军事标准的。一般来说,挖个一米多点,人蹲下去能藏身,站起来能露头开枪,这就够了。攻防兼备,经济实惠。可陈赓倒好,直接下令:“往下挖,挖到两米深!”命令一出,战士们全炸了锅。一米八的小伙子跳进去,头顶还冒不出来,这还怎么打仗?枪都伸不出去,这不是把自己活埋了吗?大家伙儿嘀嘀咕咕,觉得旅长这回是真“疯了”,甚至有人撂了挑子不干了。陈赓呢,也不生气,拍着胸脯跟大伙儿保证:“出了事,我陈赓一个人担着!你们就信我一次,只管挖!”这就是1940年发生在太岳区抗日根据地的一幕。也正是这通电话,揭开了一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鬼才战术”的序幕。这事儿啊,表面看是“胡闹”,里子却是闪着光的智慧。陈赓跟刘伯承在电话里乐呵呵地解释:“师长,您先消消气。这两米战壕,就是我给日本人准备的‘大礼’!”原来,陈赓早就盘算好了。战壕挖深了,人是够不着,但他给战士们准备了特制的小凳子。平时打仗,大家就踩在凳子上,跟常规战壕没区别。可一旦鬼子冲到跟前,情况就不一样了。几十个日本兵嗷嗷叫着冲过来,好不容易突破了火线,以为能跳进战壕里大开杀戒。结果“扑通”一声,直接掉进两米深的大坑里。这深度,不高不低,刚好能让他们摔个七荤八素,腿脚扭伤,战斗力瞬间归零。听完这个解释,电话那头的刘伯承沉默了半晌,随即哈哈大笑,连夸陈赓是“一个人才”。后来的战斗,完全按照陈赓的剧本上演。日军一个冲锋下来,掉进坑里的鬼子哭爹喊娘,被我军战士轻松解决。这场仗打得干净利落,我军伤亡极小。战后,战士们看着那些“定制版”战壕,再也没人说旅长“胡闹”了,个个竖起大拇指:“咱们旅长,神了!”陈赓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把最不起眼的常规工事,玩出花来。这种不拘一格的指挥风格,贯穿了陈赓的整个军事生涯。他不仅自己能出奇制胜,他带出来的兵,也个个都是“不听话”的猛将。就说百团大战那会儿,还有个更有意思的故事。当时陈赓派他的参谋长周希汉去执行破袭铁路的任务,这可是个硬骨头,时间、地点都卡得死死的。陈赓千叮万嘱,一定要按计划来。结果呢?周希汉走到半路,突然打电话给陈赓:“旅长,计划改了,我不去炸铁路了,我要带部队去一个叫卷屿沟的地方。”陈赓一听,火冒三丈:“周希汉,谁给你的胆子!你想干什么?立马给我滚回原定路线,不然军法处置!”谁知道周希汉也是个“犟种”,直接回了一句:“旅长,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我觉得卷屿沟有大情况,就这么定了!”说完,“啪”的一声,把电话挂了。能把旅长气得摔电话,这周希汉胆子也太肥了。可事实证明,周希汉的判断是神准的。当时,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129师前敌指挥部,正好就在卷屿沟,而身边只有一个警卫营,兵力空虚。日军已经嗅到了风声,调集重兵,准备搞一次“斩首行动”。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周希汉的部队如神兵天降,从侧翼杀出,正好解了师部的围。事后,刘伯承亲自打电话给陈赓,开心地说:“陈赓啊,你给我派来的真是神兵天降啊!”陈赓这才恍然大悟,又好气又好笑。后来他对周希汉说:“你小子,打仗就得这样!我骂你是我不对,我给你道歉!”这就是陈赓的带兵之道:他要的是能独立思考、敢于决断的“活棋”,而不是只知道执行命令的“死子”。其实,陈赓对“挖工事”这件事的执着,那是有传统的。甚至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他还因为这事儿跟老搭档邓小平“顶过牛”。当时中原野战军围攻黄维兵团,黄维的部队装备精良,工事坚固,是块硬骨头。陈赓力主稳扎稳打,搞“近迫作业”,也就是一点一点挖交通壕,把战线推到敌人眼皮子底下再打。可当时的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希望速战速决,觉得挖壕沟太慢了,一个劲儿地打电话催。陈赓顶着压力,到后来干脆不接电话,闷头指挥部队挖。最后,还是刘伯承元帅拍了板,支持陈赓:“你在第一线,你最了解情况,按你的办法打!”事实证明,正是这种看似“笨拙”的办法,才以最小的代价啃下了黄维这块硬骨头。说到底,无论是两米深的战壕,还是“磨洋工”一样的近迫作业,这些“怪招”背后,藏着的都是一颗真正爱兵如子的心。
1957年的一次军委会议上,彭德怀在大会上对刘伯承说:不要忘了,红军时期,教条

1957年的一次军委会议上,彭德怀在大会上对刘伯承说:不要忘了,红军时期,教条

简而言之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由刘伯承元帅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将“战术学”、“战役学”这些严谨的军事科学,植入解放军的骨髓,那些精确到秒的苏军条令,被看作是军队正规化的蓝图,是告别“小米加步枪”时代的必要阶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国元帅刘伯承,托人带信给自己的原配妻子,表示想和她见一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国元帅刘伯承,托人带信给自己的原配妻子,表示想和她见一面

而在穷乡僻壤的四川开县,一辆风尘仆仆的吉普车带来了刘伯承元帅的口信,要接一位名叫程宜芝的乡下妇人去北京,送信的老乡和周围的村民都以为,这位苦等了丈夫近四十年的女人,终于等来了自己的一生所爱。然而,所有人都想错了...
粟裕大将:指挥了淮海战役。刘伯承元帅:指挥了淮海战役!粟裕,1907年生于湖

粟裕大将:指挥了淮海战役。刘伯承元帅:指挥了淮海战役!粟裕,1907年生于湖

刘伯承元帅:指挥了淮海战役!粟裕,1907年生于湖南会同县一个普通农家,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念不起书,只能帮家里干农活。1925年,他考进湖南省立第二师范,接触到革命思想,立志要干一番大事。1927年加入共产党,参加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元帅托人带口信,希望和原配妻子能见一面,没想到,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元帅托人带口信,希望和原配妻子能见一面,没想到,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元帅托人带口信,希望和原配妻子能见一面,没想到,妻子的回应却让所有人震惊。1927年,上海租界的夜晚,电车铃声刺破浓雾,街角的路灯昏黄摇曳。一位身着长衫的中年男子匆匆穿过弄堂,身后似有暗探...

1986年刘伯承元帅因病逝世,在遗体告别前,一向温和的邓公,却看到秘书送过来的治

1986年刘伯承元帅因病逝世,在遗体告别前,一向温和的邓公,却看到秘书送过来的治丧委员会名单时大怒,这是为何?刘伯承这个人,从小在四川开县长大,家境一般,早年就投身军旅。1911年辛亥革命时,他加入学生军,后来考上重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元帅托人带口信,希望和原配妻子能见一面。没想到,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元帅托人带口信,希望和原配妻子能见一面。没想到,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元帅托人带口信,希望和原配妻子能见一面。没想到,妻子的回应却让所有人震惊。刘伯承年轻时候的婚姻,其实不算特殊。在川中农村,儿子到了岁数,父亲躺在炕头就开始操心“门当户对”那点事儿。刘家...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想让刘伯承担任总参谋长,但是,刘伯承婉拒了,说:“总参谋长我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毛主席向刘伯承元帅伸出了橄榄枝,希望这位战功赫赫的军事家出任总参谋长,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掌舵,谁知,面对这个军队的权力中枢,刘伯承却摆了摆手,婉言谢绝了。而他给出的理由听上去甚至有些...

新中国建立后,聂荣臻元帅(右一)贺龙元帅(右二)刘伯承元帅(左一)等接见部队

新中国建立后,聂荣臻元帅(右一)、贺龙元帅(右二)、刘伯承元帅(左一)等接见部队会议代表的合影。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杰出代表,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和目标,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历史#
1986年刘伯承元帅因病逝世,在遗体告别前,一向温和的邓公,却看到秘书送过来的治

1986年刘伯承元帅因病逝世,在遗体告别前,一向温和的邓公,却看到秘书送过来的治

1986年刘伯承元帅因病逝世,在遗体告别前,一向温和的邓公,却看到秘书送过来的治丧委员会名单时大怒,这是为何?刘伯承这个人,从小在四川开县长大,家境一般,早年就投身军旅。1911年辛亥革命时,他加入学生军,后来考上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