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水泥减产、钢铁减产、猪肉减产、汽车减产。持续了30年的产能大扩张正式宣告结束,而反内卷则被拔高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局呢?答案是,国内外的大环境都不允许我们继续卷下去了。 过去大家总觉得东西越便宜越好,买东西能省点钱心里就踏实。可谁能想到,这“白菜价”背后藏着这么多坑呢? 就拿前阵子那个热销充电宝来说吧,价格低得离谱,结果大批召回,说是安全隐患。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厂家为了压成本,把电芯换成了劣质材料,电路设计也缩水了,这不是拿消费者的命开玩笑吗? 这种事儿可不是个例,现在很多行业都掉进了价格战的漩涡里。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不得不打价格战,降价倾销商品。可这钱从哪来?还不是从研发、选材、工人身上省钱。 时间久了,企业创新能力跟不上,产品品质下滑,员工压力山大,还可能失业减薪,可谓是害人害己。 就说光伏行业,这个曾经被视作朝阳产业的领域,如今正经历着“血色黄昏”。2024年,全产业链价格降幅达到60%-80%,通威股份前三季度净亏损39.73亿元,隆基绿能市值蒸发4100亿,121家上市光伏企业中有39家亏损。 更触目惊心的是,行业产能在两年内扩大了3倍,利润率却下降了70%,大量企业陷入“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怪圈。为了生存,头部企业不得不集体减产30%,这哪里是主动转型,分明是被市场的绞索勒得喘不过气来。 汽车行业的困境同样令人揪心。自2023年掀起的价格战持续两年多,整个产业链哀鸿遍野。2025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仅剩3.9%,远低于工业平均水平,41.7%的经销商陷入亏损,84.4%的经销商出现价格倒挂,60.4%的倒挂幅度超过15%。曾经风光无限的4S店,如今72.5%完不成销量目标,资金链濒临断裂。 更严重的是,这种恶性竞争正在摧毁创新根基——当企业把90%的精力都放在降价促销上,谁还有钱投入研发?看看那些被迫裁员的车企,看看大众汽车在德国裁掉的3.5万个岗位,再看看江松科技从1976人骤减到887人的员工名单,这哪里是市场竞争,分明是一场没有赢家的自杀式冲锋。 水泥和钢铁的处境同样艰难,2025年一季度,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降至60.9%,山东、四川等地被迫实施错峰生产,停窑时间长达15-20天。钢铁行业虽然利润有所回升,但销售利润率仍低于工业平均水平,唐山等地的钢企不得不采取硬减排措施,收缩铁水产能5万吨/日。 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企业的生死存亡:当水泥价格跌到成本线以下,当钢铁企业为了维持现金流不得不低价抛售,整个行业就像一艘漏水的巨轮,正在缓缓下沉。 更讽刺的是,当我们在国内市场为几毛钱的差价争得头破血流时,海外市场却在收割我们的利润——光伏组件出口退税率从13%下调到9%,钢铁出口价格被压到成本边缘,这种“窝里斗”的代价,最终都要由整个产业链来买单。 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那个被奉为圭臬的“白菜价”逻辑。当企业为了打价格战,把研发费用从15%砍到5%,把工人工资压到最低,把原材料标准一降再降,最终毁掉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整个产业的未来。 看看那些倒闭的光伏企业,看看那些被裁员的工人,再看看那些因为质量问题被召回的产品,这哪里是市场竞争,分明是一场慢性自杀。 更严峻的是,这种内卷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盲目引进重复项目,导致光伏、汽车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继续降价,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消费者在低价诱惑下,忽视了产品质量,反过来又倒逼企业继续偷工减料。这种循环一天不打破,中国经济就永远无法摆脱低端锁定的困境。 好在,政策层面已经开始亮剑,市场监管总局推出10项措施整治内卷,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更是将治理内卷纳入法律框架。从光伏行业的减产自律,到水泥行业的错峰生产,再到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升级,这场经济大转型已经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突围。 但转型从来不是请客吃饭。当江松科技裁员55%,当大众汽车高管降薪10%,当无数中小企业在减产潮中黯然退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场反内卷之战,注定要经历阵痛。只有打破“低价低质”的死循环,才能让中国经济真正走上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的康庄大道。毕竟,一个靠牺牲研发、牺牲质量、牺牲工人利益换来的市场,终究是不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