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8日,国民党上将陈仪被执行枪决,行刑前,蒋鼎文让士兵端来酒食,陈仪说,用不着,走吧!抵刑场后,陈仪稳步下车,扭头对行刑的人说,向我的头部开枪!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0年6月18日,台北马场町刑场。 原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浙江省主席陈仪身着整洁白西装,拒绝酒食,只求行刑士兵“打得准些”,留下“人死,精神不死”的遗言后慷慨赴死。 九天前,将他推上绝路的关键证人,正是他视如己出、倾力栽培三十余年的陆军二级上将汤恩伯。 这场恩将仇报的悲剧,源于一段跨越近四十年的复杂情谊。 1912年,浙江青年汤克勤(后改名汤恩伯)怀揣从军梦,却因错过浙江陆军小学考试陷入困境。 绝望中,他致信时任校长陈仪求助。 陈仪,这位早年留日、胸怀理想的将领,破格收其为旁听生,开启了他的军旅之路。 1921年,汤克勤渴望赴日深造却家贫无力,陈仪再次伸出援手,不仅资助全部学费,更每月提供50块大洋生活费,助其就读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后转入陆军士官学校。 为铭记恩情,汤克勤改名“汤恩伯”。 陈仪视其如子侄,汤恩伯尊其为师为父。 在陈仪持续多年的鼎力扶持下,汤恩伯逐渐崛起,最终与恩师同列蒋介石麾下重要将领。 1947年,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时任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处置失当,引发民变。 蒋介石为平息众怒,将陈仪免职。 此事让陈仪对蒋政权深感失望。 同年5月,孟良崮战役惨败,蒋介石嫡系精锐74师被全歼。 震怒的蒋在高级将领会议上,当众喝令时任兵团司令汤恩伯跪下,用拐杖打得其头破血流并撤职查办。 这当众羞辱令汤恩伯对蒋怀恨在心。 1949年初,国民党败局已定。 陈仪接受策反,决心为和平出力。 他首先想到手握重兵、驻防上海的汤恩伯。 1月底,陈仪派外甥丁名楠携亲笔信密见汤恩伯。 信中,陈仪痛陈时局,力劝汤起义,并详列释放政治犯、保护上海等具体方案,言辞恳切,期望“义子”共举义旗。 汤恩伯接信后陷入巨大矛盾。 对蒋的怨恨真实存在,起义亦有吸引力。 但恐惧压倒一切——他察觉身边军统密布,更惊恐发现密信似有被翻动痕迹。 为保自身及家人性命,汤恩伯最终选择背叛:他将陈仪亲笔信及起义计划原封不动呈送蒋介石。 为表“忠心”,他按蒋指示,假意应允起义,将陈仪诱骗至浙江衢州逮捕。 1950年2月,陈仪被秘密押送台湾。 据传汤曾求蒋饶陈一命,未果。 1950年6月9日,台北军事法庭。 陈仪被控“煽惑军人逃叛”。 关键证人汤恩伯出庭,当众指证恩师策反。 陈仪沉默以对。 得知被最信任的“儿子”亲手出卖,陈仪悲愤交加,留下著名诅咒:“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我看他最多活不过五年!” 6月18日,陈仪拒绝同乡蒋鼎文送行酒,只求速死,从容就义,终年67岁。 陈仪死后,汤恩伯备受煎熬,竟在家私设灵堂祭拜。 此事被密报蒋介石,遭其痛斥。 消息传开,汤“卖师求荣”行径使其声名扫地,同僚鄙夷,蒋亦不再信任。 他彻底孤立,处境尴尬,如同自认“贰臣”,人格信誉尽失。 陈仪的诅咒竟一语成谶。 1954年春,汤恩伯患直肠癌赴日本东京手术。 6月29日,术中突发大出血死亡,终年54岁,距陈仪就义仅四年零十一天。 蒋介石闻讯,仅冰冷评价:“死了也好。” 陈仪与汤恩伯的故事,是恩重如山遭遇残酷背叛的悲歌。 陈仪半生心血扶持汤恩伯,视如己出。 汤却在生死关头为自保,亲手葬送恩师。 陈仪刑场从容展现气节,汤恩伯则因背叛众叛亲离,恶疾缠身客死异乡,身后评价冰冷。 这段恩怨,深刻揭示了人性在巨大压力下的复杂与脆弱,以及背叛难以逃脱的沉重代价,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面映照恩义与抉择的永恒明镜。 主要信源:(网易——《蒋介石下令枪毙陈仪,汤恩伯痛哭流涕》)《百度百科——陈仪(中国国民党军政界重要人物、爱国人士)》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