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烂了《史记·项羽本纪》,范增当面给项羽出主意,司马迁明明白白就记了七次。鸿门宴上,老头急得跳脚,劝了项羽三回要宰刘邦;后来分封天下,掰扯了两回地盘怎么划;等打到荥阳,又劝了两嘴别手软。 项羽真听进去的?就两件事:把刘邦塞到巴蜀那山沟沟里(让他翻不了身),还有立个傀儡楚怀王(当个牌位)。 刘邦那边确实怕范增,陈平撂过狠话:“项王身边就亚父范增、钟离昧这几个硬骨头,难对付!” 范增这块招牌,看着唬人,细琢磨,问题不少。 范增这“顶级谋士”的头衔,水分可真不小。七次劝谏,五次打水漂,这成功率搁哪个老板手下,饭碗都够呛端得稳。都说谋士的价值在于“谋而能用”,主意再好,老板不搭理,跟没说有啥区别?范老头儿更像是项羽办公室里的一个高配摆设,存在感刷得十足,实际影响力嘛,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鸿门宴上那场戏,把范增的问题暴露得最彻底。他看出刘邦是心腹大患,没错,眼光够毒。可劝人的方式,实在不敢恭维。三次急吼吼地举玉佩催项羽动手,就差把“快砍他”写在脸上。项羽啥脾气?吃软不吃硬的主儿,骨子里傲得要命,最烦别人指手画脚。范增这么一搞,效果适得其反,项羽那逆反心理一上来:“你越催,我越不动手,显得我多听你话似的!” 范增急得跳脚摔玉斗,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除了发泄怨气,半点用没有。他太不了解自己服务的对象了。一个好谋士,光有见识不够,还得懂老板的心思,知道怎么把话说到老板心坎里去。范增显然没摸准项羽的脉。 分封天下那会儿,范增的“战略眼光”也让人挠头。他主张把关中这个四塞之地、天府之国封给章邯、司马欣这些降将,把刘邦硬生生挤到巴蜀去。理由是刘邦这人野心大,得困住他。想法是好的,可操作起来稀烂。关中这地方,秦人根基深厚,章邯他们能压得住?后来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轻松搞定三秦,就是明证。把刘邦塞进巴蜀,看似关进了笼子,可那地方易守难攻,反而给了刘邦猥琐发育的绝佳空间。更关键的是,项羽自己把关中这块宝地给扔了,跑去彭城建都,战略位置差了一大截。范增这主意,有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顾着眼前困住刘邦,没给项羽谋划一个真正稳固的霸业根基,长远看,埋了大雷。项羽倒是听了,结果呢?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说到荥阳之战,范增劝项羽别手软,赶紧拿下刘邦。这建议本身没问题,项羽也确实一度把刘邦打得够呛。可问题又来了,范增作为首席智囊,除了喊“快打”、“别停”,有没有更具体的破敌策略?有没有帮项羽解决后顾之忧?比如协调各方关系,稳固后方,或者识破陈平的反间计?都没有。刘邦那边,张良、陈平、萧何各显神通,分工明确。范增这边,感觉就是单打独斗,项羽一犹豫,他就没辙了。当谋士的,不能只当个复读机喊口号啊,得拿出解决问题的实招。 最讽刺的,还是陈平那句“硬骨头难对付”。 刘邦集团确实忌惮范增,可结果呢?陈平一个离间计,成本低得可怜,就散布点流言,说范增和钟离眛功劳大却不得封王,想投靠刘邦。项羽这疑心病重的老板,居然真信了!开始削范增的权。范增的反应是什么?气呼呼地辞职,撂挑子不干了,结果路上就“疽发背而死”。这结局,透着一股憋屈。一个被敌人视为“硬骨头”的顶级谋士,竟然被如此简单、甚至有点拙劣的计策轻易扳倒,而且毫无还手之力,连自保都做不到。这说明什么?说明范增在项羽集团内部的根基极其脆弱,他和项羽的信任关系薄得像张纸,一捅就破。他空有“亚父”之名,却既不能真正影响项羽的核心决策,也无法有效保护自己免受谗言侵害。这块“硬骨头”,原来只是看起来硬,里面早就松了。 范增的悲剧,根子或许就在“亚父”这个虚名上。顶着“老爹”的光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总想着项羽该听他的,劝谏方式简单粗暴,缺乏策略和手腕。他更像是活在自己的理想国里,认为自己的见识绝对正确,项羽就该言听计从。 他忽略了项羽本身就是一个极其自负、难以驾驭的主公,也忽视了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仅仅有见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治智慧、沟通技巧、人脉经营甚至自保的手段。他既没能像张良那样懂得进退之道,也没能像陈平那样精于权谋之术。结果,“亚父”成了个笑话,招牌再亮,也架不住内里的空虚和策略的缺失。他的存在,更多是给项羽集团增添了一个敌人畏惧的符号,而非真正驱动胜利的核心引擎。刘邦怕他,怕的是那个名头;项羽用他,用得别别扭扭;他自己干得,更是憋屈窝囊。这块“唬人”的招牌,终究没能撑起楚霸王的江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