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清朝

太平天国16年:并非清朝太弱,而是太平军很强。16年很长吗?对一个大一统王朝而言

太平天国16年:并非清朝太弱,而是太平军很强。16年很长吗?对一个大一统王朝而言

太平天国16年:并非清朝太弱,而是太平军很强。16年很长吗?对一个大一统王朝而言,接近300年的国祚,16年不算什么。对于农民起义而言,16年已经很长了,尤其是对太平天国运动。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太平军能坚持16年,虽说没有取得成功,却比黄巢、朱元璋、李自成强很多。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分析历史,不能脱离大环境。要是拿同时期的农民起义比,太平天国这16年确实够“能打”。黄巢起义从起兵到败亡拢共8年,最盛时虽打下长安称了帝,可连个像样的根据地都没守住,大军到处流窜,最后被唐军撵得在狼虎谷团灭。李自成更短,从1644年进北京到山海关兵败,满打满算不到两年,大顺朝的龙椅还没坐热乎,就被清军和吴三桂联手掀翻了。朱元璋倒是笑到了最后,可他前期窝在濠州那旮旯打了十几年游击,等元朝自己先乱成一锅粥,北方红巾军主力被剿得七七八八,他才有机会东进江南,慢慢攒家底儿——严格来说,朱元璋前期不算单干,后期更是踩着元朝和各路义军的“尸体”上位。反观太平天国,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就定都南京,把半壁江山攥在手里,和清朝隔着长江对峙了十多年,这势头,比前面那几位猛多了。有人可能要说,那是因为清朝当时不行了呗?要真是这样,为啥后来湘军淮军能反扑成功?说到底,太平军能撑16年,靠的是真本事。先看组织能力,洪秀全搞的“拜上帝教”虽然听着玄乎,可在广西那些穷山沟里,硬是把几万贫苦农民拧成了一股绳。从金田起义到永安建制,几个月时间就分封诸王、制定军规,连妇女都编成女营,打仗、后勤各司其职。再看战斗力,太平军早期那帮老兄弟,打起仗来不要命,不管是蓑衣渡之战以少抗多,还是一路北上攻武昌、破南京,把清军的绿营兵打得找不着北。定都天京后,虽然内部出了些幺蛾子,但西征、北伐两路大军同时铺开,西征军把曾国藩的湘军逼得跳了江(虽然最后没死成),北伐军更是孤军深入,一直打到天津卫,把咸丰皇帝吓得差点迁都热河——就这胆魄,一般起义军真学不来。更关键的是,太平天国还带了点“新东西”。别的农民起义大多喊“均贫富”“反贪官”,太平天国除了这些,还搞了个《天朝田亩制度》,说要“有田同耕,有饭同食”,虽然最后没实现,但在当时绝对算得上石破天惊。后来洪仁玕又弄出个《资政新篇》,要办铁路、开银行、搞专利,这思想放现在看都不过时。要知道那可是19世纪中叶,清朝上下还觉得洋人的玩意儿是“奇技淫巧”,太平天国这边倒先琢磨起现代化了。这种超前的意识,哪怕只有一部分人真心想搞,也让清朝统治者心里发毛——毕竟,他们怕的不是造反,是有人要彻底换个玩法。可惜啊,再强的个体也架不住内耗。天京事变一闹,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这些核心人物死的死、走的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再加上清朝那边反应过来,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一群汉族地主武装跟打了鸡血似的,又有洋人的枪炮撑腰,太平军最后扛不住也是情理之中。但你说这16年是白来的?要不是太平军够狠、够团结、够有想法,清朝早就在1850年代提前结束统治了。说到底,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强弱对比”。太平天国输了,不代表它弱;清朝赢了,也不代表它强。我们今天回头看这段历史,与其纠结谁对谁错,不如想想:为什么一个底层起义能搅动半个中国?为什么看似强大的王朝,会被一群“泥腿子”逼到墙角?这些问题的答案,可比单纯讨论“16年长不长”有意思多了。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民初风气开放,但是一些相对偏远地区、非大城市,女性服饰还保留着清代的风格,贵族女

民初风气开放,但是一些相对偏远地区、非大城市,女性服饰还保留着清代的风格,贵族女

民初风气开放,但是一些相对偏远地区、非大城市,女性服饰还保留着清代的风格,贵族女子着有滚边,刺绣的大袖衫、袄裙。《灼灼韶华》中陈家老太的服饰爬满绣纹,俨然是张爱玲笔下老祖母的衣裳。“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
清代“黄委会”嘉应观,为何如此被看重?何以中国·黄河安澜

清代“黄委会”嘉应观,为何如此被看重?何以中国·黄河安澜

作为清代雍正时期的“黄委会”与“河务局”,建筑布局效仿故宫,集宫、庙、衙署为一体的嘉应观,现...西道院作为道台衙署,其管辖范围覆盖了今安阳、新乡、焦作等豫北地区,这里曾是清朝河北道道台处理治河及灭蝗事务的办公之地。...
“烟花大师”蔡国强在北京有一座四合院,院子里生长了一棵大约清代的丁香树,葡萄架下

“烟花大师”蔡国强在北京有一座四合院,院子里生长了一棵大约清代的丁香树,葡萄架下

“烟花大师”蔡国强在北京有一座四合院,院子里生长了一棵大约清代的丁香树,葡萄架下的秋千是给孩子玩。这座四合院是前后两进院落,分成工作室和家。在西藏放完烟花后,他的事业基本到头,没有了业务他要么回美国,或者日本。...

金本《水浒传》是清代唯一流行本吗

长期以来,学界多认为此版本是清代唯一的流行本。此说几乎成为《水浒》学史与文学史的定论,但其准确性有待商榷。1920年,《水浒传》研究的开山之作—《〈水浒传〉考证》提到:“自从金圣叹把‘施耐庵’的七十回本从《忠义水浒...
1894年,几个太监不顾珍妃的挣扎,将她放到刑凳上,其中两名太监上来就将珍妃的衣

1894年,几个太监不顾珍妃的挣扎,将她放到刑凳上,其中两名太监上来就将珍妃的衣

1894年,几个太监不顾珍妃的挣扎,将她放到刑凳上,其中两名太监上来就将珍妃的衣服扒掉,太监得令抡起粗大的竹杖,狠狠打在珍妃的臀上。说起来,珍妃和他他拉氏姐妹俩进宫,本身就是一场精心的政治安排。她们的父亲长叙,官拜户部右侍郎,在朝中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把女儿送进宫,说白了,就是一笔家族投资。长叙给大太监李莲英送了多少银子,花了多少心思,这笔账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他盼的,无非是女儿能得皇帝恩宠,最好能生个一儿半女,那他们老他他拉家就算是彻底傍上了皇家的龙船。可珍妃的额娘,却是个明白人。女儿临进宫前,姐妹俩跪在地上给母亲磕头,本以为会听到几句体己的叮嘱,没成想,等来的却是左右开弓两记响亮的耳光。老太太含着泪撂下一句狠话:“从今往后,只当没生过你们这两个女儿!”这话听着绝情,可细品之下,满是母亲对女儿未来的担忧和无奈。她太了解自己这个小女儿了。珍妃从小在广州的伯父家长大,那地方洋风日盛,没那么多繁文缛节。她见过西洋镜,听过留声机,性子活泼外向,甚至有些男孩子气,哪里是能受得了宫里那些条条框框的人?那一巴掌,或许是母亲想用最疼的方式告诉她:进了那道门,就得把过去的自己给忘了,不然,有的是苦头吃。果不其然,初入宫的珍妃,凭着一股子机灵劲儿和天真烂漫,还真就把光绪皇帝给迷住了。那时的光绪,名为天子,实则是个处处受制的“囚徒”。皇后隆裕是慈禧的亲侄女,古板木讷,两人话不投机半句多。瑾妃又过于敦厚老实,不懂风情。只有珍妃,像一道光,照进了光绪皇帝沉闷的生活。她陪他谈论西学,给他讲宫外的趣闻,甚至还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架西洋相机,在宫里到处“咔嚓”。光绪帝从未见过如此鲜活有趣的女子,两人很快便形影不离,景仁宫里时常传出他们无拘无束的笑声。可这笑声,在皇后隆裕和慈禧太后听来,却格外刺耳。后宫是什么地方?那是全天下规矩最大、也最不讲道理的地方。珍妃的受宠,很快就打破了后宫的平衡。皇后隆裕失宠,自然心生怨怼,三天两头跑到慈禧那里去哭诉。慈禧一开始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觉得年轻人爱玩闹是天性。可珍妃接下来的举动,却一步步踩在了慈禧的底线上。她不仅自己玩相机,还怂恿光绪也穿上龙袍让她拍。这在当时被视为“摄魂夺魄”的大不敬之举。更过火的是,她竟然把主意打到了“卖官鬻爵”上。清朝的妃子,每年的例银不过区区三百两,珍妃花钱又大手大脚,赏赐下人从不吝啬,这点钱自然不够花。于是,她仗着光绪的宠爱,开始在皇帝身边吹“枕边风”,为别人谋官职,从中收取好处。据说,一个四川盐法道的职位,她就收了人家四万两白银。这事儿最终捅到了慈禧那里,老佛爷勃然大怒。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后宫争宠了,这是在动摇国本!1894年10月28日,慈禧以“交通关节,卖官鬻爵”的罪名,下令对珍妃和瑾妃“褫衣廷杖”。“褫衣廷杖”,就是扒光裤子当众打板子。这种刑罚,在明清两朝通常是用来惩罚犯错的大臣的,用在皇帝的妃子身上,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这打的不仅是珍妃的皮肉,更是光绪皇帝的脸面。据当时宫中老太监回忆,行刑那天,光绪皇帝也跪在慈禧面前苦苦哀求,说:“此乃祖宗家法所无,请皇额娘看在儿臣的面上,饶她一次吧!”可慈禧只是冷冷地瞥了他一眼,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给我狠狠地打!”光绪眼看求情无望,只能绝望地用袖子捂住脸,踉踉跄跄地离开了那个让他心碎的是非之地。他身为皇帝,却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那种无力感,恐怕比挨打本身更让人痛苦。廷杖事件,成了珍妃命运的转折点。她虽然保住了一条命,却也彻底失去了慈禧的信任,被打入了冷宫。光绪皇帝也因此事与慈禧彻底决裂,更加坚定了他要摆脱控制、亲政图强的决心。四年后,光绪在维新派的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试图夺回权力。而珍妃,也成了“帝党”在后宫最重要的支持者。只可惜,这场变法仅仅维持了103天,就在慈禧的强力镇压下宣告失败。光绪被囚禁于瀛台,而珍妃则被关进了钟粹宫后的一个偏僻小院,那地方三面是墙,只有一扇小窗,每天的饭菜都从小洞里递进去,与世隔绝。1900年,八国联军的炮火轰开了北京城的大门。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临行前,她却突然想起了被囚禁的珍妃。她派人将珍妃从黑屋子里提出来,冷冷地抛下一句:“洋人就要打进来了,你年轻貌美,留在这里,万一受辱,丢的是我爱新觉罗家的脸面。”随后,在慈禧的逼迫下,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年仅25岁的珍妃,投入了贞顺门内的一口深井之中。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香消玉殒。那口井,后来便被称为“珍妃井”,成了紫禁城里一道抹不去的伤痕。
中俄的基本国情是不同的。俄罗斯不缺粮食,不缺能源,关起门来是可以过日子的,而且

中俄的基本国情是不同的。俄罗斯不缺粮食,不缺能源,关起门来是可以过日子的,而且

中俄的基本国情是不同的。俄罗斯不缺粮食,不缺能源,关起门来是可以过日子的,而且它的经济一直一般,普通民众对此没有太大的期待。就好比俄罗斯家里有个聚宝盆,能源和粮食自给自足,关起门来小日子也能过得去,但它这套模式更像靠天吃饭,难有大突破。而中国则像是全球供应链上的关键工匠,开门搞合作才是硬道理,一旦关门,麻烦就大了。俄罗斯地广人稀,家里矿多粮足,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就住了1.46亿人,人均资源占有量简直壕无人性。石油储量是中国的20多倍,天然气更是没法比,光是能源出口就撑起财政收入的四成以上。2023年俄罗斯GDP达到2.02万亿美元,人均1.38万美元,看着还行,但其实经济结构单一得像条直线,能源、军工、农业和矿产几乎就是全部家当。这种靠资源吃饭的模式,好处是哪怕西方制裁一轮接一轮,它还能把石油天然气转卖给中国、印度,甚至搞个“影子舰队”绕开限制,短期内日子照样混得下去。但坏处是,经济转型的空间小,技术和制造业短板明显,就像抱着金饭碗却不会做满汉全席。更关键的是,俄罗斯老百姓对经济低空飞行已经习以为常。从苏联解体到现在三十多年,制裁几乎没断过,大家心理预期本来就不高。2024年俄乌冲突还在持续,西方冻结外汇、断供高科技产品,但俄罗斯靠国内市场和资源硬扛,GDP居然还能增长。不过这种战争景气背后隐患不少,军工产业膨胀到占工业产值的39%,民用汽车产量却暴跌37%;劳动力被军方高薪征兵抽空,制造业工人缺口高达43%;再加上人才外流和人口老龄化,长远看就像靠吃老本续命。反观中国,走的是另一种路子。咱们14亿人口,城市化率超过65%,9亿人挤在城市里生活,每天光吃饭问题就是个天文数字。虽然粮食总产量能基本自给,但食用油对外依存度高达七成,石油和天然气更别提,七成以上靠进口。制造业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但原料也得全球买,铁矿石六成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石油从中东和非洲运。这种进口原料、加工生产、出口成品的模式,注定中国必须开门做生意。2022年货物贸易额超过6万亿美元,关起门来?工厂原料断了,产品卖不出去,分分钟要出大事。历史教训也摆在那儿,清朝闭关锁国掉队的惨痛经历,让中国深知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哪怕美国搞制裁、卡脖子,中国还是得坚持“双循环”,一边搞一带一路,一边和全球市场深度绑定。俄罗斯能退守国内资源过日子,像是个自力更生的宅男;而中国则是全球打工人,必须在外循环里找机会、谋发展。说白了,俄罗斯有资本躺平但难突破,中国想躺也躺不了,只能咬牙往前冲,国情不同,活法自然不一样。
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张元济的多重身份转变

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张元济的多重身份转变

《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一书系近现代杰出出版家、教育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张元济生平与事业的传记,作者为新西兰华人作家叶宋曼瑛,经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张人凤和邹振环翻译后,于...
晚清的洋务运动确实像是临时追赶西方步伐。19世纪60年代,清朝开展洋务运动学西方

晚清的洋务运动确实像是临时追赶西方步伐。19世纪60年代,清朝开展洋务运动学西方

19世纪60年代,清朝开展洋务运动学西方科技,比日本明治维新还早。到1894年甲午战争,就是检验改革成果的时候。西方本更看好清朝,它地大物博、人丁兴旺,综合国力远超日本。可结果大跌眼镜,1895年清朝战败,北洋水师几乎...
已经亡国50年,但是国王却依旧健在,甚至还在继续号召同胞企图复国,已经89岁的旺

已经亡国50年,但是国王却依旧健在,甚至还在继续号召同胞企图复国,已经89岁的旺

已经亡国50年,但是国王却依旧健在,甚至还在继续号召同胞企图复国,已经89岁的旺楚克·滕辛·纳姆加尔对着1975年的旧地图,枯树枝般的手指划过喜马拉雅南麓的山谷,只要我还喘气,锡金就还在。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在世界地图的边缘,有一块狭小却异常关键的土地——锡金,这个几乎被高山包围的国度,纵然面积只有七千多平方公里,却一度承载着东西方大国复杂的战略算计,如今很少有人再提起锡金这个名字,更少有人记得这里曾有过自己的国王和王国,可是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锡金的一切变迁,恰恰是大国棋盘上小国命运的缩影。站在喜马拉雅群山的阴影下,锡金显得既渺小又重要,印度东北部的西里古里走廊如同一根细线,将印度本部与东北地区连接起来,而锡金就镶嵌在这条要道的北端,不仅如此,这里还分布着纳土拉、哲姆等重要山口,是中印之间地缘战略的核心地带,锡金的地理注定了它无法独善其身,每当大国博弈的风暴席卷南亚,这片山地便成为各方势力必争之地。追溯锡金的历史,得从几百年前说起,1642年,来自西藏的蓬楚格·纳姆伽尔家族建立了锡金王国,王室从此统治这片土地,他们与西藏有着同宗同源的渊缘,藏传佛教成为主流信仰,文化与风俗也深受影响,清朝时期,锡金成为中国的藩属国,朝贡体系维系了这片土地的相对独立,但好景不长,18世纪末,尼泊尔的扩张野心波及锡金,清政府曾派兵支援,将尼泊尔军队逐出锡金,这一插曲,无声地提醒着世人,锡金自古就是强权角逐的舞台。时间推移到19世纪末,英国人带着帝国的算盘进入南亚,1886年,英国与锡金签订条约,获得了锡金的外交权,锡金从此失去了独立自主,更为深远的影响,是英国推行的移民政策——大量尼泊尔裔移民涌入锡金,为后来的族群结构埋下隐患,到20世纪中叶,锡金的“保护国”地位已经名存实亡,1947年印度独立后,锡金并未获得喘息机会,印度政府以维护“地区稳定”为由,承接了英国的政治安排,锡金依然被牢牢地拴在新德里的纽带上。锡金王室的日子越来越难过,1950年,印度与锡金签订条约,印度负责锡金的国防和外交,锡金只保留部分内政权力,表面上王室还存在,实则家族早已被架空,到了1975年,局势彻底恶化,印度高层认为锡金这颗“心脏”必须牢牢掌控,因此安排了一场全民公投,锡金首都甘托克的街头巷尾,当年到处是印度士兵,普通人拿到的选票只有两个选项:同意或不同意加入印度,老人们回忆,那一天的投票站外全副武装的士兵让空气都变得凝固,最终,97%的支持率公布于众,锡金的独立走向终结。国际社会的反应冷淡无比,联合国安理会讨论锡金问题时,只有中国投下了反对票,美国和苏联都选择了保持距离,英迪拉·甘地政府明确表示,锡金是阻挡中方南下的战略盾牌,小国的命运,在大国博弈下显得无比脆弱,锡金的末代国王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被软禁,王室流亡海外,他的儿子旺楚克·滕辛·纳姆加尔继承父亲的身份,坚持自称锡金国王,并在美国成立流亡政府,尽管没有任何国家承认他的地位,但旺楚克始终拒绝使用印度护照,而是持有一份“锡金王国旅行证”,象征着对合法性的坚守。旺楚克的坚持充满了一种近乎悲壮的孤独,流亡海外多年,他每年都要在锡金被吞并的日子发表声明,呼吁世界关注锡金的命运,他通过社交媒体、请愿信、学术讲座,试图唤醒外界对锡金历史的记忆,他甚至在2014年秘密回到甘托克,在广场上高举象征王国的孔雀徽章,试图点燃民众的热情,然而,现实极为残酷,现场有掌声,也有嘲笑,更多的是旁观者的冷漠,警察很快将旺楚克带离,广场上的年轻人对王室的历史兴趣寥寥,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考进印度军队,能否获得中央拨款带来的福利。锡金的身份正在被迅速改写,印度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体系重塑,将锡金一步步纳入印度体制,学校里的教材换了,街头的语言变了,连传统节庆也逐渐被印度化,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印度裔居民成为多数,锡金语的使用人群不断减少,藏传佛教的影响也在淡化,经济发展带来的现实利益让许多年轻人认同“印度邦”的身份,而对王室的记忆,则成了遥远的传说,这种身份认同的变迁,不可逆转地改变了锡金的社会面貌。印度在克什米尔也曾以相似的方式推动“身份重塑”:先是军事占领,再通过法律和宣传重塑当地人的自我认知,不同的是,锡金更小、更容易被同化,国际社会的关注也更少,2003年,中国与印度发表联合声明,承认锡金属于印度,锡金的最后一丝外交支撑也随之坍塌,世界舆论对于锡金的“合并”几乎集体失明,因为执行者是印度,而不是另一个被西方警惕的大国。信息来源:环球网——锡金对印度有多忠诚?中国人几乎不被允许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