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岩
作为清代雍正时期的“黄委会”与“河务局”,建筑布局效仿故宫,集宫、庙、衙署为一体的嘉应观,现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成员。在治黄历史上举足轻重,有“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之誉。
“古老与现代相融,古朴与时尚结合,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更是一个不屈不挠、战天斗地的精神宝库!”9月20日,来自沿黄九个省、自治区的“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媒体采风团走进嘉应观,不少媒体记者感叹道。
嘉应观大门
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翟嵩峰介绍,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雍正三年二月,淮黄诸河的龙王庙竣工之际,雍正帝亲自题写“嘉应观”三字,为其命名,寓意着这个庙宇不仅是祭祀龙王的场所,更寄托着民众对于黄河安澜的期盼。
当时,雍正下令在嘉应观的东西两侧分别建立道院。西道院作为道台衙署,其管辖范围覆盖了今安阳、新乡、焦作等豫北地区,这里曾是清朝河北道道台处理治河及灭蝗事务的办公之地。东道院则作为河道衙署,由河道总督和副总督驻扎,他们在此指挥黄河等河务的治理工作。众多河道总督,如齐苏勒、嵇曾筠等,都曾在此办公。因此,嘉应观在雍正时期实际上扮演了“黄委会”与“河务局”的双重角色。这样的布局,让治黄大臣能在黄河最险峻的地段办公,足见雍正帝的铁腕与决心。嘉应观自建成后,黄河未曾在此决口,大水也未曾冲毁这座龙王庙,其精美的建筑得以完好保留至今。
时至今日,嘉应观御碑亭还留有当年的一副楹联——“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足见雍正帝对治黄的重视。
嵩峰讲述御碑亭历史
翟嵩峰讲述雍正御碑历史文化
嘉应观俯瞰
翟嵩峰讲,嘉应观有“三绝”,最知名的当属御制铜碑,堪称国宝。
该碑又称“御制蛟龙碑”,此碑文由雍正皇帝亲笔撰写,曾作为河南段黄河文化的璀璨代表,亮相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御制铜碑”坐落于御碑亭内,被视为嘉应观的镇馆之宝。其亭宛如清代的璀璨皇冠,显得富丽堂皇。此碑高达4.3米,碑身上方额头上,刻着“御制”二字,中间则是雍正帝亲手书写的11行431个字的碑文,制作工艺之精湛,堪称“中华第一铜碑”,国宝级珍品。因其铁胎铜面,亦被称为铁胎铜面碑。经现代冶金专家研究鉴定,铁与铜的熔点及凝固点各异,以今日之技术尚无法实现铁胎铜面的一体化铸造,然而在工业技术尚不发达的清代,却能完美融合,足见当时铸造技艺之高超与劳动人民之智慧,实为一绝。
其次,位于嘉应观大殿藻井之上的龙凤彩图也让人叹为观止,共65幅。这些彩绘均出自清代宫廷画师之手,完美展现了前清满族的艺术风格。在全国范围内,如此规模的满族文化风格彩绘尚属首次,因此显得尤为珍贵。更令人称奇的是,历经三百余年的风雨侵蚀,这些龙凤彩绘依然色泽鲜亮,如同新绘,几无褪色,堪称一大奇迹。
嘉应观展陈的黄河流域地形图
嘉应观大殿
翟嵩峰吹奏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
还有,嘉应观钟楼上的八音神钟,同样特别:钟头精雕细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周围则依照八卦方位铸刻,每一击都能发出独特的音节,宛如一架巨大的钢琴,奏出不同的旋律,声音清越悠扬。
该钟高1.65米,直径1.06米,重约2吨,显得庄重而威严。钟身纹环带象征着黄河的波涛与蜿蜒的堤防,以及守护堤坝的石坝;而钟脚上的八卦符号与八面菱形图,则寓意着江山社稷的稳固。此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八卦的排列方式。它既不同于人祖伏羲的先天卦,也不同于周文王的后天卦。钟上的八卦中,乾坤两卦并列于北方,象征着北京的中心地位;而坎卦则置于东南方,似乎指向了黄河常决口的詹家店、魏家庄、马家营等地。这样的八卦排列,无疑为历史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另外,令人称奇的是,当依次敲击钟的八只脚时,竟能发出高低强弱各异的八种声音,因此被誉为“八卦八音钟”。
承载厚重历史的嘉应观,如今已成为历史文化遗存
“嘉应观是研究黄河治理和黄河水神不可或缺的文化标本,彰显了古人治理水患的智慧。嘉应观内的铜制御碑上,雍正帝亲笔题写的‘特命河臣于武陟建造淮黄诸河龙王庙’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主要供奉的是民间广受尊崇的治黄大王和将军,观中的《敕封大王将军纪略》则对这两位神灵有着详尽的记载。”翟嵩峰说。
如今,嘉应观内的文化展示拓展了人们对黄河文化、水利工程及治河英雄的认识。作为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不仅承载着深厚的黄河文化,更是活化石般的存在。它不仅见证了清代的治河丰功伟绩,更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