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李自成

太平天国16年:并非清朝太弱,而是太平军很强。16年很长吗?对一个大一统王朝而言

太平天国16年:并非清朝太弱,而是太平军很强。16年很长吗?对一个大一统王朝而言

太平天国16年:并非清朝太弱,而是太平军很强。16年很长吗?对一个大一统王朝而言,接近300年的国祚,16年不算什么。对于农民起义而言,16年已经很长了,尤其是对太平天国运动。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太平军能坚持16年,虽说没有取得成功,却比黄巢、朱元璋、李自成强很多。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分析历史,不能脱离大环境。要是拿同时期的农民起义比,太平天国这16年确实够“能打”。黄巢起义从起兵到败亡拢共8年,最盛时虽打下长安称了帝,可连个像样的根据地都没守住,大军到处流窜,最后被唐军撵得在狼虎谷团灭。李自成更短,从1644年进北京到山海关兵败,满打满算不到两年,大顺朝的龙椅还没坐热乎,就被清军和吴三桂联手掀翻了。朱元璋倒是笑到了最后,可他前期窝在濠州那旮旯打了十几年游击,等元朝自己先乱成一锅粥,北方红巾军主力被剿得七七八八,他才有机会东进江南,慢慢攒家底儿——严格来说,朱元璋前期不算单干,后期更是踩着元朝和各路义军的“尸体”上位。反观太平天国,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就定都南京,把半壁江山攥在手里,和清朝隔着长江对峙了十多年,这势头,比前面那几位猛多了。有人可能要说,那是因为清朝当时不行了呗?要真是这样,为啥后来湘军淮军能反扑成功?说到底,太平军能撑16年,靠的是真本事。先看组织能力,洪秀全搞的“拜上帝教”虽然听着玄乎,可在广西那些穷山沟里,硬是把几万贫苦农民拧成了一股绳。从金田起义到永安建制,几个月时间就分封诸王、制定军规,连妇女都编成女营,打仗、后勤各司其职。再看战斗力,太平军早期那帮老兄弟,打起仗来不要命,不管是蓑衣渡之战以少抗多,还是一路北上攻武昌、破南京,把清军的绿营兵打得找不着北。定都天京后,虽然内部出了些幺蛾子,但西征、北伐两路大军同时铺开,西征军把曾国藩的湘军逼得跳了江(虽然最后没死成),北伐军更是孤军深入,一直打到天津卫,把咸丰皇帝吓得差点迁都热河——就这胆魄,一般起义军真学不来。更关键的是,太平天国还带了点“新东西”。别的农民起义大多喊“均贫富”“反贪官”,太平天国除了这些,还搞了个《天朝田亩制度》,说要“有田同耕,有饭同食”,虽然最后没实现,但在当时绝对算得上石破天惊。后来洪仁玕又弄出个《资政新篇》,要办铁路、开银行、搞专利,这思想放现在看都不过时。要知道那可是19世纪中叶,清朝上下还觉得洋人的玩意儿是“奇技淫巧”,太平天国这边倒先琢磨起现代化了。这种超前的意识,哪怕只有一部分人真心想搞,也让清朝统治者心里发毛——毕竟,他们怕的不是造反,是有人要彻底换个玩法。可惜啊,再强的个体也架不住内耗。天京事变一闹,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这些核心人物死的死、走的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再加上清朝那边反应过来,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一群汉族地主武装跟打了鸡血似的,又有洋人的枪炮撑腰,太平军最后扛不住也是情理之中。但你说这16年是白来的?要不是太平军够狠、够团结、够有想法,清朝早就在1850年代提前结束统治了。说到底,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强弱对比”。太平天国输了,不代表它弱;清朝赢了,也不代表它强。我们今天回头看这段历史,与其纠结谁对谁错,不如想想:为什么一个底层起义能搅动半个中国?为什么看似强大的王朝,会被一群“泥腿子”逼到墙角?这些问题的答案,可比单纯讨论“16年长不长”有意思多了。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李自成统治的天下,或许是灰暗又混乱的颜色。他本是底层小工,被生活逼上起义之路,搅

李自成统治的天下,或许是灰暗又混乱的颜色。他本是底层小工,被生活逼上起义之路,搅翻半个天下。进北京后,他“登皇极殿,据御座”,却尽显“流寇”作风。处理崇祯和周皇后后事时表现糟糕,先以柳棺装殓停放东华门外,引得...
李自成铜像立于1994年,原位于北京昌平西关环岛,后迁至陕西商洛商南的闯王寨景区

李自成铜像立于1994年,原位于北京昌平西关环岛,后迁至陕西商洛商南的闯王寨景区

李自成铜像立于1994年,原位于北京昌平西关环岛,后迁至陕西商洛商南的闯王寨景区。为什么立在昌平?因为往北走5公里就是十三陵,这条路是北京到张家口的干线公路,现110国道京青线。它再往西北30公里,就是土木堡了。它往南30...
李自成听信牛金星等人的谗言,杀了李岩,大失人心,内部开始解体,没有团结就没有凝聚

李自成听信牛金星等人的谗言,杀了李岩,大失人心,内部开始解体,没有团结就没有凝聚

李自成听信牛金星等人的谗言,杀了李岩,大失人心,内部开始解体,没有团结就没有凝聚力了。李岩是李自成的重要谋士,曾劝李自成不要乱杀人,要收买人心,可以说,李岩是有远见卓识的,也有战略眼光。李自成大军攻进北京后,...
项羽·李自成|霸王项羽、闯王李自成,这是一对难兄难弟。项羽和李自成,都

项羽·李自成|霸王项羽、闯王李自成,这是一对难兄难弟。项羽和李自成,都

项羽·李自成| 霸王项羽、闯王李自成,这是一对难兄难弟。项羽和李自成,都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没有建立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就没有后备人才和资源,结果,一打败仗,就撤退,撤退到哪里呢,没有根据地可以休养啊,失去了...
中国历史上最严的两条军令,一条是吕蒙下达的,另一条是李自成下达的,而李自成退守西

中国历史上最严的两条军令,一条是吕蒙下达的,另一条是李自成下达的,而李自成退守西

中国历史上最严的两条军令,一条是吕蒙下达的,另一条是李自成下达的,而李自成退守西安后,还颁布了一条最严的法令。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之后,下达了一条严格的军令,不得侵扰百姓。有一个小兵,私自拿了老百姓家里的斗笠...
历史上最可惜的三个人,统一天下唾手可得,却偏偏没走好最后一步。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三

历史上最可惜的三个人,统一天下唾手可得,却偏偏没走好最后一步。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三

历史上最可惜的三个人,统一天下唾手可得,却偏偏没走好最后一步。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三个能人,他们只要没有错失良机,或者没有迷失自己,完全有机会成为一统天下之人。但兜兜转转,他们最终还是沦为了失败者。这三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三个人的失败?明朝末年,中央集权王朝势力衰微,民间百姓怨声载道,朱家的统治快要走到终点。这个时候,走到历史舞台上与崇祯皇帝一较高下的还不是后来的爱新觉罗家,而是李自成。号称李闯王的李自成,带兵打仗很有几分本事,否则怎么能从群雄并起的局面中杀出血路呢?他一路冲到北京,取崇祯而代之。按理来说,只要他不作死,天下就即将成为他的囊中之物。但穷人乍富,受到阶级局限性的影响,李自成真的很难不作死。他一朝登顶高位,完全忘记了为生民请命的初心,变得比朱家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放任手下将领抢劫百姓,强抢民女,擅闯民宅,搅得整个京城乌烟瘴气。最终,本该收获民心的李自成自然而然失去了民心所向。也正是因为李自成自己守不住成果,多尔衮才能冲破山海关的桎梏,捷足先登。说到底,李自成败给了自己的“迷失”。再把时间线往前推,和李自成一样,本来对最高权力唾手可得的,还有后周君主柴荣。柴荣与李自成不同,他是个聪明之人,而且对军队建设很有信心,在经历过战场失败之后痛定思痛,把精力放在了军事力量提升上面,并且卓有成效。同时代的几个割据政权横向对比,柴荣手里的后周军队是实力最为强劲,也最让对手忌惮的队伍。狭路相逢,他必然是胜利者。然而很可惜,就在柴荣一步步打算实施自己的雄才大略时,他本人却生了一场重病。疾病拖垮了他的身体,也渐渐压倒了他的雄心壮志。那时候的柴荣,对于一切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一病不起,日渐消瘦,最后竟然撒手人寰,留下了一个本来正在步步向好的后周。柴荣败给了他的身体,也败给了命运。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我们盘点大一统圣明君主,他一定会榜上有名。最后还有一个人,西楚霸王项羽,也是让很多历史爱好者觉得十分可惜的一位人物。巨鹿之战是项羽一生最具有代表性的战役,他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魄,将40万秦朝军队打成了手下败将。他有才华,有能力,在江东更是民众心中公认的霸王。可以说,要是那个时代刘邦没在,天下之主一定会是他。刘邦是对项羽威胁最大的对手,也是项羽因为一时糊涂放走的最大隐患。众所周知的鸿门宴,项羽先是被刘邦的洗脑式发言弄得晕头转向,后来又因为过于自信,这才错失了杀掉对手最好的机会。这三个人,乍一看让人惋惜,但细细想来,他们的“失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参考资料:《论鸿门宴上的项羽——说霸王并不沽名及其他》
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大太监王承恩带着几百人死守宫门,血战一番后,最后随崇祯一起自缢

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大太监王承恩带着几百人死守宫门,血战一番后,最后随崇祯一起自缢

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大太监王承恩带着几百人死守宫门,血战一番后,最后随崇祯一起自缢煤山。后来,王承恩成为入葬皇陵的唯一太监。崇祯十七年(1644 年)三月十七日清晨,大顺军的前锋部队抵达西直门外。崇祯皇帝在乾清宫紧急...
1624年,李自成半夜回家,轻轻用刀尖挑开门闩,闪进屋里,岂料,他往里一瞧,炕上

1624年,李自成半夜回家,轻轻用刀尖挑开门闩,闪进屋里,岂料,他往里一瞧,炕上

1624年,李自成半夜回家,轻轻用刀尖挑开门闩,闪进屋里,岂料,他往里一瞧,炕上除了妻子竟还躺着一个男人,两个人正说着情话。李自成,1606年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一个穷苦人家。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去世早,他跟着母亲...
1646年,田见秀率部降清后,有人对多尔衮说:此人是李自成的左膀右臂,地位和刘

1646年,田见秀率部降清后,有人对多尔衮说:此人是李自成的左膀右臂,地位和刘

1646年,田见秀率部降清后,有人对多尔衮说:"此人是李自成的左膀右臂,地位和刘宗敏相当,不可让他活着。多尔衮便下令,将投降的田见秀等千人杀死。谁也没想到,曾经带着数万兵马打进北京、风光一时的泽侯田见秀,会以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