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袁世凯共有一位正室夫人和9位侧室,生下了17个儿子和15个女儿。17个儿子中,除

袁世凯共有一位正室夫人和9位侧室,生下了17个儿子和15个女儿。17个儿子中,除第16子袁克藩幼年夭折外,其余均顺利长大成人,又给他添了22个孙子和25个孙女。这些儿子们性格脾气迥然不同,人生选择也千差万别。

袁世凯与正室夫人于氏仅有一子,取名袁克定。虽然后来夫妻俩感情淡漠,但袁克定作为唯一的嫡子,一直被袁世凯捧在手心里长大,袁世凯走到哪里,这个儿子带到哪里,说全程参与袁世凯政治生涯也不为过。仆人都称呼他为“大爷”,甚至住处都挂牌“大爷处”,可见他在家里地位很高。

袁世凯对他寄予厚望,从小就请了中外名师,教授他德语、英语和中国传统经典,因此他经常给父亲兼职当翻译。

袁克定早年和汪精卫有些交情,佩服汪精卫“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情,在他因为刺杀被抓进去后,到处撒币给他活动来着,可见当时他至少算是倾心革命的热血青年吧。汪精卫出来后,和他结拜,约为兄弟。武昌起义后,他又频繁往来于河南老家与北京之间,沟通袁世凯与革命党双方,也算是给走在下坡路上的大清踩了一脚油门。

然而当自己爹当上大总统后,袁克定的想法就变了。他先是组建了“模范团”,自任团长,算是总统亲军吧。他对这个事情非常得意,直到晚年给人写信时,袁克定还是以“先大总统模范团之设,使不肖充数其间”的话自诩。

两年后,袁克定不慎坠马,不得不赴德治疗腿伤。德皇威廉二世觉得这是个拉拢的机会,高规格接待了他,对他说“中国非帝制不能自强”,承诺支持袁世凯称帝。袁克定一看德国实力如此强大都肯罩着我,又想着当上“皇太子”后的飘飘然,于是回国后积极跟父亲鼓吹效仿德国制度,甚至定制德国亲王礼服,提前cosplay一把“太子”。

正好袁世凯家族有个诅咒,就是男人都活不到60岁,这让已经五十大几的袁世凯忧心忡忡。袁克定抓住这个心理,疯狂狂安利用登基冲喜的方案,让袁世凯心动不已。

但是袁世凯也不傻,他也要看看外国人对此的反应。他了解外国信息的渠道一般是提本人在天津创办的中文报纸《顺天时报》,看看上面刊登的新闻和讲话。而袁克定竟然伪造了一套“袁家特供版”《顺天时报》,上面整版都印着外国人怎么怎么支持袁世凯称帝,让袁世凯心花怒放,最终决定称帝。

但称帝后,袁世凯对这个瘸子长子就不是很满意,觉得这没有“君临天下”的风范。甚至在“祭天大典”,让次子二弟袁克文和五子袁克权穿着与他一模一样的衣服,这显然是没打算立他为太子了。

这让袁克定对这两个弟弟愤恨不已,甚至有人传言他打算杀了这两个竞争者。他曾经污蔑弟弟袁克文写“反诗”:“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还把弟弟软禁起来,防止他争夺“皇位”。他甚至在父亲没有“立储”的前提下,自己先刻了个“皇太子印”过过瘾...

三弟袁克良讽刺他说:“瘸皇帝配个聋皇后,正合适。”

这话属于用狼牙棒戳人肺管子了,因为袁克定的妻子,真的是个聋子...

袁世凯擅长用子女婚姻来笼络各大政治势力,袁克定作为长子,自然是重中之重。袁世凯给他定下的婚事,是娶湖南巡抚吴大澄的女儿吴本娴。本来这也没啥,好歹是个大家闺秀,偏偏吴本娴自幼耳聋,俩人只能笔谈。

这种生活袁克定自然不满意,婚后不到一个月,又娶了一个姓马的姨太太。这个姨太太长得也不好看,估计是父母给选的。一妻一妾都不如意,让袁克定更郁闷了。

后来他在看戏的时候,看上了一位女老生,便娶回来当了第二个姨太太,十分宠爱。这位二姨太不甘寂寞,和袁家医生搞上了。袁克定发现后,大发雷霆,但也没有把这个姨太太怎么样,大吵一架后离婚完事。

不过袁克定也没太压抑,他表弟张伯驹就说,袁克定一直养男宠,甚至在军中也一直有美少年同行...

袁克定倒是和自己的原配夫人消停过了一辈子。他的子女也很少,只有姨太太生的一子一女和正太太生的次女。据说到了晚年的吴本娴长得很胖,土里土气得像个老大妈,特别喜欢打麻将,和又瘦又矮的袁克定站在一起,怎么看都很不般配。

说回“皇太子”的事。有一天,他妹妹的丫鬟出门买蚕豆,店家用《顺天时报》当包装,丫鬟回家后,袁小姐发现不对,这个怎么和平时我看到的《顺天时报》不一样?她找到同一天的《顺天时报》,一笔对才发现;

内容完全不同!

这时,“太子”伪造《顺天时报》的事情才被袁世凯发现,他鞭打袁克定,痛斥“欺父误国”,临终前还在悲叹“克定害我”...

搞得你自己不想称帝是你儿子逼得一样...

哦对了,袁世凯死的时候59岁,还是没破60岁的魔咒...

袁世凯去世后,袁克定主持分家,分得8万银元,40两黄金,以及价值7万银元的股票。每个女儿分得1万元银元,作为出嫁时的嫁妆。而“太子”袁克定一个人独吞了袁世凯生前存在法国银行的200万法郎以及大量古玩、文物、珠宝、字画....

袁克定学识渊博,精通德文和英语,善狂草,擅篆隶,能作画,算得上才子,但中年以后,只知道携一批男宠尽情地玩乐和挥霍。这么大一笔家产,还不到四十年代,在他不懈的挥霍和各种胡乱投资下,居然见底了,只能靠老仆人在街上捡白菜帮和窝窝头充饥。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用刀叉切片、戴餐巾进餐,维持旧日仪态。每当提起袁世凯时,他总是虔诚而严肃地称为“先总统”,绝不轻慢。

华北沦陷后,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他依然登报声明“因病拒客”,坚决不当汉奸。昔日“异姓兄弟”汪精卫得知他的境遇后,特意赠予了他许多东西,他退回来全部现金,只收取了一些不值钱的礼物,表达依然记得昔日情谊。

这可能是他一辈子为数不多做过的正确的事了,他也第一次收到了各界的表扬。据说还有人将刊登他声明的那张报纸装裱起来,题诗表彰他的气节。原来轻视他的表弟张伯驹,也对他敬重起来,还将他接到承泽园的家中一起生活。

晚年的袁克定很少出门,也不爱见人。张伯驹交友甚广,家里经常高朋满座,但袁克定几乎不下楼参加任何聚会。除了张伯驹和贴身仆人,张家人都不大能见到他。

解放后,因为他旧学水平也算过硬,章士钊特意请示了教员,看在他气节和才华的份上,在中央文史馆馆为他谋了个文员的职位,每个月收入有五六十块钱,以解决他的生活问题。教员怕他钱不够,还特意从自己的工资里资助了他一些,让他过的宽裕点。

每次领到钱后,袁克定都要全部交给张夫人潘素以贴补家用,但张伯驹总是让夫人将钱如数退回,淡泊如云的张伯驹事后曾对朋友说:“我既把他接到家里住下,在钱上就不能计较了。

袁克定只有一个儿子袁家融,是二太太马氏所生。袁家融曾留学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地质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娶了湖北督军王占元之女,在先在开滦煤矿当工程师,后去绥远主持地质勘探。他曾经因为投资的问题和父亲闹翻,之后父子形同陌路。

新中国成立,袁家融为白云鄂博、大青山铁矿的勘探,以及后来包头钢铁公司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后来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书,最后到贵州工学院当教授,退休后一直在北京四季青养老院生活,直到1996年去世。

说回他爹,1958年袁克定在张家病逝,享年80岁。他这一辈子,经历了大少爷、官二代、“皇太子”、富家翁,见过朝鲜国王、大清太后、德国皇帝,享受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富贵和权势。他曾经向革命靠拢,但最终开上了历史倒车,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失了中国人的大义。

而最终,这一切昔日的繁华喧闹,都如过眼云烟一般,尘归尘,土归土。